美国媒体开始左右脑互博?
特意找到二战史料,对美国进行分析,只得出一个结论:美国若与中国开战,怕是没有赢的可能性。
图为中美国旗
而美国《大西洋月刊》与《国家利益》杂志,这一惊人共识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精英阶层逐渐清醒的开始。
甚至可以说早在10年前美国《国家利益》便警告过美国政府:对华开战血腥又愚蠢,美国不可能打赢!
而特意警告的学者,便是二战期间在华工作后来加入共产党的李敦白。只是谁能想到十年后,这句警告依旧令成为美媒针对美政府举措的关键利器。
实际对比来看,美国媒体的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沉迷于反恐战争和小规模冲突,却忽视了全球力量平衡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稳步发展制造业,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如今的中国即使放入当年二战的历史框架,对比却是更加明显,按照如今美媒的说法,今天之中国恰如当年的美国,而今天之美国却有些类似昔日日本。
这一类比直指美国战略软肋,工业基础的衰落。
按照如今美媒的说法,今天之中国恰如当年的美国
回顾太平洋战争,美国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关键不在于初期战场表现,而在于其强大的工业产能。当日本还在为修复或建造航母争论不休时,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如下饺子般下水,短短几年内生产了约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
如今,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国的制造业占GDP比例常年保持在30%以上,而美国已暴跌至约11%。 而在造船业方面,中国的年产能超过4000万吨,而美国仅为中国的二百分之一。
这意味着,在持久消耗战中,中国一年能下水一支新舰队,而美国只能下水少量舰船。
图为中国舰艇
美媒开始转向,特地对照二战历史呛声特朗普:你大概率难赢中国!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了现代战争中工业产能的重要性。整个欧洲援助乌克兰的炮弹量,竟耗不过一个GDP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俄罗斯。这揭示了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难以维持长期战争的现实。
中国不仅拥有制造业的数量优势,更建立了全门类工业体系。西方学者更是称之为“工业克苏鲁”,因为其潜力与极限难以预测。
而这种能力在战时将转化为恐怖的战场补给速度,使中国能够在大国消耗战中拖垮任何对手。
图为刚下水的舰艇
直白地说,美国的战略文化痴迷于闪电战和斩首行动,总是希望一波流带走对手。然而,这种战略在面对具有战略纵深的大国时,往往难以奏效。中国的战略思维则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注重持久战和能力积累。
中国不去单纯追求暴击高,而是努力打造血条长。在大国博弈中,这种战略优势让美国的一切军事冒险都变成了“自杀式赌博”。
一位美国专家指出,大国博弈不是看谁的暴击高,而是看谁的血条长。中国不怕开局被动,而是谋求在残局中逆转。
而如今美媒的说法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在于他揭穿了美国的老底。
把中美对比扔进二战的参照系里,结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今天之中国确实酷似当年的美国,拥有几乎无限的工业产能;而今天之美国却在某些方面扮演了昔日日本的角色。
美国战略家开始意识到,对华战争不会是一场按照华盛顿脚本进行的短暂冲突,而将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而在这种战争中,工业产能、技术创新力和经济韧性比武器性能更为重要。
今天之中国确实酷似当年的美国
但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950年代的28%下降到今天的约11%。这一趋势不仅影响了经济结构,更削弱了美国的战争潜力。
一位中国留学生的经历生动说明了美国制造业的困境。他的毕业设计是一把椅子,结果在美国本土制作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全州只有零星几家金属制造商能完成加工,报价高达2400美元,最终成品质量低劣。相比之下,他后来在中国找到的加工商,不出一个星期就完成了高质量成品。
而美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工厂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陈旧等多重挑战。
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已经持续数十年,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950年代的28%下降到今天的约11%
英国《经济学人》指出,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梦想面临多重挑战。劳动力方面,美国制造业工资是越南的近6倍,却仍无法吸引足够工人。
20%的美国工厂因劳动力供应不足无法满负荷运转。美国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工业机器人数量低于韩国等国家。
在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大部分电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接近使用寿命。三分之一的桥梁需要维修,与东亚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图为工厂的工人
美国政府应对制造业衰退的方式也值得商榷。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促使制造业回流,结果反而提高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从10.9%下降到9.9%。
美国总统特朗普
反观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能够快速匹配任何零部件和工艺流程,形成了一种难以复制的制造生态。
且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韧性。
当西方鼓吹逆全球化和脱钩时,他们发现任何技术壁垒最多只能暂时阻碍中国,却无法阻止其最终突破并反超。美国越是卡脖子,反而越激发中国的自主研发浪潮。
而中国制造业正在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在智能无人工厂里,装备生产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这种能力在战时将转化为恐怖的战场补给速度,使中国能够在消耗战中占据绝对优势。
另外中国经验的核心在于拥抱全球市场、强化内功,出发点互利共赢。
相比之下,美国试图通过建立关税壁垒,强迫制造业回流,结果适得其反。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仅在平时具有竞争力,在战时更将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
低空经济融入经济动员体系就是明证。2024年作为“低空经济元年”,中国已建成登记通用机场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超440条无人机航线投入使用。在特定情境下,无人机可用于物资运输、侦察等,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媒体转向承认对华战争不可取胜,反映了美国精英阶层的一种清醒认知。
美国试图通过建立关税壁垒强迫制造业回流,结果适得其反
而这种认知可能为中美关系带来新的稳定基础。避免大国冲突,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
只得说,美国应当认识到,与中国和平共处、良性竞争才是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