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5图带你看懂!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来源: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丝瓜汤文学”的刷屏,与其说是一场吐槽大会,不如说是一次集体求救。它在呐喊:请看见我,请听我说。

文 | 阿布

“梗圈”是个奇妙的炼丹炉,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这个炉里会蹦出什么金丹——在这个夏天就要过完的时候,一碗平平无奇的家常菜——丝瓜汤,突然就引爆了年轻人的情绪。

丝瓜蛋汤,堪称上海人最熟悉的夏日经典菜肴:丝瓜去皮切成滚刀块,放锅里煎一煎,将熟未熟之际冲入滚水,将打散的蛋液倒入锅中,边倒边搅动,等到蛋液凝结得如丝如缕,一碗清淡消暑的丝瓜汤也就做好了。

但是,这世界上总有人不爱丝瓜滑腻的口感,作为一个很爱吃丝瓜的人,我就碰到过嫌弃丝瓜“有药味”的朋友。而“丝瓜汤”在这几天爆火,起因很微小:网友“累子”发布了一则搞笑短视频,视频中,他一人分饰多角,表演家庭生活——妈妈让儿子喝“丝瓜汤”,强调“汤能降肝火”,儿子拒绝多次未果,情绪爆发,妈妈继续补刀:“你这么凶,是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火吧。”

累子的丝瓜汤视频全网播放量破亿

就是这么几句在中国家庭餐桌上可能每天上演的对话,像一根划着的火柴,精准丢进了年轻人的情绪火药桶。“丝瓜汤文学”一夜之间冲上热搜——它不是什么正经文学,却比很多文学作品更真实地刺中了无数人的软肋。

01

万物皆可“丝瓜汤”

看懂“丝瓜汤文学”的人,想必都曾在这碗名为“爱”的丝瓜汤里,被噎得喘不过气。

一时间,评论区成了大型“比惨”现场,大家比的是谁的“丝瓜汤”里,被加了更离谱的“蛋”。

在“丝瓜汤文学”的标签下,我们能看到各种人生百态:

“发型丝瓜汤”:想留一头及腰长发,却被妈妈拖去理发店剪成短发,理由是“好打理,有精神”。

“考研丝瓜汤”:想考自己喜欢的历史系研究生,却被家人勒令必须考好就业的,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婚姻丝瓜汤”:爱上了一个外地男孩,父母百般阻挠,安排各种“知根知底”的本地相亲对象,“嫁得近点,将来有照应”。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育儿丝瓜汤”:坚持科学喂养,给孩子用尿不湿,却被婆婆偷偷换成尿布,理由是“我们以前都这样,不红屁股”。

那颗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鸡蛋”,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发型、一份工作、一个伴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们的共性在于,并非孩子真正所需,却是父母眼中“正确”且“有营养”的附加品。

当无数年轻人在这面“丝瓜汤”的镜子里照见了自己被忽视、被安排、被定义的人生片段时,一场浩大的情感共鸣,已然无法阻挡。

“丝瓜老奶”也火了

随着“丝瓜汤文学”的发酵,网友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窒息感、那些有口难辩的委屈,都能被这碗“加了蛋”的丝瓜汤所概括——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东亚家庭关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包装成“爱”与“营养”,强行塞给孩子,而孩子一旦拒绝,就会被贴上“不领情”“不懂事”“白眼狼”的标签。

“丝瓜汤文学”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演变成一个万能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万事万物,皆可“丝瓜汤”。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关于“丝瓜汤”的二创。网友不仅贡献了自家各种版本的“丝瓜汤”故事,让人“走不出评论区”,还对“丝瓜汤”进行了各种恶搞和戏仿。

诗朗诵版丝瓜汤

连乌萨奇都下场凑热闹

这些二创也好,共创也罢,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宣泄,更是一种群体身份的确认——每一个分享“丝瓜汤”故事的人,都在告诉彼此:“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个体找到了组织,于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声浪。它让人们看到,这种令人窒息的、没有边界感的“爱”,并非个别家庭的特例,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

02

有一种咒语叫“我是为你好”

许多心理博主也出来分析“丝瓜汤”背后蕴含的心理机制。

有的认为“丝瓜汤”的本质是一种“无效关心”: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心理博主分析“丝瓜汤”背后蕴含的心理机制

其实不只是无效关心的问题,“丝瓜汤”的核心,是控制。

在传统的东亚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并非完全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带有权力等级的“上对下”模式。父母作为家庭的权威,天然地认为自己有责任和权力去规划、指导甚至决定子女的人生轨迹。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他们希望子女少走弯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

然而,当这种观念与强烈的个人意志结合时,就容易演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控制。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恋型父母”,他们倾向于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孩子的成功是他们炫耀的资本,孩子不听话则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是:“你必须按照我认为好的方式去做,因为我比你更懂什么是好。”

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大多经历了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他们的人生经验是在一个相对确定和集体的环境中形成的,信奉“稳定压倒一切”——而子女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自然不会固守父母那套以“安全”和“保障”为核心的生存法则。

时代变了,两代人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认知断层。父母们手握着过期的人生地图,却坚信自己能导航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宁愿选择一条充满未知和荆棘的小路,也不愿走他们铺好的康庄大道。

这种巨大的认知鸿沟,导致了代际间的“失序焦虑”。父母无法理解子女的选择,也无法掌控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感到自己的经验正在迅速贬值——于是试图在唯一能施加影响的领域——自己的孩子身上,重建秩序。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要分清楚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你的课题”。在“丝瓜汤”的故事里,孩子想喝什么样的汤,是他自己的课题;如何表达关心,则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终究要由他自己负责。过度干涉,本质上是入侵了孩子的“课题”。

那么当一碗丝瓜汤被父母硬端过来,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一位心理学家告诉我:子女需要学习的是“温和而坚定的拒绝”——一味地顺从和忍耐,只会让代际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激烈的反抗,又容易陷入“不孝”的道德困境和权力争夺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是理解,为何父母那代人会这样做,去看到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焦虑、他们被时代抛下的恐慌;第二是尽量平静且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想让我多补充营养,谢谢你的关心。但今天我确实不想喝。”

先肯定,后拒绝,要温和,要坚定。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执的行为模式,很难一朝一夕改变,父母是如此,子女也是如此。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无限耐心和智慧的过程,每一次的坚定和平静,都很重要。

“丝瓜汤文学”的刷屏,与其说是一场吐槽大会,不如说是一次集体求救。它在呐喊:请看见我,请听我说。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 李书诚记者 节振国 摄
榴莲APP官方版下载-榴莲APP最新版V9.22.1编辑:星前言9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辞行拜会菲外长,距离黄岩岛撞船事件仅过去3天。此前菲方出动35艘渔船、10余艘公务船围攻黄岩岛,中国海警水炮反击29分钟后菲军举白旗投降。大使为何此时离任?这场冲突又将如何收场?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图片
🐕 当女生让男生随便诵自己的名字诵爱情的火花瞬间点燃浪漫红星资本局9月5日消息 日前,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行”)破产清算被法院受理。该公司由前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王劲创办,主攻L4级自动驾驶领域。裁定书显示,中智行无力支付1.5万元的劳动仲裁款,被申请破产清算还债,进入“执转破”程序。
📸 冷德友记者 黄强辉 摄
真人试看做受120秒3分钟完整版电影爱情剧杜先生展示车灯上的裂缝。近日,市民杜先生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求助称,刚买不久的新能源SUV汽车,竟在无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多次发生尾灯灯罩开裂,厂家却因“非质量问题”为由拒绝免费保修。灯罩开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厂家拒绝免费保修合理吗?记者前往了解。
🚣🏻‍♂️ 地铁被陌生做到高(原标题:"让马克龙自己上!"意副总理发声,法国震怒)► 文 观察者网 齐倩英法牵头30多个国家组建的援乌“意愿联盟”,计划在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上有所作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提议战后向乌克兰派兵。但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拒绝加入。
🤚 下载擼擼社|官方正版一键下载|直播软件新选择|免费安装畅享原创 郑春荣 观察者网底线思维 上海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欧盟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达成初步贸易协议。隔天,欧元遭遇近2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多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对协议表达担忧和不满。欧洲尤其是德国如何看待这份协议对欧洲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何欧洲一边强调战略自主、一边在安全、能源等领域加强对美国的依赖绑定?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欧洲如何平衡与中国的战略靠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