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那艘8万吨的福建舰看起来很唬人,但要论真正的航母战斗力,他们至少还落后我们印度几十年。”
2022年,当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的消息传遍全球时,印度海军前副参谋长普拉卡什准将的一番言论,瞬间激起千层浪。
时至今日,类似的论调在印度军方和战略界依然颇有市场。
印度新任空军参谋长辛格也公开表示,印度在操作、训练和战术层面领先中国,尽管他也坦率承认,在国防技术和装备上已远远落后。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精准地概括了当今中印两国在军事现代化道路上最引人瞩目的一场隔空较量:一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钢铁巨兽与技术代差,另一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经验与操作自信。
这场“经验”与“技术”的对决,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印度的底气从何而来?而中国的后发优势,又是否真的能将几十年的时间差一笔勾销?
“老师傅”的骄傲:印度半个世纪的航母履历
要理解印度的自信,必须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1961年,当印度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正式服役时,中国海军还在为寥寥几艘苏制驱逐舰和潜艇摸索门路。
1961年印度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正式服役
作为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印度在这片象征着大国地位的“海上机场”上,积累了长达60多年的操作经验。
这份履历中最光辉的一页,无疑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
在那场冲突中,“维克兰特”号航母特混编队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
其舰载机在短短28天内出动超过4000架次,不仅有效封锁了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的海上生命线,还击沉了约50艘巴方舰船,直接促成了孟加拉国的独立。
这段载入史册的实战经历,是印度海军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普拉卡什等人“经验论”的核心论据。
他们坚信,航母绝非仅仅是一个武器平台,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战体系。
从飞行甲板上数百名官兵的调度配合,到舰载机起降、挂弹、加油的精密流程,再到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协同指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磨合与实践。
2014年,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同时出动“维拉特”号与“超日王”号,组成了二战后亚洲首个双航母战斗群。
“维拉特”号与“超日王”号
那一刻,印度海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辽宁舰”才刚刚完成首次南海训练,在航母的“工龄”上,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
“新玩家”的逆袭
印度的“老师傅”心态固然有其历史依据,但现代战争的逻辑,早已被技术的飞速迭代所改写。当时间来到2025年,中印航母实力的天平,似乎正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倾斜。
最新的动态极具说服力。就在2025年9月22日,中国海军正式宣布,福建舰已成功完成了歼-15T、歼-35隐身战机以及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这三款核心舰载机的电磁弹射测试。
这一消息的震撼力,远超福建舰下水本身。
它标志着中国航母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让印度的“经验论”显得愈发苍白。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彻底终结了滑跃甲板带来的先天性限制。
印度航母上的米格-29K舰载机,受滑跃起飞影响,无法做到满油满弹出击,作战半径和打击威力大打折扣。
而福建舰的舰载机可以重载出击,这意味着更远的航程、更多的弹药,作战效能呈几何级数提升。
另外,也是最致命的差距,在于“天空之眼”——固定翼预警机。
空警-600的成功上舰,让福建舰拥有了超过400公里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战场感知能力,能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将整个航母战斗群的防御圈和攻击范围扩大了数倍。
而印度海军至今仍未拥有固定翼预警机,只能依赖探测距离和滞空时间都极为有限的预警直升机。这在体系对抗中,无异于一个蒙着眼睛的拳击手,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对手。
当歼-35这款第五代隐身战机出现在福建舰甲板上时,意味着中国海军即将迈入“隐身舰载机”时代。
相比之下,印度海军的主力仍是俄制的米格-29K和新近从法国采购的26架“阵风-M”战斗机。
尽管“阵风”性能不俗,但面对隐身战机,其代际劣势显而易见。
单单一个福建舰的吨位(超过8万吨),就几乎相当于印度现役两艘航母“超日王”号和“维克兰特”号的总和(合计不足9万吨)。
这种体量、技术和体系上的全面超越,让所谓的“经验优势”还能剩下多少含金量,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万国牌”的困境 vs “全自产”的底气
印度新任空军参谋长辛格
航母之争的背后,是两国工业体系和国家战略的深层对决。
印度的困境,恰恰在于其引以为傲的“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
这艘从2009年铺设龙骨到2022年才正式服役的航母,建造周期长达十余年,期间多次下水,暴露了其工业整合能力的严重不足。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这艘“国产”航母实际上是个“万国牌”组装货:设计来自意大利,动力是美国的燃气轮机,雷达是以色列的,舰载机和阻拦索则依靠俄罗斯。
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系统兼容性差、问题频出,更在战略上受制于人。
2025年7月,印度国防部启动了一项大规模审查,试图清除军事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结果发现从无人机到基础元件,中国制造无处不在,想彻底摆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印军方陷入了极大的尴尬。
这种供应链的脆弱性,在印度其他军工项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被寄予厚望的“光辉”战斗机项目,研发数十年,至今交付严重延迟。
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在2025年5月就公开抱怨,2021年订购的83架“光辉”MK1A战机,四年过去了一架都未交付。
反观中国,从第二艘航母“山东舰”开始,就实现了主战装备的100%国产化。
福建舰上技术含量最高的电磁弹射系统和空警-600预警机,更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产物。
这种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能力,意味着中国航母的发展不会被任何外部因素“卡脖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的航母实力真的还落后印度数十年吗?
不可否认,印度在航母操作领域确实拥有更长的历史和宝贵的实战记录。
然而,将50年前驾驶低技术水平航母、在低烈度冲突中获得的经验,直接套用在21世纪高科技、体系化的海空对抗中,这种逻辑本身就值得商榷。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现代海战,早已不是单舰性能的对决,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较量。
中国的优势在于,它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和技术后发优势,直接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当福建舰携带着隐身战机和固定翼预警机,在055型万吨大驱的护航下驶向深蓝时,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基于信息化的作战模式。
印度也意识到了差距。
根据2025年9月的最新消息,印度国防部公布了雄心勃勃的15年国防现代化计划,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建造一艘6.5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维沙尔”号,并计划采购电磁弹射系统。
然而,考虑到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漫长的项目拖延史,这个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外界普遍持怀疑态度。
相关参考资料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