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4句话讲清楚!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

来源: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9月4日,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发布停业公告称,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将从10月1日起永久关闭。9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实探闭馆前最后一天营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馆内游客稀少,较为冷清。另据工作人员介绍,歌手周深的蜡像已于昨日提前撤展,即将前往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外景(极目新闻记者摄)

杜莎夫人蜡像馆位于北京前门大街18号,国庆节前的大街上游人如织,部分游客在蜡像馆门前短暂驻足,看一眼玻璃橱窗内的蜡像,但走进蜡像馆的参观人数较少。30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在馆内探访一小时左右,进馆游客只有十余人。

一名游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听闻今天是最后一天营业,特意前来参观一下,此前他曾去过海外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

对于蜡像馆关闭的原因,官方公告称“由于租约到期以及品牌战略的规划调整”。另据红星新闻报道,蜡像馆关闭确实有房租到期的原因,但因客流量急剧下滑而带来的经营方面的压力也同样明显。同时,现在年轻人消费需求多样化,蜡像馆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而且蜡像馆的经营模式多年未大改,缺乏有针对性的特色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歌手周深的蜡像已提前撤展,即将被送往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周深蜡像于2023年7月25日在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蜡像馆工作人员称,一直以来,周深的蜡像吸引众多歌迷前来打卡。去年年底,因蜡像广受欢迎,曾前往国内其他杜莎夫人蜡像馆巡展。今年9月4日至9月29日,周深的蜡像再次回到北京蜡像馆展览。9月29日,是周深的生日,也是蜡像展览的最后一天,有不少歌迷前来和蜡像“告别”。

周深蜡像(图源: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官方账号)

周深蜡像即将前往上海(极目新闻记者摄)

工作人员称,闭馆后,大部分名人蜡像将移至中国其他地区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具体可关注各地展馆的官方微博。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

杨幂蜡像(极目新闻记者摄)

据公开资料,杜莎夫人蜡像馆于1835年在英国伦敦创立,凭借蜡像制作工艺,还原世界范围内各个时期政治、娱乐、体育、时尚等领域知名人物。在全球多个城市,如阿姆斯特丹、曼谷、伦敦、洛杉矶、纽约、上海、北京、武汉、重庆等均设有展馆。

刘涛蜡像(极目新闻记者摄)

据悉,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于2014年开业,设有费翔、张颂文、邓超、张杰、周深、赵丽颖、罗云熙、尚雯婕等明星的蜡像,还设有“体育巨星”主题区,陈列李娜、姚明、贝克汉姆、科比等体育名人蜡像。

莱昂纳多蜡像(极目新闻记者摄)

📸 蔡德霖记者 孙寿康 摄
👨🏿‍❤‍💋‍👨🏿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电影全集手机免费观看“现在基本家家都有车,而且小孩非常聪明。我希望这个事情能报道出去,大家千万别让孩子碰车,因为孩子碰车后能开,但紧要关头很考验反应能力。”辽宁营口的陈晴在痛失母亲后,向红星新闻爆料,两年前她母亲被一个14岁男孩小周开车撞死了。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一天营业!记者实探:1小时仅10余人进馆参观,提前一天撤展的周深蜡像去向已定图片
阿阿阿好铜铜铜黄品阿阿阿好铜铜铜黄品的独特魅力与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当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步伐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时,队列中一名年轻战士的目光格外坚定——他是肖荣基,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的弟弟。作为陆军方队的一员,他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 阎庆民记者 张广才 摄
芭乐视频app地址下载安装-芭乐app色版合集-芭乐视视频app海底捞火锅店“小便门”等来了一审判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唐某(17岁)、吴某(17岁)及其父母,向海底捞方面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赔偿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200万元及维权开支7万元,共计220万元。
 原创柚子猫糖心logo免费观看最的免vip真人直播骗子年年有,今年也不少。今年6月,澎湃新闻率先打假了冒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的造假信息,在国内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8月初,我们又发现了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阮少平”是否是其真名目前都不可考。
🧒🏿 火影黑土本子v1.8.9-火影黑土本子新版v2.4.6 app下载仅因做过一次心理咨询,却“被患精神分裂”,在卫健系统的记录中成为了“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40岁的上海市民陈先生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改变。陈先生曾在腾讯新闻“热问”发声。因为被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将曾经精神分裂的诊断结论修改为了急性应激障碍,但撤销这条“过期”记录,却成了他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拉锯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