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斯罕见对华示好,菲律宾军队得到美国命令,要换个人当总统?

菲律宾最近的局势变化让人“眼花缭乱”,马科斯政府深陷“内外交困”之中,出人意料地开始“对华示好”。
一向对华态度“强硬”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立场突然有了变化,在最近公开表示,菲方致力于“与中方管控分歧”,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仿佛此前在南海问题上挑衅叫嚣的是另一个人。有观点认为,马科斯的立场转变,可能和菲律宾国内不断发酵的抗议有关,尤其是菲媒传出的关于“菲律宾军方得到美国指令,想要换人当总统”的消息,更是让马科斯政府有了危机感。
马科斯政府正陷入危机之中
菲军方态度模糊,菲总统提防“背刺”
据菲律宾媒体“星报”报道,美国中情局正在策划一场政变,鼓动菲律宾军方推翻现任总统马科斯,组建更“听美国话”的菲政府。
这个消息传出后,菲律宾军方第一时间出面辟谣,在否认该消息的同时,再次强调了菲军方“绝对不会背叛国家”的说法。
但这个说法能否让马科斯彻底对军队放下“戒备之心”还很难说,毕竟现在的马科斯政府,正在政变传闻、腐败丑闻与民意下滑的三重冲击下“内外交困”,军方的立场已成为决定其政权存亡的关键变量。
其实回顾一下菲律宾的历史,不难发现菲律宾军方一直是政治博弈的核心参与者,与此同时,该国武装部队还和美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不仅长期接受美军训练,甚至被视作“美国代理人”的延伸。
菲律宾军队有“背刺”总统的历史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菲律宾军方在政治架构中,拥有超然地位:初级军官可赴美受训,高级将领与五角大楼关系密切,甚至能通过预算分配直接影响国家政策。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历史上多位总统都曾直面政变危机——规模小的仅是街头闹事,大的则裹挟明确政治诉求,处理不当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这种传统让军方始终保有“用脚投票”的资本,成为文官政府不得不谨慎对待的对象。
这使得当下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起来,一方面,美国中情局在别国策划政变的“黑历史”罄竹难书,在该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若菲防长特奥多罗与总参谋长布劳纳等军方实权人物,真如传言般被美方扶持,组建听命于华盛顿的临时政府,小马科斯的总统权威也将彻底瓦解。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马科斯上台后一边倒地投向美国,俨然就是美方“最理想代理人”的立场,为何还会引起美方的不满呢?
马科斯的一边倒,并未换来美国“网开一面”
内外交困的根源,美国“代理人陷阱”的致命诱惑
说起来比较讽刺,菲律宾当前的困境绝非偶然,抛开现象看本质,恰恰就是因为马科斯过度依赖美国的战略,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从政治到经济,从外交到安全,美国的影子在菲律宾无处不在,而马科斯则一步步陷入“被利用—被抛弃”的循环。
在外部层面,美国将菲律宾视为遏制中国的“前沿棋子”,通过鼓动南海挑衅、拉拢日澳等国组织“联合巡航”,不断刺激地区紧张局势。
这种策略看似为菲律宾争取了“国际支持”,实则将国家推向冲突边缘,中国海警的水炮驱离与黄岩岛保护区的设立,已证明美方承诺的“安全保障”不过是空头支票。
当菲律宾船员举白旗求饶的画面传遍网络时,所谓的“盟友支持”瞬间化为泡影,美国急需重新确立对菲律宾的“掌控”能力。
在内部层面,美国通过军事合作与经济渗透,塑造了菲律宾畸形的政治生态,尤其是菲律宾军方这种“美国化”的组织,天然倾向于执行外部指令,而非服务本国利益。
与此同时,马科斯政府上台以来,通过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大肆敛财:承包商与官员、议员串通贪污,预算资金流向不明,“幽灵工程”层出不穷,最终让普通民众承担代价。
历史早已证明,美国只会利用盟友达成自身目标,从未真正关心盟友的死活,菲律宾如今的现状,就是这句话最有力的注脚。

菲律宾一处损坏的堤坝
“内病外治”的失败,给美国盟友的警示
马科斯政府如今面临的危机,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菲方试图通过制造外部冲突掩盖内部矛盾,这种“内病外治”的策略,最终的结果是一团糟,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速了政权危机。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内病外治”的目的,是通过对外强硬姿态凝聚民心,转移对腐败、经济等问题的注意力。
马科斯政府频繁在南海挑事,拉拢美国、日本搞“联合巡航”,甚至非法闯入中国领海,试图营造“国家面临外部威胁”的紧张氛围。
然而,对于菲律宾民众最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马科斯却置若罔闻,防洪工程贪污让洪水灾害雪上加霜,大米价格高涨加剧生活成本,腐败丑闻摧毁对政府的信任。
当菲民众发现,政府宁愿花钱买军舰挑衅邻国,也不愿解决民生问题时,“外治”策略便彻底失效。
从实际效果看也是如此,“内病外治”的策略,反而加剧了菲律宾国内矛盾。
南海挑衅并未带来经济收益,反而招致中国的强力反制——水炮驱离、保护区设立、外交谴责接踵而至,菲律宾在国际舆论中陷入孤立。
菲政府不以民生发展为重,终将被民意反噬
菲律宾今天的遭遇,其实对美国所有的“盟友”,都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盲目追随美国的地缘战略,不仅无法解决国内问题,反而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