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四天朝鲜外相崔善姬从平壤飞到北京,带来一封金正恩致中国的“口信”,时间点掐得精准,内容安排得滴水不漏。
王毅会见崔善姬 资料图
这次访华不是走个过场,而是有备而来,话里话外,都在释放信号,对中国来说是老朋友登门;对美日韩和俄罗斯来说,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金正恩“亲口信”:字不多,分量重
崔善姬这次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但却是她首次以外相身份单独访华,而且还是在刚刚陪同金正恩访华不到一个月之后再次来北京,频率之高,背后显然有“急事”。
崔善姬一个月前刚刚陪同金正恩访华
她此行最核心的任务,是把金正恩写给中国的一封“口信”亲手转达,朝方的态度很明确:不管世界风云怎么变,朝中关系必须越走越近,这不是一句外交场面的套话,而是朝鲜官方最高层的直接表态。
金正恩还用了个颇具修辞意味的词,说要把朝中关系发展成“世所羡慕的关系”,这话听起来很文艺,背后的意思其实是要让外界看到,朝中之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铁杆朋友”。
更有意思的是,金正恩在信中还“点赞”了中国的发展成就,特别提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贫困这些成果,这些话既是恭维也是姿态,表明朝鲜不仅重视中国的国家战略,也认可中国的治理模式。
金正恩视察画面
这种表达在当前朝鲜外交语言中是少见的,透露出朝鲜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从“传统依赖”转向“战略认同”。
时点敏感,意图不止一层
崔善姬此行的时间点很巧,刚好卡在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之前,这可是朝鲜的大日子,传言中要搞一场大阅兵,场面必然不小。
崔善姬讲话画面
朝方希望中国能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出席,给这个纪念活动“加码”,这不是单纯的礼节问题,而是朝鲜在对外展示“朋友圈”的方式。谁站在阅兵台上,谁就被默认是“站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这趟访问还要落实本月初中朝两国领导人的会谈共识,进一步推进高层互动和战略协作,外交上讲“落实”,其实就是要把话说实,把事做细,尤其是在APEC峰会临近的背景下,朝鲜此时加紧与中方的沟通,很可能是为了在未来与美方的潜在接触中提前铺路。
金正恩视察导弹发射
金正恩之前就提出过要让朝鲜成为“地区外交的中心国家”,这不是说说而已,从朝鲜外务省副相金仙景现身联合国大会,到崔善姬频繁出访,可以看出朝鲜正在主动打破长期的外交孤立,试图重新进入国际博弈的主场。
各国反应不一,朝鲜这步棋走得不简单
崔善姬来访,中方自然是热情接待,强调高层交往、党际交流的重要性,继续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半岛问题,对中国来说,稳定边界、推动对话、避免局势失控,是一贯立场。
崔善姬访华
韩国方面倒是比较“佛系”,表示欢迎中朝互动,希望能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不过韩方的表态也不难理解:如果朝鲜愿意通过中国来搭桥,哪怕只是释放一点点对话意愿,韩国也愿意多给台阶。
美国这边则显得有点“观望”,拜登政府在朝核问题上始终没有具体推进动作,倒是特朗普时代留下的那句“愿意再见金正恩”的话还时不时被人提起,如今朝鲜主动出击,美国是接招,还是继续冷处理,恐怕还没想好。
金正恩曾提出过要让朝鲜成为“地区外交的中心国家”
俄罗斯倒是很快表态支持中朝高层互动,强调要继续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东北亚局势,这也不难理解,在当前俄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自然希望通过中朝朝向,保持地区影响力。
但就在大家还在分析这次访问的“外交话术”时,朝中社突然发布消息,说朝鲜导弹总局成功研发出大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这项技术将应用于“火星-19”和“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系统,这消息一出,直接把外界的注意力又拉回到了朝鲜的军事进展上。
朝鲜导弹总局成功研发出大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
这就像是朝鲜在外交舞台上递出橄榄枝的同时,又在后台展示了一把“肌肉”,这不是矛盾,而是朝鲜惯用的“软硬搭配”策略:我可以谈,但你得明白,我有实力,也有底线。
朝中互动升级,东北亚格局悄然生变
从崔善姬这次访华的节奏来看,朝鲜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布局,这次访华,不只是一次常规性的活动,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战略释放”。
图为中朝两国国旗
一方面是朝鲜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与认同,尤其在当前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朝鲜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大国伙伴作为后盾;另一方面,也是朝鲜对外政策风向的重大转折,从“闭门造车”走向“主动出击”,从“孤立姿态”转向“多边外交”,这背后是朝鲜对内外形势的重新判断。
对中国来说,朝鲜是邻国、是伙伴、也是变量。保持稳定关系、推动对话协商、避免局势激化,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战略选择,而朝鲜的这次主动靠近,也恰恰说明了中朝关系的战略价值正在被重新放大。
中朝关系的战略价值正在被重新放大
这几天国际社会的反应还在发酵,但朝鲜已经亮出态度,中国也作出回应,下一步的局势如何演变,不仅看朝美之间有没有新动作,更要看中朝之间能不能把这次“战略沟通”落到实处。
在这个变数频出的时代,朝鲜这次4天访华,虽不惊天动地,却足够耐人寻味,金正恩通过崔善姬传来的那封口信,不只写给中国也写给了世界。谁能读懂其中深意,谁就能在这盘新的东北亚棋局中,先走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