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的关税没了?中美这回真的握手言和了?10月26日中美两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了一场高规格的经贸磋商。
美方罕见松口不再推进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计划,这一声明足以让全球市场沸腾,也让悬了近一年的中美贸易战出现了实质性拐点。
中美双方代表合影
可问题来了这次暂停是不是意味着贸易战真的结束?谁是赢家?谁又在退让?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算盘?
贸易战的“打”与“谈”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一上台就掀起了新一轮对华贸易攻势,这一轮打得比2018年那次还猛,直接从10%起步,几个月内飙到125%。
这不是谈判策略,这是赤裸裸的经济对抗,美方拿芬太尼、贸易逆差这些老掉牙的理由当借口,实则是想掐住中国产业的命门。
美财长接受采访
但中国没有退,你加我也加,你封我也封,短短三个月双方关税已经飙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测算,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就因此多花了2300美元,谁受伤最重?不是中国制造,而是美国消费者和中下层企业。
关键是全球供应链也开始吃不消,跨太平洋航运成本一度暴涨37%,芯片、稀土、农产品的价格乱成一锅粥,问题到了这个程度特朗普想继续硬顶也不可能了。
美财长讲话画面
于是5月起双方开始谈判,从日内瓦到伦敦,从斯德哥尔摩到吉隆坡,四轮见面,前面三轮基本是互放狠话,直到这次吉隆坡才算真正坐下来谈正事。
美国让步,中国稳守
这次谈判能谈出成果,关键不在于美方变得友好,而是现实把它逼到了墙角,美方原计划11月加征100%关税,结果发现再加下去不是中国受不了,是自己快撑不住。
吉隆坡会议上,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一开场就把100%关税计划搁置了,换句话说是暂时不打了,不代表不打,只是没法打。
中方这边,何立峰和李成钢带队,态度很明确可以谈,但底线不能碰,尤其在航运、造船业、稀土出口这些关键领域,中国不但不让步,反而通过强化监管、释放政策信号,牢牢把握了主动权。
这次谈判将原定11月10日到期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双方达成框架协议,美方承诺不加征,中方也暂不反制。
美国也同意在半导体、AI芯片等关键技术上适度放宽出口限制,这是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实质性利好。
特朗普最费心的豆农问题也有了缓和的地步
让特朗普最费心的豆农问题也有了缓和的地步,中方强化对芬太尼前体的监管,美方则换来中国增加农产品采购。
看得出来,这不是谁彻底赢了,而是双方都认清了现实,继续斗,只会两败俱伤,坐下来谈,至少还能带动各自经济喘口气,但如果非要说个赢家,那还真不是美国。
谁是真正的大赢家
从表面看美国没再加税,好像是宽容大度,但从结构上看这更像是被迫让步,为什么?因为美国经济已经快被自己打的贸易战绊倒了。
2025年上半年,美国CPI持续高位徘徊,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4个月下滑,和中国打贸易战的副作用开始全面显现。
特朗普讲话画面
而且别忘了11月美国中期选举将至,特朗普政府也希望给选民一个稳定经济的姿态,这时候退一步,是政治需要,不是施恩。
反观中国虽然也遭受了冲击,但操作的空间更大,比如稀土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8.54%,储量占48.41%;再比如航运业,中国在全球造船订单中占比超过47.1%。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筹码,更不用说中方在谈判中没有主动让利,反而通过合作换取了更多自主空间。
美财长讲话画面
此外从国际影响力来看,中方展现出的是稳定、理性、可合作的形象,而美方则暴露了政策的反复和短视。
这种形象差异,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信心差距,磋商结束当天,亚洲股市普遍走强,人民币汇率回稳,全球供应链指数开始回弹,谁在市场上赢得信任,一目了然。
虽然说吉隆坡谈判给中美贸易战一段缓冲器,但绝不是终结者,100%关税取消只是暂停键,真正的风险还在后头。
美方代表离开画面
别忘了11月10日的关税暂停只是延长,不是取消,APEC峰会元首是否见面、是否签署正式协议,这些还都悬着。
但可以肯定一点,这次谈判是一次带有战略转向意味的重大信号,中美从全线对抗转向有限合作,从互相加码转向框架协商。
特朗普接受采访画面
这不等于美国认输,也不说明中国全面胜利,但至少说明一件事中国站稳了脚,美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结语
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但格局已经变了,中方不再只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设置议题、主导节奏。
而美国,必须学会在一个更强、更有策略的中国面前,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中美贸易战不只是两个国家的斗气,而是全球经济秩序的试金石。
这次吉隆坡谈判,既是一次技术性协商,也是一次战略性对弈,中国赢得了主动权,也赢得了信任,而美国则在现实中做出了让步。
行进中的货轮
谁输谁赢,答案已经很清楚了,现在的重点是看谁能把这份初步共识变成真正的长久稳定,中美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但想走得更远,更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