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都不香了,奥尔特曼焦虑:美国低估了中国…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OpenAI新模型GPT-5推出后惨遭“滑铁卢”,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Sam Altman)难掩失落。
面对记者,他坦言,“太让我震惊了……我们彻底搞砸了。”
就在一小时前,迫于汹涌的批评声浪,OpenAI不得不发布更新,将ChatGPT的默认模型恢复至上一版本。
坐在旧金山的一家地中海餐馆里,和记者们约见的奥尔特曼,身上还带着忙于收拾烂摊子的沮丧,“我觉得我们已经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在一天内为数亿人升级产品意味着什么。”
但这次挫败并不影响他“零帧起手”另起话题,继续渲染所谓“中国AI风险”。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美媒18日报道,奥尔特曼在受访时表示,美国在应对中国AI发展的问题上存在误判,可能低估了其复杂性与严重性。
“我对中国的(AI 发展)感到担忧。”奥尔特曼警告称,美中AI竞赛深度交织,其影响远非“谁更领先”这一简单排名所能概括。
“比如推理算力,中国或许能更快搭建起来。此外还有研究、产品等层面,整件事涉及诸多维度,”他说,“我认为情况不会简单到,哪一方领先了,就是谁赢得AI竞赛了。”
尽管美国对半导体的出口管制不断升级,但奥特曼仍然担心这一政策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仅靠出口管制并非可靠的解决方案。
美媒提到,根据特朗普政府的一项新协议,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Nvidia)和超威半导体公司(AMD)已同意向美国政府“上贡”其在华销售芯片收入的15%,以换取特朗普政府颁发的出口许可证。
虽然没有在采访中直接提及这项协议,但奥尔特曼特别强调,美国政府试图只依靠政策手段以控制AI发展进程,是“不切实际”的。
他解释道,美国只聚焦于“阻断先进芯片出口”单一环节,而中国正在构建完整的AI技术生态,这会让美国的管制措施即便不断升级,但仍然无济于事。
“你可以对某一样东西实施出口管制,但可能管制的并非关键之物…… 人们或许会建造晶圆厂,或是找到其他规避办法”,他说。
当被追问“流入中国的GPU数量减少是否能让人感到安心”时,他仍然表示怀疑,“我的直觉是,这行不通。”
“我也希望有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直觉告诉我,这很难”,奥尔特曼补充说。
面对美国科技封锁,尽管中方长期以来一直敦促美方解除出口管制,但在特朗普上个月突然批准英伟达H20芯片销往中国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注意到,中方反应非但没有庆祝之意,反而明显冷淡。
CNN报道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反映出中方致力于打造自给自足的半导体供应链,以及对自身快速发展的芯片产业所取得进展的信心。但同时,尽管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的消息也不断传出,但中国仍对受美国出口管制的更先进人工智能(AI)处理器有需求。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指出,中方已多次就美国恶意封锁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表明严正立场。美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断加码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胁迫别国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这种行径阻碍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最终将反噬自身,损人害己。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 资料图
这顿饭,奥尔特曼可能吃得格外不是滋味。席间他同时承认了,中国的AI发展迫使OpenAI改变了模型的发布策略。
据CNBC报道,尽管OpenAI长期以来一直拒绝将其技术完全开源,但奥尔特曼坦言,来自中国模型的竞争,尤其是像DeepSeek这样的开源系统横空出世,是OpenAI决定推出“开放权重模型”(Open-weight Model)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明显,如果我们不这么做,世界(的AI生态)大概率会以中国开源模型为基础进行构建,” 奥尔特曼说,“这肯定是推动我们做出决定的因素之一。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影响很大。”
8月初,OpenAI推出gpt-oss-120b与gpt-oss-20b两款开放权重模型,免费开放且支持开发者定制,为闭源产品提供更透明的替代方案。
这是OpenAI自2019年推出GPT-2以来,首次发布开放权重模型,也是其与微软签署独家云服务协议六年来问世的首批此类模型。
美媒称,此举标志着这家长期对技术实行封闭管理的公司出现“重大战略转变”,OpenAI正押注“提高技术可及性”以扩大开发者生态,强化对中国竞争对手的优势。
奥尔特曼此前曾评价称,OpenAI过去封闭模型的做法是“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不过,所谓“开放权重”与“开源”(open source)并非同一概念。OpenAI至今仍未公开其训练数据或完整源代码。
而且首批开源权重模型的重量级亮相,反响褒贬不一。一些开发人员认为这些模型“亮点不足”,剥离了OpenAI商业产品的许多核心强大功能。
奥尔特曼并未否认这一点。他说,其团队有意针对一个核心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旨在支持人们构建本地运行的编程智能体(coding agents)。
“如果未来世界需求发生变化,也可以调整至其他用途”,他说。
延伸阅读
“中国开源AI将主导世界?硅谷和华盛顿惊了”
2025年开年至今,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进展接踵而至:1月份,DeepSeek及其R1推理模型横空出世;阿里巴巴Qwen模型紧随其后;7月以来,Moonshot、Z.ai和MiniMax等一系列模型纷纷涌现。
这些模型引起了美媒注意。《华尔街日报》8月12日刊文称,中国一系列AI模型均提供免费版本,供用户下载和修改。而这种通常被称为开源的模式,正在推动中国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采用。
“中国在开源AI领域的领先地位震惊了华盛顿和硅谷,”文章指出,中国致力于将其开源AI模型打造为全球标准的雄心,引发了美国企业和政策制定者的震动。他们将中国的进步视作“威胁”,担心美国模型可能被超越,并正积极着手应对。
13日,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下一个时代的AI领导力将不再取决于谁的模型最好,而取决于谁的模型无处不在。文章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的AI模型:目前,美国试图通过发明和控制占据AI主导地位,而中国则试图通过应用和分配来施加影响。
“硅谷和华盛顿压力很大”
《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AI开源模型,令美国那些坚持专有模型的公司倍感压力。8月初,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发布了其首款开源模型gpt-oss。
文章称,科技历史表明,许多行业在初期竞争激烈,最终往往演变为少数玩家的垄断或寡头格局。例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谷歌搜索引擎及iOS和Android系统。历史还显示,行业赢家并不总是技术最先进的玩家,易用性和灵活性同样重要,这正是中国在开源AI方面的进展令美国担忧的原因。
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发布的AI行动计划指出,开源模型“可能在某些商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成为全球标准”。该报告呼吁美国打造“基于美国价值观的领先开源模型”。
7月23日,特朗普出席活动并公布“AI行动计划” 视觉中国
据介绍,目前开源AI的赢家回报甚微,因为企业投入数亿美元开发模型,却无法直接获得回报。但研究人员长期以来推崇开源方式,因为它允许用户查看代码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加速新兴技术的发展。
但《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官方不仅在AI领域,还在操作系统、半导体架构和工程软件等领域鼓励开源研发。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公司Omdia首席分析师苏廉节(Su Lian Jye)则认为:“由于担心被美国技术封锁,中国正将开源项目作为战略后备和紧急资源加以扶持。”
报道提及,今年的中美关税战表明,双方都可以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如美国的英伟达芯片和中国的稀土矿产,以换取对方让步。因此,美国官员担心,如果中国的AI模型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将找到一种获取地缘政治优势的方法。
据悉,在商业领域,开源AI模型正竞相被企业采用。许多客户青睐开源模型,因为它们可以自由调整并部署在企业内部系统上,保护敏感信息。
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新加坡华侨银行已利用开源模型开发约30种内部工具,包括用谷歌的Gemma模型总结文档、Qwen模型辅助编写代码,以及DeepSeek分析市场趋势。该银行表示,他们避免锁定单一模型,会监控新模型发布并可随时切换,同时更倾向于开发者熟悉的模型以获得技术支持。
中国开源AI模型优势显现
根据研究公司“人工分析”(Artificial Analysis)的数据,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最好的开放权重模式的整体表现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开源冠军。该公司对模型在数学、编码和其他领域的能力进行评估,发现阿里巴巴的Qwen3版本击败了OpenAI的grt -oss。
OpenAI表示,其开源模型在推理任务上优于同等规模的竞争对手,并且以低成本提供了强大的性能。
此外,亚洲国家的工程师表示,中国模型在理解当地语言和捕捉文化细微差别方面往往更出色,因为这些模型使用更多中文数据进行训练,而中文与一些其他亚洲语言有相似之处。
日本横滨的工程师宇佐美晋一(音译)最近为一家零售客户开发客服聊天机器人时,选择了阿里巴巴的Qwen。他表示,使用美国领先模型时,“我们注意到聊天机器人在理解用户言外之意时存在困难,回复有时也不够礼貌,而Qwen似乎能更好地处理这些细微差别”。
阿里巴巴Qwen3模型 社交媒体
《华尔街日报》称,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行业中,企业将竞争扩展到开源模型,近几个月以来,所有企业都在通过开源模型争取用户采用和公众认可。
上海科技分析师查利·柴(Charlie Chai)表示:“中国公司往往优先考虑用户黏性而非即时收入。”
还有分析师指出,初创公司吸引用户的窗口期不会持续太久,大型科技公司通常更擅长利用庞大用户群提供相关服务。硅谷初创公司DeepLearning.AI负责人吴恩达(Andrew Ng)在近期博客中写道:“这种达尔文式的生死斗争,会导致许多现有玩家的消亡,但激烈竞争会孕育出强大的公司。”
中美,谁会是下一时代AI赢家?
“中美AI远景都雄心勃勃,但在表面之下存在战略分歧,”《南华早报》分析认为,美国旨在通过发明和控制来主导该领域,而中国则寻求通过应用和分配来施加影响。在AI领导地位竞争中,美国侧重于开发AI能力,中国侧重于基础设施。
文章提到,美国在AI领域的剧本很熟悉:几十年来,美国的霸权是在一个复合引擎上运行的,即公共研发为私人商业化提供动力,而私人商业化反过来又建立平台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如今,美国AI企业正在重复这个公式。尽管部分美企开发的AI技术领先,但在世界许多地方,这些模型仍然无法获得、负担不起或缺乏灵活性。
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文章称,近几个月以来,中国的AI模特和代理商数量激增,嵌入到从物流到金融的工作流程中。对于南半球国家来说,这些模型提供了可负担性、本地化和部署自由。
《南华早报》总结道,在很多方面,中国正像对待高铁或5G一样对待AI,将其视作具有出口潜力的国家基础设施。这种战略框架促进了广泛应用、软实力和标准的制定,且所有这些都不需要西方的打扰。
文章分析称,以上战略分歧正体现在两国AI布局的各个方面。例如,特朗普政府的AI行动计划强调意识形态中立,并寻求收紧出口规则。相比之下,中方视自己为AI召集人,呼吁建立一个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机构,将中国的“一带一路”精神扩展到数字领域。
“美国在芯片设计、基础模型和精英研究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下一个人工智能领导时代将不会由谁的模型最好来决定,而是由谁的模型无处不在来决定,”文章重申,在这场AI竞赛中,饱和比霸权更重要。“赢家无需主宰终点线,而是需要铺设一条别人认可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