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方合作总留一手?俄罗斯后悔不已,普京下令拿出压箱底的宝贝

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刚在电视上说,俄方已经把几种飞机零件整理好,打算卖给中国的新宽体客机项目,包括复合材料机身、大型机翼和PD-26发动机。话说得直接,很像一份清单,让外界一下子明白俄方的用意。第二天,普京又去了发动机厂,镜头里他看着装配线,态度鲜明。
普京在发动机厂考察
PD-26被俄方拿出来当主要卖点
这款发动机原先是给MC-21客机准备的改进型号,推力档次卡在中国几款国产发动机之间,俄方觉得这正好补缺口,所以极力推荐。俄方同时承诺,垂直尾翼、大机翼也能一并供货。
过去中俄有过大飞机合作,可后来停了。原因并不复杂。俄方坚持整套俄式标准,要把自家配套企业带进来,可这些东西在全球市场竞争力偏弱;中方想采用更通行的设备,双方拉不拢。再加上制裁来了,俄方资金紧张,合作就断了。
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
俄方这次表现出罕见的急切
自从冲突爆发,俄罗斯民用航空出口被封,SSJ和MC-21都停在原地,发动机排产下不去,几家研发机构吃不饱订单。再不找新客户,前期投入就要白费。对他们来说,把PD-26卖进中国项目,是眼下最现实的活路。
另一个压力点在于,中国几型大涵道比发动机进度很顺,推力区间逐步填满。等到国产型号批量上机,俄方的窗口期就更短了。俄方明白这一点,所以主动降门槛,过去那种“先留一手再说”的策略开始松动。
俄罗斯PD-26发动机
中方现在握有主导权
宽体机项目继续向全球市场走,必须对标国际主流标准。谁能按时交货,谁能提供配套服务,谁就可能进名单。不管俄方多主动,最后还是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对中方来说,PD-26可以放在选项里,但不会影响整体节奏。
普京亲自站台的画面,透露出另一层信号:俄政府愿意给企业做担保,甚至愿意在技术分享上降低戒心。这和几年前的推拖态度差异明显。俄国内科研投入方式改了,由国家统包变成多渠道竞标,各机构要生存,只能走出去找订单。
俄方将向中国出售PD-26
俄方还提到复合材料机翼供应。这个部分在早期合作里其实进度不错,技术路径也比较清晰。现在重新提起,说明俄厂房和设备尚未停摆,只是缺项目带动。若能对接成功,对他们维持产线有直接价值。
中俄战略沟通渠道保持顺畅
两国高层见面频繁,政治互信一直存在,这为技术交易提供了外部稳定环境。但真正落地的还是合同、进度、资金与售后。以我方近年大型工程的节奏看,原则很简单:谁能按时完成,价格合理,就给机会;做不到,就换人。
俄罗斯制造发动机
不少业内人士说,PD-26如果进来,可能只做过渡方案。原因也很直白:国产发动机一旦进入验证期,通过测试后就会全面替换。届时PD-26成为应急储备,或者用在适配要求不高的型号上,对主线影响有限。
目前俄方向中国推销的不止发动机,还把垂尾、大梁等部件放进组合包。俄方想一次性绑定多项供货,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回报。能不能如愿,要看谈判博弈。中方更在意质量、交期和长远维护,而不是一次性采购数量。
近两个月,俄媒频繁放风,口径前所未有地统一:愿意开放技术,愿意共同研发。观察者认为,这是俄方在民用高端制造领域寻找生存空间的表现。毕竟西方市场已封,亚洲成了唯一可望的大客户群体,中国体量最大,自然成首选。
国产方案的进度成了决定因素
如果国产推力覆盖快,PD-26就可能被边缘化;如果某个推力段出现延迟,俄方案就能填空。对俄方来说,这是与时间赛跑;对中方来说,这是多一个备胎,无论买不买,都能在谈判桌上压价。
结语
假如你是采购负责人,会先签下PD-26稳住生产,还是赌国产发动机准时上机?欢迎说说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