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至11月初,半导体领域的地缘博弈升级:荷兰安世半导体于10月26日单方面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此时距其9月30日被荷兰政府依据1953年《物资可用性法案》接管仅月余。
几乎同步,荷兰将DUV光刻机管制门槛降至14纳米,美国主导的27国半导体同盟正收紧围堵。
但中方反将一军:安世中国直言库存充足,稀土管制精准卡住ASML命脉,德国更率先冲破同盟向华求援。
图为闻泰科技办公楼
荷兰为何敢冒产业风险出手?27国同盟为何刚成型就现裂痕?中方破局底气源自何处?
荷兰的法律豪赌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一系列动作,本质上是利用冷战时期的法律工具,在商业规则与地缘政治之间进行豪赌,却引发了产业反噬的连锁反应。
这场豪赌的核心在于对商业规则的公然突破。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1953年颁布的《物资可用性法案》接管安世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展厅
该法案原本旨在战时保障燃料、食品等基本物资的供应,从未被应用于半导体企业。
这种将和平时期的企业政治化的操作,直接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30个关联主体的控制权。
而闻泰科技在2019年对安世的收购,完全符合国际商业规则,且安世中国东莞工厂已成为全球车规级芯片的核心供应基地。
安世半导体办公园区
荷兰以“国家安全”之名掌控供应链,实则是对法律工具的滥用,正如观察者网所评论的,这标志着西方市场的可预测性已被地缘政治彻底打破。
豪赌的代价迅速传导至荷兰本土产业。全球光刻机龙头ASML的生存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
虽然尚无权威数据表明中国市场在2025年第三季度为ASML贡献的营收占比,但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其最大单一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
荷兰以“国家安全”之名掌控供应链,实则是对法律工具的滥用
荷兰计划将DUV管制下探至14纳米,尽管该政策尚未正式实施,却已引发市场动荡,ASML股价出现大幅波动。
其CEO克里斯托夫・富凯也公开警告,这一管制措施可能导致2026年营收显著下滑。
更具影响力的是中国稀土管制的反制措施。
ASML光刻机对稀土磁体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具体用量暂无权威数据,但单台需大量稀土磁体是行业共识,而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
欧盟从非洲采购的矿石,60%仍需运回中国加工,每公斤成本高出120美元。这使得荷兰在半导体产业上面临着巨大的原材料供应压力,也凸显了其战略决策与产业现实的脱节。
同盟的隐性裂痕
美国主导的半导体管制合作,虽有众多国家参与,但并非紧密的“27国半导体同盟”。这一合作在利益分化与现实制约下矛盾丛生,安世断供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分裂。
欧盟从非洲采购的矿石,60%仍需运回中国加工
内部利益冲突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因素。参与半导体管制合作的各方诉求大相径庭:美国追求技术垄断与产业回流,荷兰依赖设备出口收益,德国则担忧汽车产业受损。
这种分歧在安世断供后迅速凸显,安世生产的车规级芯片是欧洲车企的必需品,本田北美工厂已因缺芯停摆,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也受到影响。
作为欧洲经济支柱,德国汽车工业对芯片断供的敏感度远超其他国家,这使得各国在半导体管制上难以形成统一行动。
美国的双重标准进一步削弱了合作的信任基础。在荷兰切断对华供应之际,中美谈判取得进展,美方宣布中方同意恢复汽车芯片对美出口。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
这种“盟友冲锋、自身谋利”的做法,让其他国家看清了美国将盟友当作战略棋子的本质。
欧洲媒体批评美国“让盟友承受遏制成本,自己却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信任缺失导致合作执行出现松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开始游说政府,要求为自身产业争取“管制豁免”。
技术替代加速也让封锁策略逐渐失效。荷兰的设备限制促使中国自主创新提速,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良率已达90%,成本仅为ASML同类产品的1/3,2025年计划交付10台以上。
在关键材料领域,国产光刻胶、电子特气自给率持续提升,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已进入国际供应链。
荷兰的设备限制促使中国自主创新提速
这些突破正在瓦解外部封锁的技术壁垒,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管制实施半年内,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下降18%,对华出口降幅达42%,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营收下滑32%,显示出封锁已产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反噬效应。
中方的破局之道
面对荷兰的举措与外部半导体管制压力,中国的应对并非仓促之举,而是基于提前谋划、合理运用规则与坚实产业实力的系统性策略,展现出成熟的战略定力与长远眼光。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管制实施半年内对华出口降幅达42%
安世中国在荷兰政府干预之初,就敏锐地预判到供应链风险,提前储备了足量的晶圆与成品库存,并公开表示现有库存可保障客户供应至2025年底。
同时,安世中国迅速联合国内晶圆厂,启动替代供应渠道的验证工作,完成技术适配,确保在2026年能够实现供应的无缝切换。
这种“备份思维”体现了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布局,正如ASML前CEO所言,外部的技术限制只会促使中国构建自主的产业生态,最终形成强大的替代能力。
此外,安世中国还披露荷兰总部拖欠其10亿元货款,以确凿的数据揭露对方违约行为,在道义与商业层面都占据了主动。
安世中国还披露荷兰总部拖欠其10亿元货款
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38%的市场份额,中低端芯片需求更是超过70%,而这正是DUV设备的核心应用场景。
巨大的市场需求对全球半导体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没有企业愿意轻易放弃这片市场。
ASML的“曲线突围”便是典型案例,其推出的NX2000机型通过参数微调规避管制,客户仅需800万美元适配即可生产7纳米芯片,实质是绕开了部分限制。
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ASML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印证了市场规律对政治干预的有力制衡。
中国的反制措施始终坚持“精准合规”原则,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避免给外界留下“泛化制裁”的口实。
例如,中国禁止安世中国出口特定元器件,精准打击其全球营收命脉;稀土管制严格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确保措施合理合法。
图为稀土矿石
更具策略性的是“特别许可证”制度,德国车企成为首批受益者,获得许可后迅速恢复生产,这一举措直接推动德国政府主动寻求与中国开展稀土合作。
这种“区别对待”的策略精准地击中了半导体管制合作的软肋,既坚定地维护了自身利益,又为愿意合作的国家和企业保留了空间,加速了外部阵营的分化。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应对策略并非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覆盖了设备、材料、制造等全产业链的协同推进。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突破固体激光驱动LPP-EUV光源技术,华卓精科掌握双工件台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虽尚未完全追平国际顶尖水平,但已搭建起完整的技术路径,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应对策略并非局限于单一环节
中芯国际通过DUV多重曝光实现7纳米芯片生产,证明了在外部封锁的压力下,中国半导体产业仍能实现技术突围。
这种全链条的能力建设,使得外部的单点封锁难以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成实质性的阻碍。
这场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深刻展现了全球化时代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任何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进行切割的行为,都将面临巨大的阻力与反噬。
荷兰以战时法律干预商业企业,最终损害了本土产业利益;半导体管制合作在内部利益分化与现实制约下矛盾重重;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加速产业升级,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荷兰以战时法律干预商业企业,最终损害了本土产业利益
正如观察者网所指出的,安世事件标志着中欧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但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遏制行为,都将在技术创新与利益博弈中被破解。
未来的竞争,终将回归到技术实力与市场规则的本质,这也是这场博弈带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