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逸:谁尊重历史?谁背叛历史?这份观礼名单写得一目了然)
►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
下星期,九三阅兵即将隆重举行,全球瞩目,各方期待。与此同时,国际舞台上围绕九三阅兵的博弈也日趋激烈。
今天,中方公布了26位将出席九三阅兵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名单。请注意,这并非全部参与国家的完整名单,仅涵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层级的代表。若将副总理、议长及高级别代表、国际政要与前政要纳入统计,还包括韩国、东帝汶、委内瑞拉、新加坡、埃及、保加利亚等国,总数可达32位。回顾2015年,当时有30位外国领导人出席,其中包括国家元首、19位政府高级代表以及10位国际组织和机构负责人。
这一数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意味着,在二战结束80年后,国际社会再次有机会审视和确认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定成员。
九三阅兵训练现场。
20世纪前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存在,具备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然而,若细究二战进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战场,都存在一些微妙且常被忽视的现象。例如,欧洲战场的“静坐战争”、“西线无战事”、绥靖政策及《慕尼黑协定》,其背后是英法试图“祸水东引”,将纳粹德国作为工具攻打苏联,从而让西方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策略恰恰是欧战爆发的关键原因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化小国,其战争物资从何而来?比如日本制造炮弹所需的废旧钢铁、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石油,在其攻占东南亚之前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来自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因此,二战实际上具有非常微妙的双重属性:轴心国与部分同盟国成员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界限并不如后世所描绘的那般清晰。
80年后的今天,令人遗憾的是,大家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欧美国家某种程度上背叛了二战秩序与胜利果实。美国此前发表的声明令人震惊,称“美日在80年前共同结束了一场战争”;欧洲在纪念诺曼底登陆时,也对东线战事的历史进行了令人瞠目的改写。这些行为提醒我们,九三阅兵的观礼名单实则成为一种鉴别标准:哪些国家仍能坚持反法西斯立场,铭记80年前的胜利,并警示世界不要去重复80年前的那个错误。
8月6日,日本广岛市举办“原爆日”80周年和平纪念仪式,美国驻华大使馆当天在微博发布其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有关评论。
与此同时,日本外务省正投入巨额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游说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释放有关《南京照相馆》的负面评价和不实信息,继续否认二战罪责,试图篡改历史认知。这表明,历史叙事之争依然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当然,大家现在最感到庆幸的一点就是:实力这一次真真正正地掌握在正义的手中。而正义的群体、正义的阵营,在9月3号将获得这种实力的加持,变得更加具有信心、耐心和能力,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当中,去应对80年前没有消灭干净、残存下来的纳粹主义的余孽,以及没有被消灭干净的、在日本始终存在的军国主义亡魂。
九三阅兵将传递清晰信号:任何试图复活军国主义、重演战争罪行的势力,都将遭到正义的制裁,绝无死灰复燃的空间。
延伸阅读
根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已要求欧亚各国不要参加中国下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的阅兵式及其他活动。
“九三阅兵”彩排。 (图源:路透社)
日本政府要求欧亚各国不参加中国的相关活动,对中日关系极为不利。“九三大阅兵”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有反思价值。日本非但不借此机会深刻反省自身,反而从中阻挠,这表明在历史反思问题上,日本始终没有真心解决问题的意愿。80年过去了,日本既未正确对待这段历史,还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在广岛和长崎纪念馆中诉说自身遭受的打击,却从未告诉日本国民:日本究竟为何会遭受这样的打击?对历史缺乏正确态度,终将重蹈历史覆辙。
近年来,极右翼势力与思潮在日本国内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值得高度警惕。在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成立仅5年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的席位由选前的2个飙升至15个。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甚至表示,中国实力正不断提升,日本当下不应与中国对抗,需等待中国衰败后再对中国动手。这样的表态极其恶劣!
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图源:美联社)
中国很难强迫日本反思历史,我们既无这样的能力,也不应抱有此类期待。不要总想着对日本右翼说“你们必须好好反思”。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日本反思历史抱有期待。这种期待其实有点过高。
我们作为历史受害者,必须铭记这段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提升自身实力。对于日本,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他们现在爱反思不反思。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但如果日本还想犯浑,最后就靠实力说话。
“九三阅兵”最后一次彩排。(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近代为何会落后?为何众多国家能入侵中国?为何日本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核心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远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精准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倾注大量心血,最终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工业体系。正是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才无惧任何对手。如今,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工业优势,依托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发展更先进的军事力量与科技实力。我们曾要求日本反思历史,既然他们不愿反思,可以;如果未来中日矛盾在某个节点爆发,我们凭借绝对实力解决问题。
从目前趋势来看,中日力量对比正逐步回归历史常态。日本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指出,从地理格局与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来看,中国本就是东亚地区天然的中心。过去一百多年间,日本之所以能成为东亚经济中心,核心在于其工业化率先成功,对中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他同时提醒,工业优势本质上是知识优势,一旦中国下定决心学习工业化知识,赶超日本便只是时间问题。当中国技术水平与日本持平时,双方比拼的就将是规模。大前研一认为,到204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日本的10倍。
大前研一讲话画面。(图源:外媒)
笔者认同大前研一的观点。只要中国不犯重大战略错误,保持当前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2049年中国GDP达到日本10倍必定能够实现。等到那一天,日本是否反思历史,已经无关紧要。对中国人而言,切勿寄希望于日本主动反思——他们爱咋咋地。等我们的实力形成绝对碾压,再解决相关问题便会容易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