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德国也变脸了,180度转向令各方错愕
                                        荷兰切断中国安世晶圆供应 资料图
荷兰选择继续对华硬刚,断供中国安世,晶圆供应,这可能引发全球汽车业断链?对这个情况,德国媒体直言荷兰的做法是“罕见的蠢棋”,中方则用一招,就解决了问题,具体内容是什么?
当地时间10月29日,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后,任命的临时首席执行官斯蒂芬·蒂尔格发布信函,宣布对中国安世断供晶圆,理由是“中国区公司不履行合约”。这个情况,让国际社会哭笑不得,因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方,就是中国,安世中国区公司完全可以跟其他中企合作。德国《经济周刊》则表示,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是“罕见的蠢棋”,因为这对荷兰自身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把一个原本运营良好的国际供应链破坏了。而且在荷兰对华硬刚的第二天,中美在釜山进行会谈,这让受美国怂恿,强抢中企旗下子公司的荷兰进退两难。而在11月2日,安世中国宣布,他们建成了成品和在制品库存,货物充足,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使得安世荷兰彻底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
图为安世中国公司
不过,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因为就在中美釜山会谈结束后,德国总理默茨就站出来,高调宣称“不能让中美来决定技术的未来”,然后他就要拿出20多亿欧元,把德国境内所有的中企制造的5G设备换掉。要知道,德国强行更换5G设备,原因跟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一样,都是被美国怂恿的。但现在,中美已经谈妥,德国的外部压力没有了,但他们依然坚持替换中企的设备,还为此浪费纳税人的钱。从这个情况看,德国已经“变脸”,以前他们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现在却视为“对手”。这也让外界担忧,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会不会成为中欧“贸易战”的开端。
对这个情况,有分析认为,中欧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很大。一方面,欧洲制造业的崩塌速度,远超外界的预期。能体现这一点的典型例子,就是俄乌冲突。在2022年,乌克兰总统在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的指使下,撕毁了刚拟定的俄乌和平协议。显然,从这个时期起,西方就决定深度介入俄乌冲突,利用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但在2023年,北约的炮弹产能就跟不上乌军的消耗速度了,很多欧洲国家军事库存见底。而在这个时候,俄罗斯还没有转入“战时经济状态”,军工产能就超过了整个欧洲。此后,俄军工业马力全开,还得到朝鲜的帮助,欧洲炮弹产能更跟不上,这也是乌军正面战场陷入巨大劣势的主要原因。连军工产能都难以提升,欧洲的制造业问题可见一斑。
安世半导体展台
制造业的崩塌,使得欧洲企业的竞争力被中企越拉越大。这个情况,是欧洲国家无法接受的,在“公平竞争”无法获胜的情况下,他们自然要用“其他手段”。
                                                另一方面,从欧洲的视角看,无论是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还是在安世问题上对荷兰的反制,都是“严重的僭越和挑衅行为”。因为在殖民体系瓦解几十年后,不少欧洲国家的“殖民思维”依然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打压、收割的资格,容不得他国进行反制。而且,在西方舆论长期对中国的“负面形象塑造”下,很多西方政客、民众对华认识存在严重偏见,还觉得中国是“关外蛮夷”,怎么还有胆量进行强力反制?而且,中国的反制,是实实在在打到了欧洲的“七寸”,并不是什么象征性手段。这让欧洲觉得,如果现在不进行强力回击,那么中国将彻底压制自己。从这个情况看,中欧关系很难短期内回暖,因为欧洲的对华认知要重塑,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对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做法,中方需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因为从荷兰的做法看,他们不惜做出影响全球汽车业的举动,就是想要尽可能把伤害扩大,借此来施压中方,换取自己的损失最小化。对这种“投机主义做法”,如果不进行严惩,那么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