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9月17日报道,多名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当天透露,日本政府已基本决定暂不承认巴勒斯坦国。
据报道,日本政府将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就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表达日方立场。《朝日新闻》称,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将不会出席将于9月22日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
石破茂将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资料图)
据共同社此前报道,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是否要承认巴勒斯坦国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虽然说不能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局势置之不理,但如果承认巴勒斯坦国,势必将招来以色列的不满,也将不可避免地与为以色列背书的美国产生摩擦。
此外,共同社还报道称,外交消息人士12日透露,美国已敦促日本在本月晚些时候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国。
消息人士称,美国已通过多个外交渠道表达了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立场,并敦促日本与美国保持一致。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而承认巴勒斯坦国是落实“两国方案”的重要步骤之一。
7月下旬以来,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西方国家接连宣布,将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或会议前夕承认巴勒斯坦国。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警告,“目前距离实现‘两国方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远”,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必要的紧急、具体、不可逆转的步骤实现“两国方案”。
来源:环球时报
此前报道
内塔尼亚胡:不会有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1日签署协议,推进在约旦河西岸建设“E1区”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并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
就在几天前,以色列战机对身处卡塔尔多哈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层成员发动“精准打击”。以方一系列行动屡遭谴责,愈发受到外交孤立。
当地时间2025年9月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爆炸发生后浓烟滚滚(视频截图)
内塔尼亚胡放狠话
内塔尼亚胡11日在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举行的一场仪式上签署协议。以总理府当晚发表的声明显示,内塔尼亚胡在仪式上说:“我们将要兑现承诺,即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这片土地属于我们。”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极右翼政客、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在出席同一场仪式时对内塔尼亚胡说,以色列将很快庆祝“吞并约旦河西岸”。
8月中旬,斯莫特里赫发表声明称,他计划批准在耶路撒冷以东和马阿勒阿杜明之间的“E1区”建造约3400套定居点住房。随后,以国防部下属的民政管理局高级规划委员会批准这一住房建造计划。以色列媒体说,此举将把约旦河西岸一分为二,并使得东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区域无法连成一片。
巴勒斯坦外交部对此发表声明说,以色列此举将削弱实施“两国方案”的机会,使巴勒斯坦国难以实现,破坏其地理和人口的统一性,并将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分割成彼此隔离、地理上不相连的区域。
这是8月26日从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拍摄的以方规划的“E1区”和耶路撒冷(远处)(新华社记者王卓伦摄)
以方行动遭谴责
舆论普遍认为,以色列推进“E1区”定居点计划不仅会加剧巴以矛盾,也会使以色列进一步陷入外交孤立。
法国外交部8月中旬发表声明说,法方对以方这一决定予以最强烈谴责,并敦促以方放弃这一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计划。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英国外交大臣戴维·拉米、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相继表示,以色列此举公然违反国际法并使“两国方案”无法实现,必须立即阻止。
此外,针对以色列突袭卡塔尔对哈马斯高层成员进行“精准打击”,国际社会纷纷发声谴责,认为以色列此举“不可接受”,不仅违反国际法、侵犯卡塔尔主权,还进一步危及地区局势。
这张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发布的照片显示,9月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中)、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左一)等在一处辛贝特指挥中心内交流(新华社发)
联合国安理会11日发表媒体声明,就卡塔尔首都多哈9日遭空袭表示谴责,对卡塔尔表达声援,强调支持卡塔尔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美国长期在安理会袒护以色列,否决谴责以色列或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草案。有媒体认为,美国罕见同意通过这份声明,反映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下令在美国盟友卡塔尔境内发动袭击。
“两国方案”呼声响
自7月下旬以来,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表示计划或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总统马克龙8月20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法国与沙特阿拉伯将于9月共同主办“两国方案”会议,落实“两国方案”是“唯一可行途径”。
以色列总统伊萨克·赫尔佐格10日到访英国并与首相斯塔默举行会晤,其间两人就英国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以及以军在加沙地带推进军事行动等议题发生争吵。
英国首相府发言人表示,斯塔默在会谈中谴责以色列日前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说这是“公然侵犯重要伙伴国的主权”,无助于实现各方迫切想看到的和平。同时,英方“恳请”以方改变针对加沙地带的政策,称以方必须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并停止军事攻势,以防止“人为造成的饥荒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