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时刻,中国高级别技术代表团访欧谈稀土
据《环球时报》报道,10月30日,中美元首将在韩国举行会晤。在大西洋彼岸,中欧官员将在布鲁塞尔展开闭门会谈,聚焦稀土等议题。
近期,欧盟因稀土供应及荷兰强制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事件陷入焦虑,担忧汽车业等关键领域面临停产风险。
稀土“危机”
欧委会发言人28日透露,中欧已于27日先行举行视频磋商,为30日中国高级别技术代表团到访铺路。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称,他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举行会晤,讨论这一问题。“希望能以恰当方式处理稀土问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与出口国,长期支撑欧洲汽车、电子、国防等关键产业链。
本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许可制度。目前,全球已有13个国家执行类似政策,其中包括欧洲国家。
然而,欧洲方面对此“如临大敌”,大肆炒作所谓“稀土断供危机”。
一方面,欧盟贸易专员呼吁七国集团(G7)就此事召开紧急会议;法国总统马克龙声称应启用“反胁迫机制”;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则表示“所有选项都在考虑之中”。
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于2023年底生效,将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它被视为欧盟的“贸易核选项”,自2023年生效以来从未启用。因为欧盟内部深知,一旦动用这一“核选项”,欧洲经济将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欧盟开始制定所谓“应急计划”,包括提升矿产自产能力、建立联合采购中心、建设战略储备、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等。
但到目前为止,欧盟内部对如何处理对华贸易问题仍存在严重分歧。一些国家主张研究反制措施,以便在对华谈判中取得筹码;另一些国家担心,中欧间任何局势升级,都可能对欧洲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中欧之间真的存在所谓“稀土危机”吗?
《环球时报》指出,中方制定相关出口规定,是中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旨在履行防扩散义务、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且充分考虑各方关切,过程高度负责任、相关措施审慎适度。
中国商务部表示,措施公布前,中方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各有关国家和地区作了通报。中方还为欧洲企业专门设立“绿色通道”,并多次就此问题与欧方进行磋商对话。今年上半年,有超过六成欧盟企业通过此渠道获得出口许可;近期,多家德国企业顺利获得进口稀土材料的许可审批。
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说,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冻结”风波
外界预计,30日中欧会谈的内容并不止稀土。
知情人士透露,双方27日还初步讨论了荷兰政府强制接管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一事。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闻泰科技公司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突遭荷兰政府“冻结”并接管,引发外界关注。
荷方的理由仍是那张熟悉的牌——“国家安全”。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对中国企业境外分支施加选择性歧视。欧盟中国商会也谴责荷兰政府的行为是“由地缘政治算计驱动的现代经济强盗行径”。
此后,中国商务部通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若干在中国制造的特定半导体成品组件和子组件。
据悉,目前双方正在探讨临时许可方案;欧方希望中方临时放行安世中国的相关出口,以防欧洲汽车业“断供”。
有评论称,此次“冻结”事件,以及此前另一家荷兰科技公司阿斯麦在美国压力下被迫中止部分对华出口,凸显出中美贸易摩擦下欧洲企业的合作困境。
微妙格局
引人注意的是,本次中欧会谈,恰逢中美元首在韩国举行会晤。布鲁塞尔的谈判桌,不仅讨论稀土和芯片,更折射出中美欧三角关系的微妙格局。
目前,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已形成深度经贸互依关系。然而,这一关系仍处敏感时期,欧方一系列调查与限制措施,为双方合作蒙上阴影。
从更深层看,地缘政治的演变正在重塑欧洲的对华认知。在美欧战略框架的影响下,部分欧洲人士对中国抱有偏见,倾向于将经贸问题“安全化”“政治化”,从而削弱务实合作的基础。
事实上,中欧经贸摩擦在所难免,但不应掩盖合作主流。
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方希望欧方不要动辄采取限制性措施,而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贸易分歧。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微妙时刻,中国高级别技术代表团访欧谈稀土》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安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