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公开道歉,日本社会面临巨大难题
日本迎来第一位女首相,本应是掌声与鲜花齐飞的历史性时刻,但高市早苗刚坐进首相官邸,迎来的却是一连串的低气压。
北京迟迟没有送出祝贺,外交部冷静回应“注意到选举结果”,只字未提“祝贺”二字。
高市上任后的频繁道歉和内外掣肘,让本就复杂的日本政局像一摊快要散架的积木,从执政基础到经济民生,从对外关系到社会矛盾,日本的这场“女首相试验”,开局就不顺。
高市早苗的上台创造了历史
光环背后的裂痕:首相的道歉成了“常规操作”
高市早苗的上台,确实创造了历史,但光有“第一位女性首相”的头衔,显然不足以改变当前日本政坛的基本面。
她上任不久,就已经连续三次在公开场合鞠躬致歉。不是仪式感,而是实打实的政治危机。先是因为内阁组建拖延,导致政务空转。
然后公明党突然宣布退出联合执政,让高市早苗陷入“少数政府”境地,她再次低头道歉,当媒体批评她“自上而下”的用人方式,未能事先沟通党内派系时,高市早苗第三次鞠躬表示歉意。
日本政坛内部的派系博弈从未停歇
一个刚上台的首相,如此频繁地低头道歉,不是自谦,是被逼无奈,日本政坛内部的派系博弈从未停歇,高市本人的强硬保守立场,让她本就难以成为所有派系都能放心支持的“共主”。
她与公明党的矛盾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竞选党首期间,就因其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论引发争议,公明党作为自民党的长期盟友,选择此刻“抽腿”,无疑是对她执政风格的一次强烈反弹。
更棘手的是,她眼下寄望于与日本维新会达成合作,但这场“临时拼盘”并不稳固,维新会虽对改革议题感兴趣,却对高市的保守倾向始终持保留态度。
高市早苗在党内的地位远没有想象中牢靠
她在党内的地位也远没有想象中牢靠,不少自民党资深议员已经在私下讨论“替代方案”,不少地方组织也对她的政策方向表示担忧。

这不是政坛新手的磨合期,而是执政基础本就不牢,高市虽有“安倍路线”背书,但安倍晋三留下的那套强人政治模式,在如今的选民结构和国际环境下,已经很难复制。
高市是在走一条既旧又新的路,脚下却全是松动的石头。
高市早苗很难复制安倍晋三的路子
民生焦虑压顶,排外与依赖并存
民众对政治的不满,往往不是从新闻标题开始的,而是从超市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开始的,如今,日本家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形势却不见好。
日元兑美元已经跌破152的心理关口,创下近30年来最低水平,进口商品——尤其是能源、粮食、原材料全线涨价,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这几乎是全民“隐性加税”。
相关报道截图
加工食品涨了4.2%,生鲜食品涨了4.5%,水电气更是涨了快5%,对一个中产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每个月多出几万日元的生活成本;而对那些靠固定收入生活的老年人来说,这更像是被悄悄掏空了钱包。
中小企业主也叫苦连天,一边是政府要求涨工资,一边是原材料价格飞涨,订单减少,利润被压缩,很多企业主开始考虑裁员或缩编,这种“加薪的代价”,最终又回头压在了普通劳动者身上。
从表面看,日本政府在“做事”;但从结果看,民众的感受是“没变化”,这就是目前经济政策的最大尴尬,看起来响亮,听起来合理,落地后却无力。
日本现在的现实是,一边呼吁引进外国劳动力来填补人口缺口,一边在舆论上不断放大对外国人的负面情绪。
经济学家几乎达成共识,没有外国人,日本很多行业根本转不动,但这部分人群,却在政治舆论中越来越被妖魔化。
新兴右翼政党借机崛起,打出“日本人优先”的旗号,在年轻选民中颇有市场,高市早苗也曾多次提及“加强外国人管理”,在一些保守选区赢得支持。
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
这类情绪的扩散,与日元贬值和旅游业复苏也有关系,大量外国游客涌入日本,消费能力强、购买能力高,让本地民众在心理上产生“被挤压感”。
一边是自己为生活精打细算,一边是游客在银座疯狂扫货,这种视觉落差,自然容易引发不满。
但问题在于,排外的情绪,解决不了人口老龄化,也解决不了劳动力短缺,如果政策不能正视这一点,那么未来日本可能既留不住外国人,也抚慰不了本国民众的不安情绪。
外交冷场:贺电的缺席,其实不是偶然
高市的政治标签太鲜明,她是安倍路线的传承人,主张修宪、增强军力、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她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对历史问题态度暧昧;她还频频在公开场合表态要“加强经济安全”,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这些言论与中方一直强调的“历史问题应正确对待”“中日互为重要经济伙伴”的立场存在明显冲突,中方外交部的回应,没有一句祝贺,但字字有分量。
高市早苗和安倍晋三 资料图
日本新外相茂木敏充在首次记者会上,也明显在试图“往回拉”,他强调要以“战略互惠”为基础处理中日关系,并表示愿意在合作领域继续推进双边交流。
这种口风的转变,说明高市内阁已意识到中方的冷淡并非一时情绪,而是战略考量。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亚太安全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其实都有合作的需求。
日本新外相茂木敏充
但如果高市政府继续用意识形态主导外交,而不是以现实利益为基础,那么这种“贺电的缺席”,可能只是未来更多外交冷场的开始。
高市早苗站在日本政治的聚光灯下,却发现脚下的舞台正在塌陷,政治不稳、民生焦虑、社会撕裂、外交冷场,每一样都不是她一个人能扛起的。
但她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放大这些问题的走向,日本社会正处在一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新阶段,未来的走向,或许不取决于谁当首相,而取决于这个国家能不能直面那些不愿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