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谈判,中方给贝森特备了个大礼,美:无法忍受不对等
贝森特这趟飞往吉隆坡,原本是想“摆摆架子”,结果刚下飞机就被中方送上一份“不请自来的大礼”。
不是香槟,不是笑脸,而是一个让整个美方谈判团队都坐不住的现实,稀土这张王牌,中方不仅握得更稳,还开始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美方一口一个“不对等”,可偏偏自己又离不开这场牌局,这次谈判,变味了,不再是互利互惠的交锋,而是一次关于谁来掌握未来产业命脉的正面对话。
美财长贝森特 资料图
稀土变筹码:谁缺谁就急
稀土是全球高科技产业里绕不开的“灵魂小金属”,导弹、风电、芯片、EV电机,哪样不要它?而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链出口精炼环节,基本都离不开中国。
美国明知道自己离不开,却还总想在谈判桌上讨便宜,问题是,该转变的是思维,不是现实。
这轮中美经贸谈判之所以选在马来西亚,是美方试图“离间”东南亚资源国与中国的合作,想谋求一个稀土供应的“替代方案”。可惜,算盘打得响,现实却啪啪打脸。
贝森特算盘打得很响 资料图
蒙古的稀土运输绕不开中国,澳大利亚项目投资成本高、环保门槛高,搞了十年也没搞出个能撑起产业链的局面。
美方自己在加州芒廷帕斯的稀土矿,开采出来的矿石还得送回中国分离精炼——说白了,美国想摆脱中国稀土,还得靠中国技术。
而中方这边,不光有资源,更有体系。这次谈判前夕,中国工信部联合两部委正式推出《稀土总量调控管理办法》,不仅按月申报生产流向信息,还上线了“数字身份证系统”,每一克稀土从哪来、去哪,全链条可追踪。
中国不仅有稀土还有技术
这比过去的“限出口”更高级,不靠数量限制,靠规则掌控市场,这种玩法,美方还真没见过。
从“卖家”到“规则制定者”,中方变的不只是姿态,过去美国还可以靠市场话语权压中国让利。现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组合拳打下来,已经开始倒逼全球市场按中国节奏来跳舞。
谁缺稀土,谁就焦虑,谁不懂规则,谁就出局。美国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承认。
装满货物的集装箱
牌桌心理战:台面上的不对等,背后的无奈
贝森特在出发前接受采访时那副“我很不爽但又拿你没办法”的状态,不是演技,是实情。美方内部流出消息说中方谈判代表“这人不好对付”。可换个角度讲,难对付的,不正是中方越来越明确的稀土战略?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已经先去吉隆坡了,美国财长贝森特也做好了准备,特朗普政府这次架势不小,但气势却低了不少。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
早在6月的伦敦会谈中,美方就已经尝试用“软件禁运”来施压中方,但最后还是悄悄恢复了对EDA软件和部分高端设备的出口许可。
表面上是制衡,实则是退让。因为他们知道,封得了一时,封不了一世。而且中国已经不是五年前那个在关键技术上全靠外援的角色。
谈判桌上,美方最怕的不是中方提高稀土价格,而是中方彻底把稀土变成战略品。如果中方不再只做“卖原料”的生意,而是要参与定价、规范、分级、认证等全过程,美方的主导权就直接被掏空,这才是让美国贸易代表“无法忍受”的不对等。
美国贸易代表“无法忍受”不对等
而在谈判之前,中方的一手“人事调整”更是精妙,中方代表已经从其他职务离职,全身心投入谈判,等于告诉对面:我们是来谈正经事的,不是来陪你打嘴炮。
西方媒体解读为“中方高度重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你要谈,我们就认真谈;你要耍赖,我们就按规矩办。
美方一边抱怨中方设限,一边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去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高达273亿美元,光靠中国游客、教育、金融等领域的“消费”就赚得盆满钵满。可在稀土这块,轮到中方说“不那么容易”。
贝森特只能接受现实
谈判,不是单方面喊价,而是你来我往的博弈。中方不吵不闹,但把规则写进制度,把姿态写进法律,美方再急,也只能按中国的节奏跳舞。
不对等不是借口,是实力的镜子
格里尔口中“不对等”的谈判环境,其实是美国自己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却又不愿放下身段的双重困境在发作。
从资源依赖,到技术封锁,再到全球供应链的重建,美国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又想要、又不服气”的状态。
过去十年,美国试图通过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延迟中方崛起,结果却逼出了中国的硬核转型。
中方在EDA、芯片设备、材料等领域逐步完成“缺什么补什么”的自主化路径,反而让美方的技术封锁失去了威慑力。现在,美国还想用老办法对付一个不再依赖它的对手,难免显得尴尬。
而稀土,是美国最不该碰却又不得不碰的那块硬骨头。
美方的技术封锁已经失去了威慑力
中国稀土出口临时许可证制度启动以来,美方企业如通用、福特等纷纷申请许可,生怕断链。中方非但没有“卡脖子”,反而大方批出6个月有效期的许可证,我们讲规则,但也讲分寸。
这种“有原则的灵活”,让美方既无法指责中国“搞封锁”,又不得不接受中方的制度框架。
对比之下,美国自己的稀土产业链建设却令人着急。芒廷帕斯矿虽然高调复产,但其分离工艺仍需外包中国。
美国曾宣布投入20亿美元建立本土稀土加工厂,但截至目前,连一个中试线都没真正投产。原因很简单——贵、慢、没人愿意投。
连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都坦言,要形成完整稀土生态,至少需要10年以上周期,而且还不一定成功。
说到底,这场谈判的“核心问题”不是谁让步,而是谁更有准备。中国有资源、有制度、有技术、有谈判团队;美国有焦虑、有压力、有政治包袱还有一堆不愿公开的依赖。
这种结构性差异,才是“不对等”的真正来源。
中方送出的那份“礼物”,表面是谈判代表的更换,实则是稀土战略新阶段的信号。美国若还幻想用老套路压制中国,只会在现实中越陷越深。
真正的对等,不靠喊,而靠实力。未来的规则,不是由谁喊得响决定的,而是由谁写得进制度、守得住底线、供得起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