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还没过完,国际石油结算的剧本已经被彻底改写,俄罗斯石油贸易商对印度买家“只收人民币、不收美元”的态度,不止是一次交易方式的更新,更像是往美元霸权的墙上狠狠砸了一锤。
而最坐立不安的,恐怕不是美国财长,而是正在新德里办公室里皱眉的莫迪,对他来说,这一幕既是现实的妥协,也是难堪的转折。
印度总理莫迪
第一节:人民币登台,美元退场,谁在悄悄换剧本?
如果说此前去美元化的呼声还带着点“纸上谈兵”的味道,那么这次俄印之间“人民币买油”的实操,无疑是敲锣打鼓地告诉世界,事情,真的变了。
根据路透社9月初的独家报道,俄罗斯几家主要石油出口商,已经明确要求印度买家用人民币结算原油,印度最大国有炼油商印度石油公司,确认已经用人民币支付了多批次的俄罗斯原油订单,付款不走美元,连卢比都靠边站。
这不是一两桶油的交易,而是年交易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单,而且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正在成为新常态。
人民币登台,美元退场
这笔交易背后,是一场货币的重新洗牌,过去几十年,无论谁买谁卖,石油结算几乎都得看美元的脸色,但现在,人民币正在悄悄拿回“主角剧本”,而这场转折的戏剧性,超乎所有人预期,五年前,印度还因为中印政治摩擦,暂停了人民币支付,如今却在压力下“倒向现实”,这幅画面,足够讽刺。
最先感受到“地震”的,不是金融分析师,而是投资者的信心,当俄罗斯对美元说“不”,当印度点头答应用人民币,整个石油定价的心理锚点就被撬动了。
美元再也不是不可替代的“标配”,而是一种可选项,这种心理落差,比货币本身的变化更具冲击力。
而在媒体这头,西方主流舆论陷入了集体焦虑,CNN和彭博社将这笔交易定性为“俄罗斯规避制裁的新手段”,有些咬牙切齿。
而东方媒体,比如观察者网和新华社,则更愿意把这看作“多极化浪潮的必然选择”,中方代表也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是为全球经济安全负责。
这不是嘴上说说,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在全球跨境支付中的占比已突破6%,创历史新高,在这背后,不只是中俄之间的默契,还有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元绑架”的不满。
原油开采
而细看印度的态度,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的“默许”,其实就是现实主义的一次胜利,印度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高达90%,俄罗斯则是其最大供应国之一,占比接近35%,简单点说,谁能给印度便宜油,谁就能“说话算数”。
这和2023年那一幕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印度一度暂停使用人民币结算,理由是“中印关系敏感”,可两年后,不仅国有炼油商转向,就连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也公开表示:“印度的能源安全高于一切,经济利益优先。”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外交辞令,其实就是一句大白话,“我得先保住家里的油罐子”。
第二节:棋盘之下,俄罗斯与印度的算盘怎么打?
看上去,俄罗斯是主动“推人民币”的一方,但其实它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步步被西方制裁倒逼出来的选择。
从2022年起,西方国家开始陆续冻结俄罗斯的美元资产、切断SWIFT通道、封锁银行结算系统,到了2024年,俄罗斯尝试用阿联酋迪拉姆、印度卢比等货币结算,结果发现不是不流通,就是贬值太快,根本撑不起大宗能源贸易的体量,最后,绕了一圈,还是人民币最稳。
俄罗斯中央银行第一副主席奇斯秋欣上个月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已成为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最稳定的结算工具之一。”翻译一下就是:咱们现在指着它吃饭。
俄罗斯总统普京
而印度这一边,算盘打得更加清楚,俄罗斯的石油给得便宜,每桶比国际市场价便宜近10美元,全年折算下来能为印度省下170亿美元的进口成本,这不是小钱,而是“救命钱”,印度增长快,能源需求猛,国内通胀一高,老百姓立马感受得到。
所以,只要俄罗斯肯按折扣价供油,印度就不可能说不。
其实印度也不是没想过“搞自己的”,早前印度曾大力推动“石油卢比”结算机制,试图让自家货币也走上国际舞台,但现实很骨感,卢比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差、兑换渠道少,还时不时贬值,一点儿都不“吃香”。
印度俄罗斯国旗
更难的是外部压力,自从特朗普回归白宫后,风格依旧火爆,今年8月,美方突然宣布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总体税率达到50%,白宫的理由很“讲义气”,印度怎么能背着老美,去买俄罗斯的油?
但印度这次没软,商务部长戈亚尔直接回应:“能源是印度的红线,不容干涉。”这句话虽然不带火药味,但分量不轻,归根到底,印度这次站队人民币,是对美国制裁逻辑的一次“软反抗”。
而印度内部其实也没那么“铁板一块”,几家国有炼油商最初确实抵触人民币支付,毕竟有政治敏感性,但私营炼油厂,比如信实工业,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低调用人民币结算,表面上是市场行为,背后其实是一次次的小规模“试水”。
印度总理莫迪
政府层面也逐渐“想通了”,国有企业开始跟进,说明这不是“谁拍板”的问题,而是“现实压着走”的选择。
在多重博弈下,印度的政策已经从“抗拒人民币”转向“接受可行性”,这场戏,台上主角不止一个,但台下的剧本,其实早就由利益写好。
第三节:旧秩序崩塌的回响,人民币正走向更大舞台
这场俄印石油结算的“人民币转向”,其实只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但它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
准备运输的原油
过去三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59%降至54%,而人民币的占比,虽然起点低,但增长最快,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使用频率明显提升。
这种趋势背后,是全球对美元霸权稳定性的集体“犹疑”,一旦美国把金融工具当成制裁武器,其他国家就不得不考虑备胎。
而人民币的出现,正好填上了这个“信任缺口”。
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一路畅通,它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如何平衡资本流动性、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如何管理对外汇市场的预期,但中方代表最近在多边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支持公平贸易,推动货币多元化,是为全球稳定作贡献,不是搞“货币争霸”。
更深远的是石油贸易的版图正在重绘,俄印的“人民币交易”可能只是起点,中东的一些产油国已经在私下讨论“多币种结算”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能源转型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石油输出国也在寻找“金融稳锚”。
而这一切,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还感觉遥远,但它的影响,迟早会传导到生活中,比如汇率波动变小了,进口能源价格更稳定了,甚至国内油价也没那么“任性”了,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位置越稳,老百姓的钱包就越有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不再被某一种货币“卡脖子”,不再被某一种规则“排除在外”,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意味着更多选择,也意味着更多公平。
这场俄印石油贸易的货币变革,已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中的响亮号角,人民币的登场,标志着旧有金融秩序的裂痕正扩大为通途,对于世界,这意味着更公平、多元的贸易体系,对于中国,这是机遇与责任并存的新起点。
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加入这一行列,石油贸易的剧本将被彻底改写,谁能想到,昔日美元的霸权,竟在一次次务实交易中松动?这戏剧性一幕,终将载入史册,启迪一个更加平衡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