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为照顾母亲回乡送外卖,现在他是人大研究生:没有担当和志向才是不体面

拆开人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那天,张舜禹还住在海淀区一处外卖员宿舍里,他对着镜头录下了“开箱”过程。
录取通知书“开箱”视频截图
用手揉了揉眼睛,他反复看了又看,内心是说不出的激动与开心。
来人大报到那天,张舜禹又发了一条社交媒体,记录他从家乡泥泞的玉米地来到人大通州校区宽敞的校园。
那天,火车晚点了四个小时,抵达人大时天早已黑了,但等候新生报到的西操场上,路灯还亮着,用新生名字拼成的“强国先锋”四个字上,张舜禹的名字也依旧亮着。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张舜禹写道。
为照顾母亲
大学毕业的他回乡当起了外卖员
2022年夏天,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张舜禹本已规划好在大连开启职场生涯,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却打乱了所有计划:母亲在食堂工作时摔伤腰椎,卧床不起,急需人照料。
“我基本上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她为我吃了太多苦,这时候我必须回去。”父母离异的张舜禹,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李回了皖北老家。
回乡后,如何在照顾母亲的同时补贴家用?同学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外卖时间灵活,收入也还稳定。”就这样,在同学的帮助下,张舜禹借来续航里程较长的电动车和外卖箱,只买了一件工服,便“丝滑”入职成为外卖员。
从大学生到外卖员,内心会感到挣扎或矛盾吗?“完全不会。”张舜禹说,他当过餐厅服务员,做过书法老师,卖过三轮车,也在母亲工作的食堂打过工。在他看来,送外卖和这些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靠劳动赚钱,而且送外卖还更灵活,方便他回家给母亲做饭。
张舜禹在送外卖
那段日子,张舜禹的生活被“送餐”与“照顾”填满:白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小城街巷,饭点准时赶回家给母亲做饭。为了多挣些钱,他还当起了家教,用自己年轻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量。

寒冬里备考人大
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力量
跑外卖的日子忙碌却充实,但张舜禹心里始终揣着一个“读书梦”。工作间隙,他总忍不住翻几页书,尤其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充满兴趣,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的研究生。
毕业已经两年多,又是跨专业,备考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心里有底吗?“我是个‘迷汁自信’的人,酷爱读书身体素质也不错,就算考不上,我也能靠送外卖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什么不拼一把?”2024年秋天,为了专心备考,张舜禹搬到奶奶居住的皖北农村,把炕头当成书桌,开启了“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复习”的日子。
备考的日子浓缩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几张照片。在地面没有硬化的房屋中,张舜禹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凳子上看书,“攒到钱回到皖北老家复习,冬天家里手脚都伸不开,但我觉得那是我经历过最短暂的一个冬天。”他写道。
张舜禹备考的屋子
看了他发的照片,不少网友觉得条件太差,甚至觉得这屋子“不是人住的地方”。但在张舜禹看来,那就是一个普通的皖北小村庄,“天气冷,但是我穿得也厚,除了手有点冷,也不觉得寒冬难捱。”
张舜禹向北青报记者举了个例子,西汉的政治家王章家境贫寒,有次夜里他突然生病,家里却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妻子只得把平日乱麻编织的席子给丈夫盖在身上,而这麻席子是用来给牛御寒的,也就是“牛衣”。“王章没有我这么好的条件,也没影响到他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
张舜禹坐着三轮车
手机流量贵,有次他花超了50多块钱,心疼得不行。那段时间,他不怎么看手机,学习累了就去河边溜达溜达。如今回想起来,张舜禹很感谢也很怀念这段沉浸在知识里的时光——他爱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从《古文观止》《史记》到《左传》,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找讲解视频;他崇拜社会学家潘光旦,敬佩其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学融会贯通的智慧;他推崇《左传》里的子产,“人之爱人,求利之也”的关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成了他备考时的精神动力。“我不会刻意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所以我从不觉得学习很苦,反而我很享受备考的过程,甚至考前一天我还在镇上踢球。”
复试后到北京送外卖
住30元一天的外卖员宿舍也很开心
复试通过后,听朋友说,在北京跑外卖挣钱多,带着一床被子,张舜禹就来到了北京。原本,张舜禹打算找个青旅安顿下来,结果到了才发现青旅要100多元一晚,于是,来北京的第一晚,他准备在麦当劳过夜。
在麦当劳坐到晚上11点左右,一位经理告诉张舜禹,这里不能过夜,看他年纪轻轻便和他聊了起来。这位经理以前就是外卖站长,得知张舜禹的情况后,他当即联系朋友,帮他找到一处位于人大中关村校区附近的外卖员公寓——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大通铺,最多时住6个人,卫生间和洗澡间公用,晾衣服要抢位置,但一晚只要30多元,对张舜禹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在北京跑外卖,张舜禹成了“新手”:不熟悉道路,时常走错小区;遇到订单快超时,会下意识加快速度。直到有次去修车,看到一个比他还小的外卖员因着急送餐撞车受伤,他才警醒:“赚钱重要,但安全更重要。”
送外卖很辛苦,但也遇到不少温暖。一次去人大送外卖,一位老师看他辛苦,给他拿了瓶水,并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在人大认识的师兄知道他的情况后,为他介绍了家教的工作,还给他找了洗澡的地方。
有次他开直播想和网友聊聊读书,没想到有网友说他的情况太惨了,还有企业要赞助他。但在北京送外卖的这段日子,张舜禹过得很开心,有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在外卖站和学校里都交到了很好的朋友,休息的时间去蹭商场的空调读书,每天送完外卖,他就去人大和同学老师们一起踢球,“我没有觉得自己很惨,相反我很满意那段时间的生活,当然,如果每天能洗个热水澡就更快乐了。”
不排除课余时间送外卖
一个人没有担当和志向才是不体面
收到人大录取通知书那天,张舜禹还在送外卖。晚上回到宿舍,他录下了开箱视频。拿出写着自己名字的大红色录取通知书,张舜禹用手揉了揉眼睛,他反复看了又看,内心是说不出的激动与开心,汗流浃背送外卖的日子,在老家冻得伸不出手备考的日子,都凝聚在这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上。
“不要完全相信手掌的纹路,要相信手攥成拳的力量。”在他的社交媒体下,有网友如此评论道。
张舜禹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他已经向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但如果学有余力,他也不排除利用课余时间去送外卖。他说,自己从来不会歧视任何一个职业,无论干什么,只要干好就行。“有人可能觉得送外卖不体面,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担当、没有志向,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才是不体面的,与他做任何工作都没有关系。”
张舜禹就读于人大社会学院
善意还在继续。新学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师曹渝教授的一门课需要一位助教,有同学向他推荐了张舜禹。接触下来,曹渝发现这个男孩积极向上又吃苦耐劳,于是决定让他担任课程助教,也给他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
曹渝告诉北青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对于社会政策这一专业而言,要了解并改进社会政策,一定要深入一线,张舜禹的经历就生动体现了这一要求。“很多学生是入校后在学校的引导下参与实践,张舜禹则是主动投身实践之中,我相信他的这段经历对于未来的学业也会大有帮助。”曹渝说。
进入人大圆了张舜禹继续读书的梦想,谈到未来的读研计划,他希望能够深入研究我国的劳工政策,从而用所学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劳动者。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