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的台北政坛,郑丽文在网络民调中以68%的压倒性优势遥遥领先,稳坐“话题女王”宝座。
但就在这似乎胜券在握的时刻,一份由39位退役将领共同签署的声明却突然抛出。
郑丽文讲话画面
他们力挺郝龙斌参选,激起了党内另一股强劲暗流。
郝龙斌的名字最早出现在9月9日的采访中,当时他首次表示有意参选党主席,并透露已与赵少康达成一致,要么他参选,要么赵出马。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政坛震动。
郝龙斌接受采访画面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决定,更是“战斗蓝”与稳健派之间的路线交锋。
此前不久,洪秀柱出席北京“九三阅兵”,成为唯一现身的国民党高层,也引发外界对党内统派动向的猜测。
进入9月11日,局势开始变得复杂。
傅崐萁出席活动画面
傅崐萁的名字浮出水面,他没有明确表态,却通过阵营释放信号——不否认、不承认参选传闻,同时强调早年被开除党籍并不影响他的资格。
退警系统率先表态支持他参选,这让外界意识到,这场选举不会只是“几位知名人物”的简单比拼,而是一个个系统、派系、组织之间的全面动员。
郑丽文讲话画面
9月12日,郑丽文的网络声量达到高峰。
在一份网络民调中,郑丽文以24.7%的支持率领先群雄,紧随其后的是郑丽文的老对手张亚中,郝龙斌仅获得不到10%的支持。
这让不少人预测,郑将稳稳进入最后决选阶段。
郑丽文以24.7%的支持率领先群雄
她的团队动作频频,密集拜会军系,出席退伍将领活动,还获得陈冲的公开力挺,承诺入阁财经团队。
她的竞选策略清晰明了:以改革为旗帜,争取财经界和军系的双重支持。
但就在外界认为郑丽文的胜算已成定局时,风向悄然开始转动。
柯文哲出席活动画面
9月13日,中天新闻YouTube频道进行了一场网络投票,近5万人参与,结果却令人意外:郑丽文虽然以68%高票领先,但郝龙斌获得的4%支持率,背后却有39位退将的联名背书。
这些退将包括黄幸强、吴斯怀、帅化民等军系重量级人物。他们在声明中称郝龙斌是“中华民国的捍卫者”,并强调他在军系、统派与地方系统中的协调能力。
郝龙斌出席活动画面
这份声明如同一记重拳,打破了原本由网络声量主导的选战节奏。
军系的集体表态显示出传统势力的强大动员力,也宣告这场选战不再只是靠网络人气取胜。郝龙斌接下来的动作也极具战略眼光,他与赵少康再次密会,最终确认由他出战,赵则全力辅选。
罗智强讲话画面
9月14日,另一位重量级人物罗智强也宣布将于次日登记参选,强调改革制度、推动两轮选举制。
他还获得马英九公开背书,并以“世代交替”为口号,试图吸引年轻选民。
这一动作让蓝营内部形势更为复杂,形成“三强鼎立”的格局。
蓝营内部形成“三强鼎立”的格局
就在各方摩拳擦掌之际,港媒《星岛日报》发布民调,指出郑丽文领先明显,外界普遍认为她已处于“领跑无悬念”的位置。
然而,9月17日,一切突然起了变化。
郑丽文的团队陷入沉默,媒体推测她遭遇劝退或背后压力。
郝龙斌正式宣布参选
同一天,郝龙斌正式宣布参选,并做出三个承诺:不参选2028年领导人、全力促成蓝白合作、做“无私无我”的吴伯雄2.0。
这番表态既是对派系的安抚,也是在为蓝营整合铺路。
赵少康也站出来确认不参选,表示将全力辅佐郝龙斌。
赵少康也站出来确认不参选
这一组合使郝的选情迅速升温,地方派系也纷纷表态支持。张荣味召集地方派系餐叙,宣布力挺郝龙斌,云林县长张丽善也不再遮掩,公开承认背后动员。
与此同时,张亚中虽然继续主张“两岸对话”,强调“台湾未定论”,但其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
孙健萍虽获妇女系统支持,但声量有限,未形成实质挑战。傅崐萁虽未正式领表,但其组织力和募款能力被普遍认为具威胁性,尤其对郑丽文构成潜在冲击。
从一开始的“网红式高调”,到后期的“军系突袭”,再到地方派系的“重拳出击”,这场国民党主席改选更像是一场多线作战的政治演习。
每一个参选人都在争夺属于自己的基本盘:郑丽文依靠网络热度和财经团队,郝龙斌用军系、地方派系与赵少康的资源整合,罗智强则诉诸改革和青年选民。
郑丽文的网络支持率一骑绝尘
表面上看,郑丽文的网络支持率一骑绝尘,但在拥有11万党员投票权的现实中,真正能转化为选票的,往往是组织力和动员力。
39位退将的联署不仅为郝龙斌打了一剂强心针,更是将“军系动员”这一传统力量重新拉回政治舞台。
而赵少康的战略撤退,则彻底将“战斗蓝”资源整合至郝龙斌一人之身。
党主席改选只是表面,真正被考验的是国民党如何在2024败选后重新整合资源、重建信任。蓝白合作、派系整合、世代交替,这些关键词背后,是整个台湾泛蓝阵营对未来方向的焦虑与抉择。
目前来看,这场选战已从单纯的竞选,演变成一场关于权力、信任与路线的深层博弈。
郑丽文接受采访画面
谁能突破重围,不仅决定着国民党的下一站,也将深刻影响台湾政局的未来走向。
媒体报道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