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
近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推出售价999元的帝王蟹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悉,此次推出帝王蟹的是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新开的第九食堂。南京大学大三在读的黄同学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上周六同学们接到第九食堂开业的通知,在食堂里看到帝王蟹和波士顿龙虾等海鲜,但当时食堂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海鲜仅供展示,并不对外售卖。
“当天晚上,我们才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买了这只帝王蟹来吃,第二天食堂又补了一只,也卖掉了,然后就再也没上新了。”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推出售价999元的帝王蟹
这一消息在网上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
部分网友认为,大学食堂应倡导朴素节俭,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对于多数尚无经济独立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价格过高,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消费,与高校倡导的价值观不符。也有网友指出,高校食堂具有公益属性,主要目的应是提供平价餐饮,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而非售卖高端食材。
南大食堂推出帝王蟹引发网友争论
然而,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南京大学的学生对食堂推出帝王蟹一事表示支持。不少学生认为,食堂提供帝王蟹等高档海鲜,是一种服务升级的体现,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且,999元的价格相较于校外餐厅和市场更为实惠,还不收加工费,性价比很高。
为了品尝帝王蟹,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拼蟹群”,大家一起凑钱购买一只帝王蟹,分摊下来人均消费并不高。该校学生告诉记者,拼蟹的价格也丰俭由人,愿意多出一点钱的同学就少一些人拼,只是想尝一下的同学就多找一些人拼,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截至记者发稿前,暂未获悉有同学拼团成功。
一位加入“拼蟹群”的学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们几个人都没吃过帝王蟹,查了下外面的价格发现学校价格很良心,而且还比到外面餐厅去吃更卫生、更放心。”也有学生表示,虽然平时大家的日常饮食以平价菜品为主,但如果和朋友一起拼单吃帝王蟹,不仅能品尝到美味,还能为校园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回忆,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在群里,还有同学表示,自己的家长也很支持孩子和同学们“拼蟹”,并给予了经济支持。
在受访的南大学生们看来,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消费有合理规划,并不会因为一只999元的帝王蟹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有同学告诉记者,自己非常盼望帝王蟹重新上架,并且已经给后勤部门留言。
面对外界的争议,11月4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称第九食堂部分窗口近期正处于服务升级与菜品测试阶段,旨在探索更具多样性、更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餐饮服务模式。
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
11月5日晚,黄同学前往第九食堂就餐,在原本的档口并未发现帝王蟹出售,食堂经理告诉她:“具体还会不会上架要看学校的通知,目前还没有收到恢复供应的通知。”
媒体评论
999元帝王蟹窗口调整后,高校食堂多元化服务如何破题?
近日,南京大学一食堂窗口推出“999元帝王蟹”餐品,引发舆论场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食堂服务应“丰俭由人,多个选择挺好的”;反对者则直言,“对学生来说有点太奢侈了”,并担忧可能在校园中助长盲目攀比之风,导致餐饮消费偏离理性轨道。
11月4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称,11月1日起,该校第九食堂某窗口在试营业期间,为宣传推广曾供应堪察加拟石蟹(俗称“帝王蟹”)作为食材并售出。“情况说明”进一步表示,“为在校园内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风尚、深入践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负责该窗口经营的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菜式更加丰富多元、实惠亲民,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
结合校方上述回应及学生在社交平台的最新分享来看,目前相关窗口已不再供应“999元帝王蟹”,仅保留“68元/条的石斑鱼、50元/只的梭子蟹”等海鲜餐品。这场讨论以此收尾,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议题随之凸显:在提供多元化服务与坚守校园餐饮定位之间,高校食堂究竟该如何破题,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从在校学生先前的反馈来看,有不少对帝王蟹餐品持支持态度。例如,该校一名大二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他和四名同学拼单品尝了帝王蟹等餐食,感觉很惊喜,味道也不错。这样看来,在校学生更多是出于“图个新鲜”的心理,偶尔“奢侈一把”,再加上拼单分摊成本,人均价格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本也无可厚非。这种“偶尔尝鲜”的需求,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餐饮“个性化体验”的追求。
多位同学曾组团拼单品尝帝王蟹(网络图)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社会公众,则抱有更深层的顾虑。一方面,多数学生还未经济独立,高价餐品可能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让部分学生因“想尝鲜却消费不起”产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他们担心食堂出现高价餐品会模糊“校园消费”的边界,诱发攀比风气。这样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公众看来,高校食堂有着鲜明的公益属性,其首要任务应该是在保证餐品口味的同时,尽可能控制价格,让学生吃得“实惠又美味”。从这个角度出发,“999元帝王蟹”确实超出了大众对校园食堂的认知范畴。
事实上,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今的高校,早就不再局限于“大锅饭”式的单一供给,而是在餐饮等服务中引入更多市场化操作,如引进连锁品牌、开设特色餐厅等,都已成为常见做法。这些举措既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为校园内的学术交流、宾客来访等活动提供更适配的餐饮场所,是高校服务升级的体现。但为何“999元帝王蟹”仍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出现在了“食堂”这个承载着“公益、普惠”属性的场所。公众对食堂的期待,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价餐食,而非成为高端消费的载体。
由此可见,此次事件其实也是给高校餐饮的市场化探索提了个醒:一方面,个性化服务需要分清场合,在食堂这类具有较强公益属性的场景中,还是应该以平价、刚需菜品为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吃得起、吃得饱;另一方面,学校的多样化服务也要把握好尺度,适度“升级”可以理解,但“999元”这种明显超出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的菜品,确有偏离合理区间之嫌,容易引发公众对“食堂定位偏离”的质疑。
值得欣慰的是,南京大学在前述回应中也提到,学校过去已持续推出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其中,1分钱暖心早餐,0.4元、0.8元平价素菜,1.5元阳春面和蛋炒饭等,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校方还承诺,未来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餐食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并进一步强化食堂的服务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高校食堂的多元化服务,关键在于拿捏好公益与市场的分寸。既要用平价优质的菜品兜住基本生活的“底线”,也要用丰富多元的选择打开个性体验的“空间”,在校园一隅,实现最大公约数的温暖与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