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之一,正在以更高的渗透率推动产业链再升级。受政策扶持的持续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和车企对高性价比车型的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持续上升。中研普华的最新行业研究显示,2024-2025年间,国内新车销售中新能源车型的占比已从20%左右提高到接近三成,随着三线及以下城市充电网络的完善,消费端的购车成本与使用成本进一步优化,更多家庭开始将新能源车纳入第一辆车的选项。
在产品层面,续航里程、综合成本和可靠性成为关键的竞争点。为此,电池技术的创新、容量提升与成本下降成为核心驱动,使电动车的综合性价比显著提升。市场上,纯电动车与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动车型的结构性差异推动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选择:一线城市偏向纯电动车以获得更低的使用成本与环保标签,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则对长续航和充电便利性有更高要求。
产业链的分工也在升级:新能源整车厂商持续向上游获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和车厂深度绑定来稳定出货,充电桩运营商与电力企业则共同建设充换电网络,形成以数据驱动、以场景落地为导向的新生态。从政策层面看,政府在减税、购置便利、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给予持续性支持,同时推动地方试点和行业自律,规范充电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和服务质量。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生态体系也在向服务化、智能化方向扩展,车联网、智能驾驶、能源管理在车企的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数据与评估方面,中研普华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调研、公开数据对比与市场监测,得出一个清晰的现状图景:高质量的供应链、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产品迭代,是当前阶段的关键变量。
电池成本每年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预计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固态电池的早期商业化应用将带来单位里程成本的下降,并推动更广泛的豪华与中端车型普及。与此并行的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公用充电桩与私有充电桩的协同机制日益成熟,充电等待时间缩短,用户体验显著改善,这将直接提升非高密度城市的渗透率。
在商业模式层面,BaaS、以租代售、二手车市场的延展等商业模式将成为增值点。车企与能源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车端需求与电网侧峰谷管理之间的协同将带来新的盈利模式,如车端充放电参与系统、家庭与社区能源管理。技术层面,智能化水平提升将成为关键区分点:从辅助驾驶到深度自动驾驶的路线选择,从车联网数据平台到跨场景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都会成为竞争重点。
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成熟度与基础设施水平将领先,中西部与东北等区域则凭借政策激励和成本优势快速追赶。出口方面,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扩大,国内供应链的弹性与国际化布局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而言,重点在于:在供应链上实现多元化与韧性,在研发端把握成本与性能的双重平衡,在市场端实现产品细分与品牌差异化。
中研普华建议关注三大方向:一是高性价比长续航车型的量产与导入;二是智能化与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三是充换电网络的高效运营与服务标准化。关于政策走向与行业监管,行业内部自律、数据安全、用户隐私保护、充电接口标准化等方面将成为未来的关注点。
中研网将继续通过权威数据、深度报告和行业洞察,为企业提供动态的市场画像和趋势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