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37大但人文limited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现在都泡烂了

红色澡盆中装着两袋刚摘的玉米被农民用绳子牵着走

一个红色大澡盆中装着两袋刚摘的玉米,澡盆由一条绳子交叉绑住,再由一农民从一头牵着走。农民穿着雨鞋,田地间的积水没过脚踝,澡盆半浮在两块田间的沟渠中,像一条小舟驶向地头。

这是2025年10月18日,河南省某地青年王力在与南风窗记者的视频通话中,展示的当地农民抢收玉米的景象。

王力说,这已算是省力的方式。不临沟渠的地块,用手摘下来的玉米,要靠人背到五六百米开外,才能靠车运走。而往日那些在个把小时内就能收获一整片玉米的收割机,只能望着地里的积水“兴叹”,全不能下地。

该村共有1200亩农田,目前收了一半,还有五六百亩秋粮长在积水的地里,其中有些玉米已经发芽和长白毛。

已经泡发芽的玉米 受访者供图

村民张贵告诉南风窗,如果天气不转晴,剩下的秋粮估计还要20余天才能收完。而往年此时早已下种的冬小麦,还不知何时可以种下。

这一切都跟9月来断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有关。

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9月16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221.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这场连绵秋雨不只在河南带来灾害。据新华社,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阴雨,给秋粮收获带来困难,也对压茬推进秋种带来风险。其中,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不同程度受灾。

背着粮食走在泥泞地里的农民 受访者供图

这也不仅仅是2025年秋天的困境。在这场连阴雨之前几月,张贵他们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干旱。而现在,经过日夜浇水才保下来的玉米,在收获前又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秋涝。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告诉南风窗,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前旱后涝”已成为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淮地区日趋常态化的气候格局。

而在这种变化下,一场关于农业系统韧性、基础设施短板与农民生计韧性的严峻考验,正随着雨带的北移,悄然降临。

张贵记得,雨是从9月中旬开始下的。当时他们看到天气预报说有几天的阴雨天气,但没想到会下这么久。整一个月来,几乎没见过晴天,不是阴天就是雨天。

等到玉米、花生等秋粮收获时,雨仍不见停,种庄稼的人开始着急起来。

但,着急没用。张贵说,因为接连下雨导致地里积水和土壤过湿,以往常用的轮式收割机下不了地。机器一进去,轮子就陷进泥里动弹不得,只有履带式收割机能下积水不太多的田地。

但因为履带式收割机少,“只有县里有”,而且价格贵,“收一亩地要价近200元,收割效率也不如轮式”,张贵说,村里用上的人很少。

一村民站在积水的田中,水深几乎到其膝盖 受访者供图

张贵自家种得不多,他算过,用履带收割机的话不划算,“今年玉米一斤只能卖四毛五”,算下来会亏本,最后只能靠自己手掰玉米,再背到五六百米外的道路上。

张贵告诉南风窗,村里小农户都是同他一般手掰背扛,可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基本是中老年人,劳动力不够,效率不高。

而长在积水田地的玉米等不了太久。在跟南风窗记者视频通话过程中,王力掰开一些玉米的外衣,视频显示,里面的籽粒有些泛黑,有些已经生芽。

已经发霉掉落的玉米粒 受访者供图

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的农民焦二龙跟张贵一样着急。作为种粮大户,他种了500多亩的秋粮,其中玉米300多亩,花生200多亩。

10月16日,他告诉南风窗,玉米已基本收割,只剩几十亩还在地里,但200多亩花生,一亩未收。因为地里太湿,机器下不了地,而且履带式的花生收获机本就不多,这种时候更是难寻。

“种得少的靠人工收了”,焦二龙说,种得多的话,人工收的成本太高,“雇一个人可能(一天)150元左右”,所以他家的花生只能搁置着,继续在地里生长。

但接下来的“生长”可能会走向反面。焦二龙粗算过,截止到10月16日,200亩花生中,有近三成已在地里发芽。这意味着他今年的花生已经遭遇了近三成的损失。

剩下的七成,如果不能及时收获,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焦二龙说,现在的问题不光是收获,如果天气不晴,花生就算收回去,也会因没法及时晾干而发霉腐烂。

这是普遍的困境。

村民在抢收玉米 受访者供图

除了晾晒,目前只能用烘干机(塔)将粮食烘干。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烘干机是“奢侈品”。焦二龙告诉南风窗,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大的粮食收购商才有大型的烘干设备,一般的种地大户和小农户都没有置办。

张贵说,粮食收购商虽有烘干机,但他们不太愿意满足小农户的烘干需求,更多是以低价收购农民的湿粮,买回去再自己烘。

“你爱烘不烘,不烘玉米都烂了,颗粒无收。”张贵说,据他目前的估算,“不少农户有三分之二的玉米因为发芽、发霉卖不出去”,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出售。

村民晒在地上、损毁严重的玉米 受访者供图

能卖的玉米也卖不上价格。

焦二龙告诉南风窗,因为没有烘干机,他的玉米从地里收割后,直接卖给了收购商。由于玉米水分太高,一斤只能卖四毛五,“往年正常的时候,一斤玉米能卖一块钱出头”,焦二龙说。

他算了一下,今年一亩地玉米的收入在400元到600元,而往年风调雨顺时,“一亩地玉米能卖一千三四(元),跟以前比,今年的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焦二龙告诉南风窗,正常而言,一亩地的各种成本算下来有六百元左右,“所以今年种地都赔钱”。

讲到此处,他又想起今年夏天大旱,他们在地里浇了两个月的水,一亩地成本200多元。“当时我们24小时都在地里,晚上就睡在地里”,他说,当时经过浇水,今年的玉米长势不赖,没想到秋天要收获了又遭这种天气。

部分已经收割的玉米地中,积水较深 受访者供图

“对于抗旱,还有机井可以抽水来浇,但对于涝灾,我们现在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靠自己抗。”焦二龙说,他们当地农田没什么排水沟渠,“公家没组织弄,个人谁弄?”

他说,若自己去挖沟渠,因为大家的田地互相挨着,容易引发冲突,“比如你在两家地之间挖沟渠,你愿意,别人不一定愿意”。

张贵所在村的田间有一些沟渠,那是2021年7·20大暴雨灾害后,村里组织挖的。但因为今年雨水多,排水沟渠和不远处的河道都被水灌满了。

而在这之前,当地的田里少有排水沟渠,“因为不需要”,张贵说,早年间他们那里很少在秋收时下这么多雨,所以大家不重视排水沟。

村民们进入泥泞的田地,都需要穿高帮雨鞋 受访者供图

那些排不出去的水积在地里,不只对玉米棒子产生“威胁”,还引发一系列的反应。王力告诉南风窗,往年玉米棒子收获后,秸秆也不会浪费,由收割机打碎后卖给养殖户,对方会通过青贮的方式保存下来做饲料。

“这种碎秸秆,往年的价格为120元/吨,但今年秋雨弄得玉米秸秆大都腐烂在地里,无法成为青贮饲料。”王力说,据他了解,现在很缺草料,很多大的养殖户都在抢购玉米秸秆。

“有些离河南近的地方,秸秆价格为350元/吨,一辆载重30吨的半挂(货车)起发。”他说。

不过,张贵和焦二龙等没有心思替养殖户忧虑,除了要把地里的秋粮收回来并尽快卖出去外,他们最担心的是秋种。

“按往年的农时,现在已经是播种冬小麦的日子。”张贵告诉南风窗,但因为秋粮迟迟收不了,秋种被迫延时,且不知道还要推迟几天。若太晚了,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减产。

在同王力的视频通话中,南风窗记者看到,一些早前已经收割的田中,水积得像池塘。王力说,秋收过后,重点任务是排水,但因为受灾面积大,“县里资源也有限,抽水机只有部分人家有”,多数人只能等天晴晒干。

暴雨前收割完的一块玉米地,已经成为了池塘 受访者供图

张贵和焦二龙等大部分农民不知道,这场持续的秋雨,并非只是一次罕见的天气。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告诉南风窗,此次北方的连阴雨和今年夏日河南等地的大旱,是近几年北方气候变化趋势——“前旱后涝”——的某种印证。

“前旱后涝有几种情况”,郑大玮说,有的年份是春末初夏的旱,盛夏的涝;有的年份则是盛夏干旱,随后旱涝急转或是秋涝。今年的河南就颇为典型:春末及盛夏两度干旱,到9月中旬后出现破纪录的秋雨。

接连下雨使得通往田地的道路也泥泞不堪 受访者供图

郑大玮分析称,这种气候变化,在大方面上与全球变暖有关。

“全球变暖后,北半球气候带整体北移,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也随之北扩。”郑大玮告诉南风窗,副高的北部和西部边缘是中国的主雨带,其北部和西部边缘移动到哪里,所处地方就会下雨。

“今年十月的副高位置,相当于过去七八月的。”郑大玮说,此时,黄淮地区仍在雨带里,水汽大量输入,才导致连阴雨。常年来看,国内主雨带五月在华南,七月到长江中下游,八月北上华北,九月就该南撤。

但近几年,副高提前北扩、迟迟不南撤,让华北、黄淮春末干旱,十月依然多雨,扰乱了以往的气候常态。

在这种变化下,北方农业面临的不仅是“灾年”,而是一场系统性挑战。

“过去北方农业长期应对的是干旱缺水”,郑大玮说,防涝方面相对薄弱,“农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而且大家也不太重视,排水沟比较少,距离很远才有一个。”

玉米田中的积水 受访者供图

另外,农田的平整程度不高。“我们的农田远看是平的,近看其实不那么平整。”郑大玮表示,农田不平整不仅不利于排水,更会导致下雨过后同一片田中,有些点片可以种,有些无法下种。

此次秋雨导致的秋收困难,也给北方的农机类型提了醒。郑大玮称,北方的农机大都是轮式,一下雨就陷车。反观履带式农机,只要地不是太湿,它就能开动。

“随着北方降水增加,要增加履带式农机的生产,或者是那种轮式和履带式两用的农机。”郑大玮建议。

沟渠尽头,村民们将装着玉米的澡盆拉上岸 受访者供图

同时,应建立跨区域农机(包括烘干设备)应急调度机制,并配套绿色通行政策,确保灾害发生时设备能快速到位。

此外,在作物育种方面,北方农业过去主要考虑的是耐寒耐旱特性,难以适应当下愈发明显的暖湿化气候特征。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郑大玮认为北方农业系统中一系列的环节需要调整。

除了需要建设农田排水沟渠,购置、储备烘干设备和更多履带式农机外,郑大玮指出,北方农业的作物结构和育种方向也需要改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的降水偏多,曾推广过水稻。”郑大玮说,如今气候再次“暖湿化”,“那些排水很困难的低洼地,如果水资源有一定保障,现在可以考虑增加一点水稻”。

育种方向上,需要考虑耐热育种,“耐热育种在过去很少被考虑,现在不能不考虑了”。郑大玮称,耐旱耐冷育种也不能完全放弃,因为气候经常突变。同时,国家应储备救灾作物种子,以备绝收后补种。

郑大玮指出,北方农业的作物结构和育种方向也需要改变。图为稻农在稻田里抢收稻谷(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针对今年夏涝、秋涝,黄淮地区很多红薯跟花生腐烂的情况,郑大玮建议,“以后这些作物可能要考虑垄作,不能平作,起垄更有利于排水”。

此外,在秋涝的情况下,小麦会被迫晚播,“晚播的小麦品种就得调整一下,整个栽培技术也要考虑怎样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

郑大玮还呼吁,要加强气候变化下农业灾害新特点、影响和农业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机制的研究。“这是基础性的研究”,他说,这些研究不清的话,农业系统的适应缺乏针对性,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适应。

同时,还应建立具有应变性的农业体系——针对不同气候情景,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农业技术规程。

“过去的技术规程都是按常年气候定的,现在要研究异常年怎么管。”郑大玮说,“这几个方面都加强了以后,我们未来同等严重程度的灾害损失会比过去降低很多。”

部分已经收割的玉米地中,积水较深 受访者供图

10月19日,农业农村部的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

黄淮海主产区天气逐步转晴,利于土壤散墒,秋收进度开始加快。其中,河南进入扫尾阶段,收获的大致进度是,河北近九成、安徽近八成、山东已过七成半。

焦二龙看了天气预报,往后几日虽没显示有大晴天,但雨势暂停,他的花生或有喘息之机。

在张贵那里,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几天有短暂的晴天。

10月18日,南风窗记者跟王力的视频通话中,看到一位村民在自己田里挖引水渠,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播种小麦”。

(应受访者要求,除郑大玮外,文中人物为化名)

作者 |何国胜

实习生 陈书扬

编辑 |向现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菲菲

37大但人文limited
草莓视频下载官方版_草莓视频下载软件手机版 - 七号在线下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山东莱芜“46岁女子出租屋内遭男友持刀杀害”案将于11月7日在当地开庭审理。近日,死者弟弟申先生和亲属向极目新闻记者追忆遇害的姐姐时,忍不住哽咽:“她是恋爱脑,别人说啥,她都信啥。”申女士和裴某某黄色软件怎么下载如何安全合法地获取这类软件(原标题:女子付600元被网约车丢高速:订单取消,车费是私下给的)女子付600元被网约车丢高速:订单取消,车费是私下给的(来源:北京青年报)近日,贵州黔东南一名女子深夜被网约车司机“扔”在高速服务区,她报警求助。经了解,该女子此行的目的地是广东珠海,全程1500公里,她付款600元,结果上个厕所的工夫网约车就不见了,衣服和化妆品还在车上。高速交警迅速出手,将网约车拦下。交警表示,网约车司机让乘客取消订单,私下支付600元,涉嫌非法营运。
2025-11-09 ❌ 37大但人文limited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清香免费了,寺里义诊不推荐购药,售卖开光法物的流通处闭门谢客,连释永信的纪念碑都被弄走了。”8月中旬,在登封做了十几年导游的东萍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过去十几年,少林寺背后灰产在圈子里出了名多,但究竟有哪些,东萍很难逐一说清。51今日大瓜大瓜往期内容今日吃瓜黑料海外吃瓜I来源:新闻坊在上海买套房子大家都知道需要付首付一般年轻人都会选择转账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一定弄得清楚就会选择拿了现钞去付款70多岁的朱老伯上周四(9月11日)就拿了准备买房的首付款5万多元现金和一张280万的大额支票去乘公交车
37大但人文limited
📸 王子久记者 李开富 摄
2025-11-09 37大但人文limited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表示,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事件“不可接受、危险”,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有意为之,还是误入。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鲁比奥强调,“无人机确实是被有意发射的,但问题在于是否特意针对波兰。”他指出,若证据显示无人机确系冲着波兰而来,那将是“高度升级的举动”。枫可怜被变态上司OL大长腿,女子继承房产 被告知需要出示太来源:半岛晨报“松子仁怎么卖?”“五十,算你四十好了。”市民潘女士在路边摊贩处问价,本以为松子仁是40元一斤,称重后却被告知是40元一两。潘女士不想买了,摊主开始恶语相向。此时,现场另外两名顾客却痛快地掏出现金购买了数千元的松子仁,并为摊主帮腔起哄。潘女士不愿与他们发生争执,只好支付520元买下了13两重的“天价”松子仁……
37大但人文limited
📸 范长江记者 于学忠 摄
℉ 近日,有消息称广东培正学院一名大一女生开学不久后在校死亡。公开信息显示,该学院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9月6日,2025级新生入学报到。疑似死者母亲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消息称:“我健康的女儿”9月6日到校报到,9月15日在校死亡。截至发稿时,记者暂未联系上该网友。没戴奶罩他含了一天CP目标在迷雾中隐匿爆库资讯爆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