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于个体的好奇心或叛逆,而更深层地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空白与断层。
家庭教育层面的缺口尤为突出。许多家长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背景下,可能对网络应用、隐私保护、线上风险识别等方面认知不足,难以及时与孩子形成有效沟通,亦难以与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形成合力。具体表现包括:对孩子上网时间与场景的监管过于粗放,缺乏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的机会;在性教育与媒介素养方面的对话不足,以致孩子把网络中的性化表达误解为“正常用语”或“无害的信息”;以及,对于如何识别与应对不良内容、如何正确使用隐私设置、如何通过安全渠道求助等技能的传授不足。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往往让未成年人在遇到不当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求助与自我保护机制。
学校层面的挑战同样显著。课程设置中对数字公民、网络伦理、信息素养的系统性培养仍显不足,教师在应对学生实际网上暴露风险时的工具箱不够完备;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可能存在滞后,未能在学生产生焦虑、困惑或自我评价下降时提供及时的帮助。社会层面的治理与引导也需更具前瞻性:内容分级、平台责任、广告投放规范、举报与下架机制的执行力度需进一步强化,公众对“如何安全地使用网络、如何辨识风险信息、如何保护隐私”等核心概念的认知仍需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成年人保护不应只是事后应急的处理,而应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协同的持续性工程。建立开放而信任的沟通环境,提升家长的数字素养与教育能力,推动学校系统化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及促使平台在技术、产品与治理层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当务之急。
二者的有效结合,才可能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伤害,助力他们在成长阶段建立健康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
在这样的讨论里,我们也需要直面一个现实:互联网生态的复杂性使得单一方的努力容易被消解。于是,围绕家庭教育的不足与社会责任展开对话,成为推动整体进步的关键路径。我们将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条线索出发,探讨具体的行动框架、可落地的工具与资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与教育的双重目标。
建立开放的对话机制。与孩子就网络内容、私密信息、同伴压力等话题保持定期对话的频率,少命令式、少评判、多倾听,帮助孩子在遇到不当信息时愿意主动求助而非隐瞒。共同制定“数字契约”。以家庭为单位面对面谈判,明确每日上网时长、使用场景、允许访问的内容边界,以及遇到问题的求助渠道。
契约应具备可调整性,随孩子成长逐步放宽但始终保留安全红线。注重媒介素养与性教育并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图示化的隐私保护、广告识别与信息判断,帮助孩子形成信息分辨力。把性教育与自我保护教育纳入日常对话,避免将话题“遮蔽”在学校之外。使用家长控制与隐私保护工具。
选择易用的家长控制软件,对设备使用、应用权限、内容过滤进行设置,同时教育孩子理解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为何有访问限制。关注情绪与行为的信号。留意孩子的睡眠、情绪波动、学习专注度和社交行为的变化,及时与学校心理辅导资源对接,避免孤立处理风险。
将数字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跨学科的方式,将网络安全、信息素养、隐私保护、心理健康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同伴互助能力。构建校园内的心理健康与举报体系。建立匿名举报入口、快速响应机制及心理支持热线,确保当孩子遇到网络压力或内容困惑时,能获得专业帮助。
强化家校社协同。定期举办家长讲座与工作坊,传授家庭数字教育方法,分享学校对网络风险的监测与回应案例,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教师专业支持。对教师进行数字素养与识别技巧培训,提升他们在课堂中发现风险信号的能力,确保教育的一致性与及时性。
平台责任的放大与落地。推动内容分级、未成年模式、账户保护、广告监管以及berita举报机制的透明化与高效化,让平台成为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重要防线。公共教育资源的扩充。政府、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共同投资数字素养教育资源,提供易于家庭使用的课程、工具包与对话脚本,降低家长获取专业支持的门槛。
媒体与公众舆论的正向引导。推动媒体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呈现网络教育相关内容,避免误导性信息和未成年人敏感话题的过度曝光,营造友好、可信的网络生态环境。
四、以“家庭教育支持平台”为示例的落地方案作为一个面向家庭的综合教育平台,我们结合家庭教育短板和学校协同的现实需求,推出以下功能模块,帮助家长和教师在日常中落实上述行动:
亲子共学清单与对话脚本。模板化的对话脚本,帮助家长以自然、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讨论网络使用、隐私保护与风险识别。数字契约与行为监测仪表盘。家庭可自定义契约条款,平台提供可视化数据反馈,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上网时长、应用分布、风险信号等,而孩子也能清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
媒介素养课程与情境训练。面向家长与学生的分级课程,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和真实案例,提升信息筛选、广告识别、隐私保护和求助流程的能力。安全举报与快速求助通道。无论在校园还是家庭层面,遇到不宜内容或情绪困扰时,孩子都能得到快速的咨询与干预支持。校园-家庭协作工具。
学校发布的最新资源、活动信息、心理支持公告可同步给家庭,形成信息闭环与高效对接。
五、你我共同的责任与机会未成年人保护不是短期冲刺,而是长期、持续、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家庭是孩子安放成长的港湾,学校是知识与价值观养成的场域,平台与政府则是技术与治理的支撑。通过彼此之间更紧密的协作、更清晰的教育路径、更实用的工具,能够让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底线与自律能力。
这不仅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也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整体健康生态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