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通完电话,德法声援欧盟对华强硬,德国:考虑动用“核选项”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的视频通话持续近两小时,这本该是中欧关系缓和的清晰信号。
可话音未落却画风骤变,距10月23日欧盟领导人峰会仅剩一天,德国、法国、波兰突然集体对华亮出强硬姿态。
更令人惊讶的是,德国居然还搬出了从未启用过的一项法案。
一边是对话桌上的积极共识,一边是峰会前夕的剑拔弩张,欧盟内部这场“软硬拉扯”,到底是集体立场还是个别国家的表演?
商务部网站截图
中欧经贸通话
10月21日,中国与欧盟这场在中美博弈微妙期举行的对话,实实在在取得了多项进展。
双方谈话的核心集中在稀土出口管制和安世半导体两大议题上。
针对稀土问题,王文涛明确指出,中方出台管制措施是基于自身战略安全和全球产业链稳定的综合考量。
并非无端限制,而是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
媒体相关报道截图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这一点在2024年近8500亿欧元的中欧贸易数据中能找到印证。
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电气机械、电信设备等领域的供应链绑定早已深入骨髓。
欧盟仅从中国进口的电气机械类产品就达968亿欧元,占欧盟从华进口总额的18.7%。
安世半导体的僵局也出现了松动迹象,谢夫乔维奇在通话中承诺,将协助推动荷兰与中国协商这一问题。
图为谢夫乔维奇
就在通话前一天,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已公开表示,将在几日内与中方主管官员会面,称此事“已上升至最高层级讨论”。
这一变化至关重要,要知道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在汽车电子领域不可或缺。
其德国生产、中国封装的产业链格局,直接关系到全球车企的产能稳定,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都已公开呼吁尽快解决僵局,避免生产中断。
图为马克龙和默茨谈话

通话最直接的成果,是双方同意召开“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会议。
谢夫乔维奇还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方已接受邀请,将于本周造访布鲁塞尔,专门就稀土问题展开深入磋商。
这些动作都为近期紧张的中欧经贸关系注入了缓和的可能。
马克龙讲话画面
而就在中欧经贸对话释放出难得的积极信号时,欧盟内部却响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距离10月23日布鲁塞尔领导人峰会仅剩一天,德国、法国和波兰的表态打破了刚刚形成的缓和氛围。
尤其是德国提及的“反胁迫”机制,让局势瞬间变得复杂。
反胁迫机制成焦点
德国不仅公开支持在峰会上对中国贸易采取强硬态度,还明确提出要讨论使用《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以此回应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
这部2023年底生效的法案被不少人称为欧盟贸易工具箱里的“核武器”。
它赋予了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等多项权力。
法国和波兰迅速跟进,法国提出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语气里透着不容妥协的强硬。
图为稀土矿石
波兰则建议在峰会结论中直接添加“中国有害经济行动”的内容,试图将这种对抗性表述固化为欧盟的集体立场。
三国的密集表态,让外界猜测欧盟可能要在对华经贸政策上转向激进。
但这种强硬姿态很快就显露了裂痕,当外媒就此向三国求证时,法国和波兰的外交部都拒绝就该问题进行评论。
更关键的是欧盟官方的态度,一名欧盟高级官员明确表示,10月23日的峰会虽可能提及“经济安全”,但不会就中国贸易问题展开正式辩论。
这一消息透露出清晰信号,欧盟高层更倾向于“审慎处理”对华关系,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三国的强硬表态更像是个别国家的立场,而非欧盟的集体决策。
既然欧盟内部存在明显分歧,且动用反胁迫机制的风险清晰可见,德国、法国、波兰为何还要在峰会前高调释放强硬信号?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内政焦虑与谈判筹码
德国的强硬很大程度上源于内政压力。
朔尔茨政府正面临能源转型推进困难、国内通胀高企、产业外迁加剧的“三重夹击”,执政支持率持续走低。
在这种情况下,对华强硬成为转移公众注意力的常用策略,通过塑造“对华强硬捍卫欧洲利益”的形象,试图缓解国内的治理困境。
但这种策略存在致命矛盾,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远超政治口号,大众汽车多年来一直称中国为“第二本土市场”。
德国在华直接投资存量已近900亿欧元,中国占德国公司全球利润回流的12%到16%,与美国的重要性大致相当。
真要动用反胁迫机制,首先受伤的必然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
法国的强硬背后是对被边缘化的担忧,在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中国早已不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坐上牌桌的规则参与者,这让习惯了掌控游戏规则的法国感到不安。
波兰的高调更像是刷存在感,作为欧盟中东欧国家的代表,通过对华强硬表态能获得更多话语权。
但实际影响力有限,就像有人评价的那样,“声音尖利但分量不多”。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欧洲对中国角色转变的不适。
图为汽车工厂
过去十年,欧盟从中国的进口增长了101.9%,出口增长了47.0%,中国不仅是市场,更逐渐成为规则制定者。
这种转变让传统大国感到不安,他们还没找到既能保住面子、又能继续合作的方式,只能通过强硬表态来释放焦虑。
但这种情绪化表达很难转化为有效政策,反而可能反噬自身利益。
堆满集装箱的港口
结语
中欧通话的共识与三国的强硬表态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前者是欧盟理性的利益选择,后者更多是内政压力与焦虑情绪的宣泄。
此次事件的未来走向,关键要看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
三国的强硬声音能否影响峰会议程,反胁迫机制是否会被正式提及,都将成为重要信号。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的立场不会因喊话而动摇,欧盟若想掌握主动,终究要跳出情绪主导,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