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官员:安世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不能都归了中国。强制接管是必要之恶,也是我们的唯一选项。
今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维克多·卡雷曼斯(VictorKarremans)援引一部于1952年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宣布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资产,并强制将其99%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同时还强行撤销闻泰兼安世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
荷兰官员受访
这一做法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地时间10月27日,荷兰媒体《新鹿特丹商报》(NRCHandelsblad)刊登了一篇聚焦此事的报道。
报道援引了荷兰官员的说法,为荷兰政府强抢安世的行为进行了自我辩解。
在辩解过程中,荷兰官员在反复使用了两个词:“必要之举”“唯一选项”。
荷兰官员在反复使用了两个词
荷兰官员反复念叨"这是唯一选项",理由听着挺唬人:怕安世的知识产权被中国"偷"走,怕欧洲研发中心被"掏空"。可细扒下来,这些说辞全是站不住脚的空话。
先说说所谓的"技术窃取"。安世的强项是二极管、晶体管这些基础器件,虽然出货量全球第一,但论先进程度根本比不上英伟达、高通的芯片。人家闻泰收购后不仅没"掏空",反而砸钱搞研发,去年还推出了第二代氮化镓器件,封装技术比竞争对手还领先25%。
要是真想偷技术,犯得着花大价钱收购再苦心经营吗?荷兰《新鹿特丹商报》自己都承认,安世的价值在于生产效率,而非顶尖技术,这不是打自己人嘴巴吗?
安世半导体旗帜
再看法律层面的笑话。荷兰政府说启用《商品供应法》是为了"供应链安全",可这法律当初是为战时物资保障制定的,现在和平年代拿来对付正常经营的企业,纯属张冠李戴。
闻泰作为100%控股股东,对安世的资产拥有完整法定权利,这是国际商法的常识。荷兰把合法商业行为"犯罪化",说白了就是为强抢找个借口——先把你说成坏人,再动手收拾你,这套路也太老套了。
最讽刺的是荷兰一直标榜的"自由贸易"形象。以前总说自己讲契约精神,现在却用行政手段撕毁商业合同。荷兰智库专家都看不下去了,说这是"前所未见的行事方式",把几十年攒下的信誉全败光了。
荷兰用行政手段撕毁商业合同
嘴上喊着"不针对中国",可为啥偏偏对中资企业用这招?2022年英国就用类似理由阻挠安世收购本土企业,现在荷兰接棒,这"针对"也太明显了。
荷兰这波操作刚落地,全球产业链先慌了神。安世每年交付900多亿件产品,欧美汽车、消费电子行业几乎离不开它。德国《商报》做过调查,86%的欧洲龙头企业都从安世中国基地采购芯片,连航空航天和国防企业都在用。荷兰首相自己都承认"暴露了欧洲的脆弱性",可还是硬着头皮说"必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安世半导体园区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存在感"。荷兰政府嘴硬说没受美国施压,但太巧了:9月29号美国刚出台"50%规则",把闻泰持股过半的子公司都纳入管制;第二天荷兰就动手接管安世。荷兰分析人士直言"这绝不是巧合",美国就是背后的关键推手。要知道之前荷兰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也是在美国压力下干的,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
现在的局面彻底僵住了:中方商务部直接禁止安世中国公司出口特定产品,还多次和荷兰交涉;欧洲车企天天催着要解决方案,怕芯片断供停产;荷兰自己也骑虎难下,既想抱美国大腿,又怕得罪中国砸了经贸饭碗。说白了,欧洲就是被夹在中美之间的"受气包",想玩平衡术却把自己玩脱了,最后只能牺牲企业利益当替罪羊。
特朗普讲话 资料图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懂,这根本不是什么"安全问题",而是科技领域的霸权争夺战。美国怕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来,就逼着盟友搞围堵;荷兰为了所谓的"安全依赖",甘愿违背市场规则。可商业不是政治游戏,今天能随便接管中资企业,明天就能对其他国家企业动手,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谁还敢去荷兰投资?
安世半导体展台
闻泰在声明里说"规则终将战胜偏见",这话挺实在。做生意讲究的是契约精神,不是谁嗓门大谁说了算。荷兰拿70年前的老法律当挡箭牌,用"必要之恶"当遮羞布,本质上就是不讲理的强取豪夺。最后能不能收场另说,但这波操作丢的脸,怕是好几年都捡不回来了。
参考资料:安世中国:荷兰总部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荷兰分析人士:安世半导体事件表明,欧洲夹在中美之间无能为力
明抢了?荷兰政府接管中资芯片制造商,中企强烈抗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