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欧洲、大洋洲多个景点被中国游客“承包”,连挪威2万人口的小岛都堵车了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
国庆中秋长假,许多游客纷纷选择出国旅游。不过,由于出境游玩的中国游客太多,不少国外景点直接被国人“承包”。
瑞士采尔马特小镇,国庆长假期间都是中国游客
多位出境游的网友发文称,自己本想着在外国一些小众景点游玩,没想到大家也都想一块了,景点里面到处都是中国人,听着熟悉的普通话,还以为在国内呢。
评论区的网友们则打趣道:这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
挪威:小岛只看到两个老外游客,中餐厅爆满,路上堵车
挪威罗弗敦群岛因中国游客过多堵车
来自广东的游客韩先生在这个国庆假期选择到挪威的罗弗敦群岛游玩。据了解,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全岛常住人口仅有2万多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堪称人烟稀少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
“国人老乡很多,岛上有一家中餐馆都是爆满,而且要排队等位,甚至路上还堵车了。”韩先生表示,岛上各个景点大部分也都是国人身影,5日那天在岛上玩就看到两个老外游客,大概是老外最近没假来得少。
韩先生说道:“看到国人很亲切,直接用中文交流都没问题,遇到唠唠嗑打打招呼啥的都挺好。”
澳大利亚:观鲸船除了司机都是中国人,随便问路无障碍
澳大利亚悉尼,观鲸船上都是中国人
上海的李梓梦(化名)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这次国庆长假,她选择来到澳大利亚悉尼。
“感觉悉尼也被中国人‘攻占’了,在歌剧院旁边拍照根本找不到机位。”李梓梦表示,自己跟随观鲸船出海,本来担心都是外国人交流不便,结果没想到三艘船除了船长是本地人,其他全是中国人,整整齐齐的。
李梓梦表示,国人多的好处就是不怕迷路,有什么不知道、不懂的,随便抓一个路人问,全程交流无障碍,太方便了,甚至可以在悉尼全程说中文。
俄罗斯:红场外都是中国游客,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中文
中国游客到莫斯科红场参观游玩
万先生在俄罗斯定居8年了,与平常不同的是,他这几天在红场碰到了很多中国游客。
“其实平时红场的中国人就很多,但大都是以老年团为主,这次国庆节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中国的年轻人。”万先生称,中国游客都很有素质,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万先生表示,这两天他在红场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听到中文,红场旁边的古姆商场有一家冰激凌店很有名,走到哪都可以看到中国游客在吃这款冰激凌。
(来源:极目新闻)
📸 汤绍箕记者 吴克俭 摄
●﹏●●△●●▽●
流氓软件下载大全V5.1.6-流氓软件下载大全官方app v5.5.7...(原标题:特朗普称尚未就与普京的会晤做出决定)当地时间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尚未就与普京的会晤做出决定。特朗普还表示,他仍然认为乌克兰与俄罗斯有机会停火。当天稍早时,白宫高级官员表示,目前没有安排特朗普与普京会面的计划。
🧔
澳门最准的资料免费公开,警惕虚假宣传,强烈推荐给所有用户特朗普这是不打算要“诺贝尔和平奖”了?俄乌冲突还没调解完,五角大楼却突然出动了10万吨舰队直扑加勒比海,誓要摧毁委内瑞拉的马杜罗政府。美国总统特朗普出人意料的是,委内瑞拉竟动员450万民兵,准备与美军打一场看不到头的“人民战争”!
📸 刘造时记者 林君 摄
⛔
女管家意大利满天星新版高清媚► 文 观察者网 阮佳琪对于如何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与欧洲分歧巨大。后者坚持乌克兰必须得到“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包括向其境内派遣军队;俄外长拉夫罗夫则抨击欧洲人“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意见”,并表态支持中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此类保障系“平等且不会针对俄罗斯”。
🤜
雏田被爆乳喷自慰爽鸣人能否接受这一切南北手游网(原标题:最重要的一个电话,信息量果然很大)美国总统特朗普毫无疑问,这是近来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电话,没有之一。双方公开的信息都很短,但信息量很大。效果,也已经出来。9月20日凌晨,字节跳动突然发布一句话公告,感谢中美领导人对TikTok的关心,“字节跳动将按照中国法律要求推进相关工作,让TikTok美国公司继续服务好广大美国用户”。
◤
口香糖女孩乳液3无敌版中文版下载-口香糖女孩乳液3无敌版 ...极目新闻记者 王鹏8月27日,有短视频博主发视频称自己家住河北张家口,每天坐高铁去北京西城区上班,每次往返路程达400多公里,耗时6个多小时。他2015年北漂,2023年开始跨省通勤,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记者注意到该博主在短视频平台每天都会发布自己上下班的视频,截至今年8月27日已经是他通勤的第763天。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该博主每天通勤的时间比自己上班的时间还要长,真的非常辛苦。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欧洲、大洋洲多个景点被中国游客“承包”,连挪威2万人口的小岛都堵车了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欧洲、大洋洲多个景点被中国游客“承包”,连挪威2万人口的小岛都堵车了:百色“锅底”村庄水患:被浸泡逾半月余的家园和生计,洪水,积水,内涝,黄莹,阿梅,水患,甘蔗地,百色市,80岁诺奖得主去世,晚年利用诺奖光环在中国“敛财”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