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0月18日发布公告,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接受各界友好人士吊唁。19日,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带孩子的家长、在校大学生,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共同缅怀杨振宁先生,队伍已排到高等研究院大楼外数十米之外。
清华高等研究院设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19日上午8时40分许,外卖小哥龚先生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高等研究院楼前。他告诉记者,一位四川号码的顾客委托他将两束花送到这里。
不断有鲜花送至
缅怀室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上午10时,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缅怀杨振宁先生的市民、游客在楼前排队,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带着孩子前来的游客,既有在校大学生、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也有杨振宁先生的同行晚辈和朋友。
市民、游客在楼前排队
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先生告诉记者,昨天得知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颤了一下,感觉心情非常悲痛。”他注意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了杨振宁吊唁处,今天早上七点半,张先生吃完早饭,一大早便赶了过来。“杨振宁学贯中西,是中国人的骄傲。”张先生说。
另一位前来吊唁的博士研究生冯女士告诉记者,在吊唁处房间内听到低沉音乐的一刻,心情非常沉重。冯女士介绍,高中时期,物理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门课,对杨先生的成就由衷地感到钦佩。她还透露,自己来自安徽安庆,而当了解到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曾在安庆一所学校教书时,感到离杨振宁先生的距离更加近了。
民众吊唁杨振宁先生
记者注意到,上午8时40分许,一位白发老者来到现场等候。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杨振宁先生的同行、晚辈,与杨振宁先生有过交往。“我离得近,自己就过来了。”他走出缅怀室后,手持从吊唁处领取的杨振宁先生生平册页,在大楼外安静地坐着,久久难以释怀。
杨振宁先生照片悬挂在墙上
记者跟随大家进入吊唁处,房间门口,摆放着鲜花供大家领取。房间内,杨振宁先生照片悬挂在墙上,层层鲜花摆放在照片前,大家依次向杨振宁照片鞠躬、献花。房间内还悬挂着十余张杨振宁先生的照片,包括从孩提时的黑白照,到近年的各个阶段的照片。
大家还在签名本上依次签下自己的姓名,记者注意到,从18日晚间到当日上午,已经有近十页名字。
(来源:极目新闻)
延伸阅读:
友人追忆杨振宁:他没能二度获诺奖是一个遗憾
在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逝世当日,杨振宁的友人王征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杨振宁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史诗,极少有遗憾,“然而,他其实还是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二度获得诺奖,将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得,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可以说,与第二次获得诺奖已经很近了,但最后依然失之交臂。”
王征曾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杨振宁先生的朋友。王征认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远不止于为他赢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发现。真正奠定其科学史地位、并持续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于1954年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无疑极具获得诺奖的资格,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杨振宁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现场
“我有一次曾经问先生,诺贝尔奖是不是不可以第二次获得?他淡然地回答说:没有这个规定,只是他们还没给我。”王征对澎湃新闻回忆说,杨振宁先生当时回答时有着充分的自信,然而却又有着一种低调与豁达。
事实上,获得过两项诺贝尔奖的有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1956年、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化学家鲍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1958年、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朋友之间听闻这一消息都非常激动,十分期待先生再次获奖,然而,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布后并没有他的名字,去年、今年依然没有,与他过从亲密的朋友都难掩失望,不过,翁帆却比较淡泊。其实如果杨振宁先生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与第一次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次获奖时他其实也是中国籍,后加入美国国籍,十多年前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如果第二次获奖,那么,他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老人家当时已近百岁,错过了,无疑是十分遗憾的。”王征说。
杨振宁与米尔斯关于“非阿贝尔规范场”的论文局部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于石溪
事实上,尽管“杨-米尔斯理论”本身因其基础性和开创性一直被学界认为具备再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潜力,虽然不无遗憾,但杨振宁先生本人常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自勉,这种脚踏实地、追求本质的治学精神,正是他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内心驱动力。他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1957年杨振宁自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回忆与杨振宁的交往,王征对澎湃新闻说,老人家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
“他曾经和我回忆,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当时他正在美国的一个酒会上,听闻消息马上中断酒会,走到洗手间——因为他当时太激动而泪流满面,直到平复后才走出洗手间。”王征说。
杨振宁先生的爱国情怀,并非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一种融入血脉、付诸行动的生命选择。他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勇敢担当、数十年的坚持不懈以及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
在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冷战阴云依然浓重之时,杨振宁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回新中国的旅程,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同样在1971年,杨振宁先生积极投身于海外华人争取钓鱼岛主权的“保钓运动”,他穿梭于美国各大高校进行演讲,以所见新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激励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更为重要的是,同年10月,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包括出示物证,义正词严地阐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
杨振宁先生与陈省身先生
“当时有两位科学家成为保钓运动的精神领袖,一位是被誉为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发起了致尼克松及国会议员的公开信,得到了600多位华裔学者及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响应,另一位就是杨振宁先生,他与三名教授以及盛毓真到美国会作证,出示慈禧将钓鱼岛赐予盛宣怀的诏书,证明美交予日本的是该岛‘治权’(Executive),而非‘主权’(Sovereignty),不久华裔参议员邝友良再次在国会听证会上就此作证。两次听证会后,美国政府宣布在该岛主权问题上持中立态度。”王征说。
中国钓鱼岛
“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清晰,而且,对于科技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如当年有关方面准备投入巨资进行大型强子对撞机试验,他建议把资金花在发展芯片产业上,后来有关方面听取了他的建议,现在看,多么有远见!”
王征与杨振宁(右)在其家中畅谈
“最后一次见他是去年在北京,他的身体非常好,他的长寿之道其实也很平常,平时也不怎么运动,就是散散步。90多岁在香港还开车,因为他认为翁帆缺少方向感,而且,他是美国派头,走路也不要人扶,不要人陪,一百岁时有一次一个人上洗手间,回来时轻描淡写地说摔了一跤,其实那一次摔跤,对他后来的身体影响还是有的。”王征说。
杨振宁先生在书法方面有着雅好,并能写一手工整的楷书。在杨振宁102岁生日庆典上,杨振宁与翁帆曾挥毫签名,当时在一边的王征记录下了这对著名的夫妻挥毫签名的瞬间。今年杨振宁103岁生日庆典上,身在海外的王征专门创作书法作口《仁者寿》赠杨振宁先生,并被展出在庆典现场。
杨振宁103岁生日庆典现场
王征书赠杨振宁先生103岁生日的书法《仁者寿》
王征说,杨振宁先生以他103年的生命历程,真正地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这位矗立在20世纪理论物理学之巅的巨人,不仅以其科学思想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更以其跨越世纪的赤子情怀,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深沉的眷恋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