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风波仍未结束。
9月19日,由知名主持人刘仪伟发起的“餐饮之光”行业大会在北京举行。按照原定议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将出席本次活动,然而他还是缺席了。
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在演讲中继续“开怼”罗永浩。此前他曾发视频表示,罗永浩以“不反对预制菜,但要公示”为说辞,实则利用预制菜缺乏科学标准与公众共识的特点,将预制菜与“垃圾”“不健康”强行挂钩。
怎样才算预制菜,是此次网上关于预制菜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9月21日,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发声表示: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行业和公众对于预制菜的理解仍存在巨大分歧,全社会对预制菜国标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2023年7月21日,山东聊城市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一企业参展的传统鲁菜预制菜 图/中新
行业快进,标准滞后
陶冶是一名消费行业投资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预制菜这个概念非常新,其实原来不这么叫。“2020年以前,预制菜还被叫作半成品或料理包;2020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居家做饭,预制菜这个概念突然就‘爆了’。”
不过对于到底什么是预制菜,预制到什么程度算预制菜,陶冶也说不清楚。“当时就觉得这个赛道前途一片光明,大家都抢着投预制菜项目。”
有媒体统计,2018—2023年,我国预制菜赛道累计有75个品牌产品完成114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超90亿元。其中2020年完成22起融资事件,同比增加83.3%,创造历史最多纪录;2021年完成30起融资事件,同比增加36.4%,再度刷新纪录;2022年融资频次虽减少,但依然有28起。
预制菜这么火,一方面有刚需做背书,另一方面则是渗透率高。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现场 视频截图
2022年6月,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出台。这也是预制菜国家定义出现之前,行业认可度最高的一份标准。在这份标准里,预制菜被分为四大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
按照这个分类办法,几乎什么都可以是预制菜。不过,这反倒给消费者带来认知不便,争议在2023年集中爆发。
2023年9月,湖北某大学食堂一档口使用预制菜料理包,甚至都不用锅加热,直接热水烫一下就装盘端给学生,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之后又有多地学校食堂被曝出使用预制菜。很快,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这起事件直接扭转了预制菜此前备受资本市场热捧的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预制菜国标的推进。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预制菜国标报送稿早在2023年底就已经出炉,并在2024年初完成了行业征求意见。然而持续不断的负面舆情,让国标的推进相当缓慢。
2024年央视3·15晚会上,作为梅菜扣肉预制菜主要产区之一的安徽省阜阳市被暗访发现,当地部分预制菜生产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含有淋巴结和甲状腺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
一周后,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
2024年8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全国牛肉预制菜大赛吸引了200多家企业与团体报名,近300件产品参赛 图/中新
标准为何缺乏共识?
根据《通知》,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到,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老乡鸡餐馆内的菜品加工等级划分公示牌 图/受访者提供
“通知对预制菜概念做了‘减法’,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了边界划分,有助于防范部分商家打着预制菜的旗号蹭流量、扰乱市场等行为。”在新华社报道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春晖说。
然而,这正是消费者和行业对于预制菜最大的分歧点。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曾发文称,调查结果显示,53.2%的消费者反对餐厅使用预制菜,表示去餐厅就是想吃新鲜菜品;62.8%的消费者在外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餐厅使用预制菜;78.1%的消费者反映餐厅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
在很多消费者的朴素认知里,餐厅应该有明火、大厨这些基本元素,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场制作、不是从点餐后才制作的,就都应算作预制菜。
2023年以来,王辰多次参与了预制菜国标讨论与起草相关工作。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目前尚在起草中的预制菜国标里,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将基本参照去年3月六部门发布的《通知》,即中央厨房出品不算预制菜。
为什么中央厨房生产的菜肴不算预制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对此解释道,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核心是生产“标准化半成品”“即热型成品菜”,完成的是基础预处理,如清洗、切配、腌制、预煮、预炸、调味酱料包制作,冷藏或冷冻配送到门店后,再由门店的厨师进行关键的“锅炒”“焖煮”“烤制”等工序。
“因为最终烹饪在门店完成,而且门店厨师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最终餐品的口味。此外,由于中央厨房生产的产品周转率较高,仅供自己的门店,所以产品保质期一般较短。因此,中央厨房的产品是有明确的食品安全和品质保障要求的,和大众消费者认知的‘预制菜’存在显著差异。”王洪涛指出。
王辰也补充道,通过一个大的中央厨房生产出成品或者半成品,然后再配送到门店,这种模式只是在时空上做了分工,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不仅是中国这样做,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已经成熟的产业都是这么做的,是全世界的惯例。”
同时王辰也强调,按照目前的定义,虽然中央厨房出品不算预制菜,但如果餐厅采购第三方食品加工厂的产品就算预制菜。“举个例子,自家餐厅用自家中央厨房生产的粉蒸肉不算预制菜,但电商渠道上销售的粉蒸肉,如果被商家拿来直接加热出售给消费者,就要算预制菜。”
工人在江苏淮安一家预制菜企业生产线上忙碌 图/视觉中国
除了生产主体,是否可能按照预制程度划分?“我国有18000多道地方菜,用一种标准去划分的话过于绝对。比如酸菜鱼,鱼可以现杀,但酸菜必须预制,那做好的酸菜鱼算不算预制菜?”王辰反问道。
出台新国标,对于化解目前公众对于预制菜的误解是否有帮助?王辰对此表示不乐观。在他看来,一项国家标准最重要的作用,是8个字——指导、服务、规范、引导。
“难做的不是预制菜标准本身,而是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预制菜在定义上仍缺乏统一、明确的共识,不同群体,包括行业专家、企业和消费者,对其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近期,有研究食品安全标准的专家在《第一财经》的报道中指出,“有人认为预制菜应涵盖从洗净切配的蔬菜、半成品菜肴到即热即食的罐头、速冻品类等多种形态;但也存在反对声音,指出这些产品在现有食品分类体系如熟食、冷冻食品、罐头等中已有对应标准,不必再创造新类别。”
不信任根源,在产品本身
根据江苏省消保委2023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有近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遇到质量问题。其中有25.71%的消费者遇到了菜品变质腐败的问题,24.29%的消费者遇到了预制菜品食材不新鲜的问题,15.39%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的预制菜内含有异物,13.95%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购买的预制菜存在过期现象。
事实上,造成预制菜今天的舆论困境——预制菜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
这背后是预制菜行业一度过热,泥沙俱下。企查查数据显示,在2020—2022年,预制菜企业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55.1%、36.3%、39.4%至30.3万家、41.3万家、57.6万家。3年多出130万家预制菜企业。
“当猪都能飞上天,也就没有企业再愿意发力研发了。所以与其纠结于什么是预制菜,不如先推动行业发展回到正轨。”王辰表示。
在六部委发布的《通知》中有这么一条:预制菜不含防腐剂。对此,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曾解释原因:一是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更高期待。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二是引领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通过提高技术、成本和合规要求来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从长远看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预制菜产业走向更高质量、更透明化、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产品。
王辰透露,将要出台的预制菜国标将延续这一要求。
不过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则有点担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中央厨房生产的产品不算预制菜的话,极端情况下会不会有监管漏洞?
目前我国关于中央厨房有两项国家标准,分别是《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 (GB/T 44142-2024)和《中央厨房 运营管理规范》(GB/T 44141-2024),前者侧重于“硬件”方面,后者侧重于“软件”方面。
“但二者都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而且不涉及产品本身。”文志宏进一步指出,“会不会出现中央厨房的产品,却不受预制菜国标的约束?比如国标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但中央厨房出品却可以添加。虽然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情况,但也建议未来国标堵上这一漏洞。”
引入“预制程度分级”
在等待预制菜国标出台的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如何在餐饮行业和消费者中重建信任。
六部门的《通知》中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家国内头部连锁餐饮品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管未来国标如何要求,餐饮行业明示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是迟早的事情。“企业越早做越容易形成优势,越晚做只会成为追随者。”
文志宏也持类似观点。“这其实是一种经营策略,我们总提倡为顾客着想,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问题,这个(商家明示预制菜)其实就是。说得再商业一些,需求就是商机,消费者目前有需求,那这个就是商机。”
在这次风波中,知名连锁快餐品牌老乡鸡因为明示预制菜,被罗永浩实名点赞。老乡鸡从2024年4月开始推行加工方式公示制度,将菜品分为三类:绿色代表餐厅现做,黄色代表半预制,红色代表复热预制。
在老乡鸡的分类中,餐厅现做菜品共84个,指原料没有经过任何加工,食材完全是生的,仅在自有中央厨房/供应商处进行清洗、切配、滚揉等,然后经冷链物流,在餐厅现场烹饪制作,如农家蒸蛋、肥西老母鸡汤等。半预制菜品33个,指原料在工厂(自有中央厨房/供应商)处经过漂烫、过油、卤制、炖烧等工序预制成半成品,再经冷链物流,在餐厅现场烹饪,如梅菜扣肉、糖醋排骨。复热预制菜品2个,指原料在自有中央厨房处烧制成熟品,经冷链物流,在餐厅复热,如笋子烧肉、秘汁卤肉饭。
据一位接近老乡鸡的行业人士透露,当时在内部决策过程中,公司也有过一些讨论,担心向消费者明示预制菜占比等信息,可能会面临一些未知情况。但最终还是决定公示出来,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长期发展负责的正确道路。
一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也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目前公司高层正在考虑是否要明示预制菜,不过其形式未必是老乡鸡模式。“老乡鸡毕竟是快餐,我们是正餐,更大的概率可能会是明确制作流程和工艺的方式。在预制菜负面形象还没被消除时,这也算是一种折中的办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西贝vs罗永浩这场争议,最有价值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倒逼餐饮堂食和外卖透明化。“未来商家必须把预制程度说清楚,别再玩‘是或否’的游戏。”
她建议,与其纠结“算不算预制菜”,不如引入“预制程度分级”——Ⅰ级:净菜(仅清洗切配,生料);Ⅱ级:浅加工生制(腌制、调味,还是生料);Ⅲ级:熟制半成品(预煮、预炸,需门店复热+调味);Ⅳ级:即热预制菜(完全做好,加热即食)。
9月21日,罗永浩的微博转发了类似分级制度,并表示:“就个人来说,如果是在超市或平价快餐厅,这个表里所有的级别我都能接受;如果是在正式一点的餐厅,能接受全部的I级,大部分的Ⅱ级,少部分的Ⅲ级,Ⅳ级完全不能接受。”
朱毅还建议商家再把供应链也晒出来。“每道菜贴个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中央厨房生产日期、出厂时间,配送全程的温度记录,关键食材的来源(比如羔羊的产地、检疫信息),以及有没有用保水剂、合成色素等添加剂(用量是否合规)等。”
在受访者看来,预制菜不是原罪,中央厨房也不是敌人。朱毅期待,未来的餐饮业,不该是“伪装现做”,而该是“诚实创新”:比如研发“微波复热也能出锅气”的技术,用科学手段让预制菜无限逼近现做口感,然后明码标价——中央厨房预制,加热即食,价格比现做低20%。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辰为化名)
记者:余源(andyy1988@126.com)
编辑:闵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