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一位河南农民的玉米秋收战:花3200元自制烘干机,还帮农友烘了20万斤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10月23日,河南省新蔡县练村镇称湾村,阳光耀眼。廖辉钻进尚未收割的玉米地,弯腰剥开一个玉米棒子,金黄的谷粒瞬时变得明亮。他喜上眉梢,弯腰,起身,弯腰,再起身,再弯腰……又连续剥了4个,个个饱满晶亮,每一次起身,他的眼睛都被太阳照得睁不开,但他仍旧喜形于色。

“这是今年秋天第一个连续大晴天!”廖辉从玉米地出来,白色的鞋子沾满泥巴,站在地头用手挡着额头,举首凝望只有一个白点的太阳,“我今年种了170亩玉米,还有90亩没收,再晒几天,地里就干了,收割机就可以下地了,如果都是这品相,今年我这晚熟玉米,算是损失不大。”

廖辉剥开玉米壳

今年9月,全国多地遭遇连日阴雨,对秋收秋种造成影响。据河南日报10月16日报道,河南省气象台监测显示,9月1日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时间上,河南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9月以来先后至少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

廖辉种植的170亩玉米,就这样在雨里泡了一个多月,直到10月21日上午,新蔡县才彻底放晴,干热的阳光持续到23日下午。“尽管天气预报说,24日往后几天阴天,还有一天小雨,但总算不再下雨,气温也在20摄氏度左右,64年一遇的连阴雨,终于到头儿了。”廖辉说,他自研自制的烘干机终于可以歇歇了,10月1日以来,它已经连续烘干了30万斤玉米,其中帮村民烘了20万斤。

廖辉自研自制的烘干机

垒灶台烧柴火,自研自制烘干机

廖辉是村里有名的“发明家”。他曾将秸秆还田机改造成秸秆收割机,把单季小麦收割机改造为可双季作业的玉米收割机,被村民称为“田埂发明家”。

今年秋雨连绵,看着地里泡着的玉米,看着村民收回家的玉米发霉发芽,他又动起了脑筋。“我觉得,晒粮食也好,烘干粮食也好,无非是给潮湿的粮食提供干热风,只要解决‘干热风’的问题,就能自己做一个烘干机。”廖辉说干就干,9月28日,他网购了一台7.5千瓦的吹风机,然后在院子里垒一个灶台,再砌一个粮库。

廖辉自研的烘干机的基本原理为:吹风机连接灶台,灶台连接粮库,风把烧柴火产生的高温吹到粮库,进而烘干潮湿的粮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麻烦。第一,吹风机的风太大,灶台里的火一下就被吹灭;第二,粮库里的粮食贴着地面,下方的粮食就烘不干;第三,如果粮库的粮食不循环,靠近灶台的会被烤熟,远处的却烘不干。”廖辉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还需要解决实操中的难题。

廖辉自制烘干机

于是,他用一个废弃汽油桶罩住火塘,让柴火把汽油桶烧热,吹风机的风经过圆柱形汽油桶,可以均匀吹入粮库。他又在7根废旧的钢管上钻孔,买来10块钢网,用钢管架起离地面30厘米的悬空风道,钢管上面铺上钢网,粮库上空安装一条滚筒传送带。一个看上去可操作的自制烘干机就这样做成了,廖辉首先用自家的1万斤玉米做试验。

“10月1日做好,当晚7点左右,我就把1万斤玉米倒进粮库,开始烧火、吹风,大约6个小时以后,我翻过3米高的竹耙,跳进粮库,双手插进玉米里,听到呼啦啦的响声,我就知道成功了!”廖辉说,当晚,他和妻子都没有睡觉,紧张试验自己设计的烘干机,直至次日凌晨两三点,亲测有效、安全才放心。

廖辉说,这一套设备总共只花了3200元,网购吹风机2100元、钢网1100元,钢管、汽油桶、竹耙、砖、柴火等都是自家的,搭建、安装等也是自己和老伴儿一起动手。廖辉的妻子张小柳说,一开始,她还反对他折腾,怕烘干机没做成,还浪费了材料钱。但在廖辉的坚持下,两人还是合力做成了这台烘干机。

村民在村委会晒粮食

村民排队进家门,20天烘了30万斤玉米

廖辉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还是新蔡县称湾村的一名村干部。该村村支书马飞说,9月28日至10月1日,廖辉4天没去村委会。“一开始,我觉得大家都在抢收庄稼,廖辉也种了170亩地,我并没有在意,那几天村委会事情也不多。”马飞说,到了第四天,他问廖辉在干啥,廖辉就把自己“发明”的烘干机拍的照片发给了马飞。

当天,马飞正在县里办事,看到这个“土制烘干机”,他办完事立即赶到廖辉家。10月2日,廖辉把自制烘干机且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到村民微信群,立刻引起被连续阴雨困扰的村民的好奇,人们仿佛抓到了一根希望的秸秆,纷纷上门求助。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他又将自己已经收回家的八九万斤玉米分两批倒入烘干粮库,每批5万斤左右,烧火、吹风9.5个小时左右,谷粒水分含量达到14%-16%,达到干粮出售标准,而今年秋收收回家的玉米,水分含量大都在40%以上。

于是,村民开着拖拉机、三轮车,排队到廖辉家里烘干粮食。“说起来,还是因为烘干厂的收费略贵,我才动了自己做烘干机的想法。”廖辉说,他到附近两个大型烘干厂打听,每斤玉米的烘干价大概9分钱,今年玉米减产,这个价格他觉得划不来,退而求其次,自己动手。

廖辉家晚熟的玉米

排队到廖辉家里烘干的农民,他只收电费,平均每斤不到2分钱。廖辉说,因为烘干粮库容量10万斤,因此每次投入的粮食最少也得1万斤,一般每家每户都在5万斤以内,用时6.5小时至9.5小时不等。10月5日,同村村民郑海云拉来6万多斤玉米,不到10个小时全部烘干;10月7日,同村的种粮大户田金友,8万多斤玉米在廖辉家里烘干;10月10日,同村村民王子中,雨天抢回家的5万多斤玉米,也在不到10个小时内烘干。田金友说,他承包了100亩地,今年玉米收了8万多斤,潮湿的谷粒堆成小山,让他一度愁苦不堪,得知廖辉的土制烘干机有效果,他第一时间把家里的玉米拉来烘干。装车拉走干燥玉米时,听到玉米落入车厢的“哗啦啦”声响,田金友心里对廖辉的万千感激,最终只说出了一句“谢谢”,但农友之间的感情,两个字足以表达。

10月23日上午,廖辉的粮库里还有5万斤已经烘干的玉米,这是21日晚上本村一户村民拉来的。因为天气转晴,这家人在抢收地里的其他粮食,还没有来拉走干玉米,廖辉也不催促,等他们有空了再拉走。

廖辉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是一个村干部,还是一个养牛专业户,养殖场里有110头牛。他家已经烘干入库的八九万斤玉米,一粒不卖,全部存起来喂牛,地里还有90亩玉米,预计有10万斤左右的收成,也不打算卖,全部喂牛。

“不过,现在不急了,连续一个多月的秋雨绝了,再多晒几天太阳,等地里干了,玉米棒子也干了,再一口气全部收归粮仓。”廖辉放下挡在额头上的手掌,望着半黄半绿的玉米叶子,还有刚刚剥开的玉米棒子,坦然自若地说。

廖辉剥玉米

花生地里水没脚踝,农民挖齐膝深的水沟排水

廖辉家的玉米没有大面积发霉,在当地属于少数。他自己分析,晚熟是主要原因,玉米品种也很重要。他咬开一粒玉米,用两个指甲使劲掐,坚不可破,他说:“我今年种的玉米,黄色的硬壳特别多,白色粉末特别少,也就是外壳特别硬,同等湿度下,不容易发霉。”廖辉所说的玉米“硬壳”,是玉米粒的胚乳。

廖辉的幸运是偶然的,新蔡县其他地方的其他农民,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10月21日至23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新蔡县多个乡镇和村子走访时发现,还有农田里的玉米没有收割,地里湿漉漉的,有些玉米秆子已经发霉,有些玉米棒子很小,外壳发霉。当地农民说,这些玉米大都“不要”了,因为减产和发霉,收回去“不划算”,等秋播的时候直接翻耕在地里。

放弃不收的玉米

10月21日下午,新蔡县栎城镇杜庄村的种植大户郑三海,正在一片花生地里抽水。郑三海说,这片花生约有50亩,属于晚熟花生,花生秧还是墨绿色,两天抽干水,薅出来的花生还是完好的。他穿着胶鞋,踩在淹没脚踝的水里,缓慢走向抽水机。他还在地中间挖了一条齐膝深、半米宽的排水沟,抽出来的水都汇集到这条沟里,流向地头的沟渠。他时常提着铁锹,巡查排水沟,如果有泥块垮进去,或者杂草掉进去,他都用力将其挖出来,确保水流通畅。

郑三海还有30亩玉米没有收,他决定放弃,天晴以后就要抓紧时间秋播,不然会耽误时令,担心影响下一年的收成。“我今年39岁,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这么久的连雨天,我2016年回乡创业,流转土地搞种植,今年也是亏得最厉害的一年。”郑三海弯腰薅起一把花生,看着亮白的花生壳,他说,排完水,花生就算丰收了,自己还打算更新品种,可以更扛水涝灾害。

积水的花生地

练村镇称湾村的廖辉则没有“排水”这个烦恼。该村村支书马飞说,今年3月至6月,村里挖通了6条排水渠,每家每户地里的水,都可以挖沟引到排水渠,因此庄稼被水泡的情况不严重。“村子地势低洼,四面环河,挖排水沟是每届村委会的常规工作,没想到今年发挥了大作用。”马飞说,“村里有16口水井,又四面环河,夏季干旱,村里的地都抗旱了,长势很好,没想到秋季水涝,抗旱救活的庄稼要是被淹死了就太可惜了,这6条排水渠‘救了命’。”

花生地排水

抗旱救活的庄稼,不能淹死在秋天里

10月22日下午4时许,新蔡县问津路与今是大道的交会路口,78岁的朱大爷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自己晒在路边的玉米发呆。秋季的连续阴雨,让他家的玉米少量发霉,虽然只有4亩地,收了2000斤左右,但辛苦了半年的成果被雨水伤透,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极目新闻记者乘车在附近两条大道上行进了6公里,大路两边晒的粮食一眼望不到边,有玉米,更多是花生。当地农民说,玉米在10月8日左右就基本收完了,目前主要是花生。农民自家的地少,下雨的时候掰玉米棒子回家,发霉的情况好些,发霉比较严重的是种植大户,因为收割机下不了地,收不回家,很多霉在了地里,收回家的玉米粒也因为没办法晾晒,“捂”霉了。

农民抓紧时间晒玉米

新蔡县栎城镇张庙村的帅帅(化名)是一名收割机农机手,他开收割机已有11年,今年是最“寡淡”的一年,秋收至今只割了700亩地,割完一亩只需要十几分钟,一个秋收季只干了5天活儿,往年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栎城镇六里棚村的粮食收购商魏志发,今年秋粮玉米只收购了1万多斤,他100万斤的粮库,玉米只堆起了一个小堆儿,往年他每年都要收100多万斤玉米。因为没有烘干机,他也不敢收太多,粮库里的1万多斤玉米,有些已经发霉。受天灾影响,粮食收购价波动较大,他也不敢收太多,怕“烂”在手里。

晚熟花生

10月21日下午,新蔡县涧头乡017县道某处的一个大型收购烘干站,白色的烘干塔耸入碧空,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烘干塔顶部偶尔还腾起白色雾气,烘干厂负责人张井华介绍,这个烘干塔“一塔”可以装40吨,日夜不停,一天可以烘干100吨。今年秋收,这个烘干厂已经收购了800万斤玉米,目前已烘干收储了大部分。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9月28日报道,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前组织粮食烘干中心(点)进行机具检修、维修,将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点)、4959台粮食烘干机分布情况进行公布,其中驻马店市389处,新蔡县25处共29台。

大型粮食收购烘干站

据大象新闻10月16日报道,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16日18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除部分沿黄水稻、再生稻和晚熟大豆、红薯、倒茬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基本结束。

颗粒归仓后的廖辉,开始收集农户田里的秸秆,晾干储存起来喂牛,村民地里的秸秆全部免费送给他。廖辉则把养牛场的牛粪,全部免费送给村民,走在养牛场附近的田埂上,无论庄稼还是杂草,都长得格外旺盛。廖辉和村民的这种互助关系,已经维持了10年,农民投入土地的精力,没有因为天灾而荒废。

(来源:极目新闻)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
时间静止的学院1-4顺序-探索知识的无限可能-物部游戏网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近日“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事件引发热议,8月15日,双方曾签署调解协议书,就此事达成和解,商家向顾客道歉。17日,续面顾客马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已经决定起诉面馆老板霍先生。目前,她因为此事被网暴后导致心情不佳,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目前正在医院输液治疗。「宝贝需要滋润了」玄幻奇幻最新章节列表 宝贝需要滋润了当地时间6日,在任仅27天的法国总理勒科尔尼突然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成为马克龙总统任内下台的第七位总理,也标志着法国政治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此后,马克龙被目睹独自一人走在塞纳河畔。思考过后,他似乎仍想进行“最后一搏”。
2025-10-29 🎫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9月12日广东肇庆的伍先生向媒体反映其好友的奶奶被家中饲养的鸡啄伤后腿部出现溃烂症状目前已入院治疗但病因暂未明确伍先生接受采访据伍先生介绍,74岁的老人于9月2日在家中被鸡啄伤,因农村地区此类情况较为常见,当时未引起重视。9月3日,老人腿部出现小红点,虽无瘙痒、疼痛症状,仍前往当地卫生院注射消炎针,然而治疗并未见效。9月4日,老人身上红点数量增多,家人才意识到情况严重,紧急将其送往医院。网络深处的角落-吃瓜黑料网,涵盖全网明星黑料的神9月26日晚7时左右,一名顺丰同城骑士等单时,无故遭受一名男子殴打引发关注。当晚,这名骑士正在咖啡店门口正常等单,一名疑似醉酒男子上前要求骑士用电动车载其前往他处,骑士解释正在工作无法满足此要求。在再次要求但骑士未予理会后,该男子随即开始对骑士进行辱骂和殴打。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
📸 吕文达记者 彭万里 摄
2025-10-29 ¡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国庆中秋长假,许多游客纷纷选择出国旅游。不过,由于出境游玩的中国游客太多,不少国外景点直接被国人“承包”。瑞士采尔马特小镇,国庆长假期间都是中国游客多位出境游的网友发文称,自己本想着在外国一些小众景点游玩,没想到大家也都想一块了,景点里面到处都是中国人,听着熟悉的普通话,还以为在国内呢。LadyGaga《08年修电脑的1400张照片》百度网盘资源完a...编辑 | ‍‍李岩据新华社消息,泰国新任总理阿努廷23日说,过去数十年,世界见证了中国取得的非凡发展成就,以及其为世界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泰国人民自豪于能够作为朋友与伙伴,一直与中国并肩同行、相互支持。
151大但人文艺术欣赏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文化之美与情感
📸 林君记者 陈明顺 摄
👩🏾‍✈ 据新华社消息,8月5日,一艘快艇在印尼巴厘岛萨努尔海域被海浪击中后翻覆。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向记者证实,2名中国游客在事故中遇难。船上有8名中国公民,有3人受伤送医治疗,其余3人轻微受伤。印尼政府公开道歉2名遇难中国游客身份确认A2424 免费高速下载 | 天翼云盘 珍藏美好生活 家庭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