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刚临行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访华,别看官方理由说得轻描淡写,说什么“会谈安排不充分”,但谁都明白,这不是排班没排好,而是在外交场上翻了车。
图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
要知道这可是三十年来德国外长首次临时取消访华,关键他还是第一次来中国,更别说他身后还跟着一票德国企业大佬,车没发动,人就下来了,德国这趟外交列车怕是要熄火了。
“安排不开”的背后,其实是“话说多了”
瓦德富尔这次访华原计划是为德国总理默茨年内的访华做铺垫,同行的既有汽车协会代表,还有稀土进口商,这说明德方其实是有备而来,可惜计划赶不上嘴快。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讲话画面
就在出发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瓦德富尔突然“激动”了,先是台海问题上发话,说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要“自己定义怎么实施”,还甩下一句台海有事德国也得管,这可不是嘴瓢,这是典型的外交事故。
随后他又提出中方要放宽关键资源出口,还要中国“用影响力压一压俄罗斯”,一句话既干涉内政,又要资源,还想借力打压别国,三张牌一起打出,谁接得住?
中方的回应也很直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自定义”的空间,并强调,“不反对台独,就等于支持台独”,这话说得很明白,德国这波言论踩线了。
郭嘉坤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所以说德方所谓的“行程安排不过来”,其实是中方的“接待计划取消了”,外交这种事表面是客气,背后是原则,说到底德国外长这趟行程,是他自己先把桥炸了。
一边吵,一边想谈生意,德国这算盘打得有点乱
德国现在的处境挺微妙的,经济三年没起色,默茨政府急着找出路,尤其是对外贸易,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点谁都清楚,瓦德富尔访华,带着一堆工商界代表,说明德国企业其实特别想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在稀土、高端制造这些离不开中国的领域。
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但问题是政界一边喊话“要强硬”,企业一边求着“要合作”,这不是左手打右手?默茨政府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社民党议员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批评外长这事“发出了错误信号”,一针见血地说这是“超级外交灾难”。
更尴尬的是,这次企业家们也没跟着外长一起“推迟”,而是干脆不去了,这不是简单的行程变动,这是对外长政策路线的不信任投票。
德国外长外访画面
要知道中国的稀土可是占全球供应七成以上,德国要搞高科技产业,没有中国的稀土,连螺丝都拧不紧,结果外长嘴一快,把企业的合作机会也给断了,这操作德国企业肯定不会买账。
默克尔的“旧路”,现在看反倒是“新解法”
现在不少德国人已经开始怀念默克尔了,过去十六年当中她可是几乎每年都来中国,每次还特意去不一样的城市,走南闯北,是真了解中国,她也早就说过一句话:“与中国完全脱钩是错误的,会伤到德国和欧洲自己。”当时有些人还觉得她太保守,现在听着是不是有点后知后觉的味道?
默克尔过去访华的画面
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是一步步走上正轨的,2011年建立政府磋商机制,2014年升格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贸易额年年创新高,她从不是“派头外交”,而是拿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说话,她理解中国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也知道中德之间该怎么相处才能“互利共赢”。
对比现在这位外长的做派,默克尔的“含金量”确实在升值。不是她说得多有道理,而是现实把她说的都印证了。
中德怎么走,看的是态度,不是嘴皮子
德国现在对华政策左右摇摆,一边说中国是伙伴,一边又说是对手,还加上一句“制度性竞争者”。听起来挺全面,其实就是不想明确表态,但这种“三不像”的策略,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德国现在对华政策左右摇摆
美国这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紧,德国在西方阵营里也被逼着选边站,瓦德富尔的说法,延续了他前任贝尔伯克那种“说教型外交”,可惜中国不是课堂,也不是听训的学生。
尽管如此中德之间的合作基础还在,从气候到科技,从经贸到多边治理,双方其实有很多共同语言,中国的态度一直是很明确的:尊重彼此,合作共赢。关键是德国要不要真心坐下来谈,而不是一边谈合作,一边喊对抗。
德国对华态度“含糊不清”
这次外长取消行程不是终点,也不是偶然,它是德国对华态度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的德国,正在经历从默克尔时代的“务实合作”向当下“口头强硬”的转变,而这面镜子也照出了德国外交的迷茫与试探。
外交不是试温水,是要真下水的
德国外长这趟没能踏上中国的土地,却给中德关系留下了不小的涟漪,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行程取消,而是一次外交立场的暴露,默克尔曾经留下的合作路径,如今看来不仅没过时,反而更显得可贵。
如果德国想稳住经济、赢得市场、保持科技竞争力,恐怕得重新思考嘴上说的和脚下走的,是不是同一条路了,毕竟外交不是试温水,而是要真下水,否则合作的船,甚至连码头都靠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