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调改”中的西贝:门店全线降价,5元买个黄馍馍就换走百元券

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对于深陷舆论旋涡近一个月的西贝莜面村而言,这一天或许是其品牌声誉的“大考之日”。伴随着全国门店菜单上悄然生效的全线降价,和“100元无门槛”消费券的派发,一场“自救”行动正式开启。
西贝降价在全国市场激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在山东、北京等地,部分门店上座率明显回升;而在另一些城市,西贝门口依旧冷清。
记者实地探访济南门店,结合全国多地消费者的反馈,试图还原这场自救行动带来的改变。
满座不等位,客流回暖背后有地域温差
10月1日19:30,济南和谐广场的西贝门店店内只剩两三张空桌,上座率接近九成。记者观察发现,大部分是带着孩子的家庭,点的多是菜单上的畅销菜。六七名服务员在忙碌,门口还有外卖员在等着取餐。
西贝门店店内只剩两三张空桌
直到20:00,用餐高峰时段,店门口始终无人排队等位。店门口坐着几名年轻人,但店员坦言,他们并非为了等位,只是坐着休息。记者了解到,国庆节当晚,济南其余三家西贝门店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店内热闹,店外没有出现等位情况。当天中午,济南的4家门店均提示“无需排号”。
在北京部分门店,热度显而易见。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午12:30去蓝港西贝取号,中桌,前面还有4桌。”另一位探访方庄店的顾客发现,不到12点店内已座无虚席。
在山东临沂,一位消费者描述,店员服务热情,“基本上每一桌都有小朋友”,家庭客群似乎正在回归。安徽合肥也有消费者发现店内“人很多,基本坐满了”。
但广州海珠保利广场,情况截然不同。一位网友用照片记录了假日的冷清:“其他餐馆基本满座,还要排队;西贝上座率目测三分之一左右,比较惨淡。”他补充了一个细节,在西贝门口,亲耳听到一家三口路过,男主人对家人说:“西贝不吃了。”
“5元买个黄馍馍”,“薅羊毛”心照不宣

在济南的门店里,一名女士在餐位上只点了一个黄馍馍,零售价仅5元。她很快结账,在服务员的指导下扫码领券,全程不到十分钟,随后便提着打包好的馍馍转身离去。
在社交媒体上,这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薅羊毛”。一位成都的消费者毫不避讳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和家人三人进店,只买了一个黄馍馍和一杯酸奶,就换走了三百元的无门槛券,并表示“没那么多负罪感”。
西贝推出的代金券活动
这场“极限操作”甚至在门店内引发了冲突。一位上海的消费者称,她无意中听到服务员对邻桌抱怨:“昨天255个客流,卖了213个馒头!”认为这完全偏离了老板回馈顾客的初衷。而邻桌的一位老顾客听到后,立刻激动地为西贝抱不平。
优惠券政策的执行也出现混乱。河北石家庄有网友反映,一家三口被告知只能领一张券;而在成都的另一家店,得到的说法却是“几个人就要点几个菜才能领几张券”。
全线降价,引发“5%利润”质疑
与发券同步进行的,是备受关注的全线降价。此前舆论旋涡中心的“罗永浩套餐”,总价从663元降到了598元;草原嫩烤羊排从119元调到109元;葱香烤鱼从89元调到了79元;黄米凉糕(6块)从29元调到26元;大盘鸡从79元降到69元,羊肉串单串价格从9元调整至7元。
西贝方面确认全国范围门店确实有降价行为
但降价没能赢得一致好评。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现,大量消费者将降价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利润仅5%”的表态进行对比。“前不久还说利润只有5%,怎么现在能降价20%到40%?”成为网络评论区最大的槽点。
也有网友质疑降价的诚意。草原嫩烤羊排从119元降至109元,降幅不足10%,被认为远未达到网传的“最高降4成”。还有消费者发现,一道“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的价格不降反升。
与此同时,“降价减量”的说法也开始在消费者之间流传。记者就此询问济南门店服务员,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收到减量通知”。

西贝“调改”,官方称“行胜于言”
在“调改”层面,济南门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现在不是仓库送来羊肉串,是门店现串现烤。”但她也表示,如烤羊排等菜品,仍需在早上预估销量后提前炖煮,“不然客人现点,根本烤不熟。”店员解释,由于过去部分产品调整了制作方式,1日晚,汉堡等部分商品提示售罄。
这种向“门店现做”的转变,也带来了新问题。一位安徽的老顾客向记者抱怨,他观察到门店满座时“上菜速度大不如以前了,上来的有些还不热”。
一位消费者提到,她的孩子近期在西贝济南万象城店用餐后出现了肠胃不适。“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西贝的问题,但现在心里确实有疙瘩。”她领了券,但坦言短期内不会再来。
“西贝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信任重建。优惠券和降价可以带来短期客流,但能否将这些人转化为长期顾客,取决于它能否在品质、服务和透明度上作出真正让人信服的改变。”一名餐饮行业观察人士说。
对于此次自救引发的争议,记者向西贝方面询问了关于“薅羊毛”消费、降价与“5%利润”的矛盾,以及未来战略等多个核心问题。西贝未予正面回应,其官方答复称:“西贝这个阶段,会用行动一个一个地满足公众、顾客的期待……行胜于言。”
西贝成功用短期利益置换了客流量,制造了门店“生意回暖”的景象。但这种繁荣背后潜藏着巨大风险。一位网友分析,西贝正吸引大量价格敏感的用户,而其原有的、追求品质的核心客群正在流失,品牌定位正变得模糊。
更重要的是,信任的“赤字”依然巨大。这场风波引发的品牌阵痛,或许才刚刚开始。当补贴停止,这场由优惠券驱动的“虚假繁荣”还能持续多久,将是西贝必须面对的考验。
来源:新黄河 记者 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