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闭症男孩在大理苍山夏令营活动中失联”事件引发关注。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这名8岁男孩来自北京,疑似患有自闭症。根据当地最新通报,13日17时许,救援人员在大理市大理镇清碧溪北侧山涧发现走失男童,已无生命体征。
寻找失踪男孩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研学机构正规性的思考。研学旅游中,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研学机构的资质是否正规?自闭症等特殊儿童能否独立参团?带着种种问题,红星新闻记者以一名多动症儿童家长的身份暗访了多家研学机构。
图为研学游示意图(图据图虫创意)
报名家长:
为找一家正规且合适的研学机构
足足做了一个月准备
研学旅行,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近些年里,研学旅游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上演。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曾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称《意见》)的指导文件,其中提到: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然而研学热潮背后,市场乱象也不断涌现。上述《意见》中也指出: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北京青年报2024年发表的报道中就曾讲述多个“研学踩坑”案例。如一位参加某教培机构组织的“海南户外自然探索研学团”家长,就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称,该研学团每人费用10780元,一大一小费用共21560元,但宣传的6天实际游玩只有4天,前后两天都是接送机,没有任何行程。此外,研学团里全程没有导游讲解,也没有任何有关海南或三亚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知识讲解,带队老师只是每天通报行程等。
今年7月下旬,张女士带着8岁的儿子刚在贵州结束了一次亲子研学旅行。“一来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二来也想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山玩水中开拓眼界。”在张女士看来,正规合格的研学旅游团,能配备安全和生活导师、在不同景点请到讲解专家,是一家三口单独出游难以全部实现的。
张女士此次6天的研学团,不含往返机票,亲子报名费为9200元,在她看来是值得的。而为了找到这家正规且合适的研学机构,张女士告诉红星新闻,她足足做了一个月的准备。
一开始,各大研学机构的精美宣传图册、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讲解也让张女士挑花了眼。但在确定自然研学这一主题后,她便开始比对各大机构的游学路线:“比如线路里有很小众的景区、丛林探险,我就不会去,因为担心不安全。我也会问机构这条线开了多少年,只运营了两三年那也不行,因为怕他们没经验。”
除了优选研学路线,张女士也会检查带团者的资格证:“我的要求是,带队者至少有一个有急救证、领队有导游证、机构得有旅行社资质、生活老师最好有教师资格证……”就这样一点一点咨询比对,张女士才选到了一家自己心仪的研学机构:“但这样也很累,我很希望这个市场规范起来,别再让家长为了不踩坑拿着放大镜去选机构。
孩子有疾病能报名吗?
有销售称可瞒报,并授意选填无相关病史
为了解更多研学旅游情况,记者以一名多动症儿童家长的身份询问了多家研学机构。有部分机构销售人员暗示记者:“可以为孩子选填无精神病史。”
红星新闻记者随机咨询了一家开展“神农架森林科考独立营”的研学机构。根据销售人员介绍,该研学行程为期6天,面向7岁至13岁未成年人进行独立研学旅行,不含往返机票,报名费近8000元。完成研学后,机构将为孩子颁发“科考实践认证”等证书。
记者以家长身份向销售人员表示孩子患多动症,需每日服用精神类药物,是否能独立参团?该销售人员表示需向上级领导请示,但很快,对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会跟带队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多照顾你家孩子,再签署一份《用药委托书》即可。”
而当红星新闻记者尝试在平台报名时,页面随即弹出一则《健康风险提示》,其中明确提醒:如罹患哮喘、身体残疾、心理或精神类疾病,请勿报名本项目。
不过,当记者就这份《健康风险提示》询问研学机构如何应对时,对方称,“我们之前带团也有和你家孩子类似情况的,问题不大。”对方还暗示记者,可瞒报实际情况,直接点击下方的“不存在上述健康风险”即可。
研学机构销售人员暗示记者可隐瞒病史报名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媒体和在线旅游预定平台上,不少机构推出了所谓“自然疗愈+研学”的新概念,行程中也大多涉及野外徒步和生存锻炼。而当记者询问孩子患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等能否报名时,机构几乎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当记者询问对“特殊儿童”是否有特殊照顾,或团队配备相应的心理学从业者时,不少机构闪烁其词:“我们肯定会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注,带队老师很有经验,能应付得了。”
而这样的做法在专业人士看来并不妥当。“我个人非常不建议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混合参团,尤其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外出特别是到野外研学旅行。”冯先生说。
作为一名自2017年就创办青少年游学机构的业内人士,冯先生主要负责研学路线后端的景点选择、研学基地开发,以此为前方机构提供研学服务。但冯先生也告诉红星新闻:“根据我掌握的情况,目前国内有能力接待特殊儿童研学旅游的机构非常稀少,因为这背后要求很高。”
冯先生解释称,没有父母的陪伴,如果将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的儿童突然送入全是陌生人的团队,又前往陌生的城市,后方如果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孩子的精神压力会急剧上升;而团队如果不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那么这些孩子一来学习各类探险能力相对低下,二来因缺乏生存经验和自救能力,一旦出现问题脱团,普通带队老师几乎难以应对。而在冯先生看来,“一个普通团队既要配备专业急救人员又要聘请心理医生,经营成本将急剧上升,所以大部分研学机构不会这样操作。”
有机构称工作人员无官方资质证明
一些私人机构会挂靠旅行社接研学团
在政策层面,规范研学市场的文件要求不断出台,进入研学市场的机构也在不断增加。
如上述2016年出台的《意见》规定,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到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出台,研学旅行指导师作为新职业被纳入其中,实现研学带队教师的身份认证有据可查。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旅行社应选择具备资质的供应商,不得将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纳入研学旅游产品。
图为官网相关截图
“如果要做研学旅行,那就必须得有旅行社资质,并缴纳保证金;如果只是城市内研学活动,如一些公园、科技馆等,不涉及交通住宿问题,则只需具备户外拓展资质和露营地服务许可证。”另一名从事青少年研学游的前端机构从业者林女士告诉红星新闻。
不过,林女士透露:“因旅行社资质很难获取,所以一些私人机构想操作研学旅游,就会找旅行社进行挂靠,而家长往往不会去考察机构背后的经营主体,也就很难发现是旅行社自己的研学机构,还是私人挂靠的。”
林女士称,在研学热潮之下,部分教培从业者因具有教师资格证,也有教学经验,所以转向做起了研学旅游。“比如他们作为个人想带队研学,也会成为旅行社的兼职人员。但实际上一名真正的研学带队者,还应该具备如研学实践指导证书、户外教育引导员证书、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等。”
红星新闻记者也注意到,上述研学机构销售提供的“神农架”行程路线中,涉及洞穴探险、进入湿地调查等活动。但记者询问研学团是否会临时匹配专业洞穴探险人员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时,销售人员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部分带团经验丰富的生活老师会有急救证,但不能保证每个团都能有一个有急救证的老师。”
同时,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另一家推出“贵州野外探险”主题的研学机构。当记者询问机构相关资质证明时,对方提供了旅行社的营业执照。但当记者询问带队老师资质时,对方明确告知:“目前,我们工作人员都没有官方的资质证明。”
推出“贵州野外探险”的机构销售人员坦言带队者没有资质证明
至于具体原因,这名销售人员解释:“因为带团众多,所以带队人员不可能都来自旅行社内部。”红星新闻记者也在社交平台看到,不少机构发帖寻找“研学带队兼职人员”,但要求中并不涉及任何资格认证。
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研学带队人员兼职信息
针对暗访发现的研学机构乱象问题,红星新闻记者也就此致电多地文旅、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教育等多部门,均表示会核实记者反映的情况并做进一步调查。同时,上述部门也提醒消费者,选择研学机构应查验相关资质,报名过程中对参团者信息不可故意隐瞒,以免在危险发生后陷入维权难。
业内人士:
不建议13岁以下孩子独立研学
不可进入会“短暂失联”区域
今年5月19日,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研学旅游服务要求》(下称《要求》)的行业标准也正式实施,其中对研学机构的人员配置给出明确规定:承担研学指导岗位职责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30;同时,研学旅游团队服务人员应括:项目管理人员、研学旅游指导人员、生活及后勤保障人员、安全防控人员等。
“其中最难落地的,就是安全防控人员的配置。”作为游学路线供应商的王先生坦言,确定一条游学线路,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其中最大的考验就是安全。
他解释称,尤其是开辟一条自然风貌的游学路线,过程中会带领孩子进入野外,如溶洞、丛林等,可能会有艰难的路段,有突变的天气,“如果这些没有专业人员加持,就容易有突发情况。”
而最理想的状态,王先生认为,是游学线路里全程配备急救人员,在进入溶洞时还有专业的溶洞教练,但这样一来,游学项目于机构而言将无利可图。
此外,王先生也坦言,在其从业经历里,也接触过一些私人小游学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开辟所谓新路线,带领家长孩子进入未被选为研学景区的户外甚至丛林等“禁区”,“看似是没人走过的新路线,实际背后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因此,王先生也呼吁家长,在选择研学机构时,除了检查相应资质外,还需考察路线中“不曾听过”的景区是否安全,且需明确向机构表示,不可带孩子进入会“短暂失联”的区域。他同时指出,特殊儿童不建议与普通儿童混合参团,也不建议13岁以下孩子进行独立研学。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编辑 张莉 责编 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