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选举落下帷幕,郑丽文以微弱优势击败郝龙斌、张亚中等对手,成为国民党时隔多年再度诞生的女性主席。11月即将启动的权力交接,本应是国民党结束内耗、重整旗鼓的契机,但选举结果公布后的短短48小时内,党内却接连爆出“不和谐音”:资深党员赵少康公开质疑郑丽文“说话走不出办公室”,暗讽其缺乏领导力;而另一位候选人张亚中则干脆拒接郑丽文的感谢电话,用沉默表达不满。这场看似尘埃落定的选举,实则揭开了国民党内部派系博弈的冰山一角。
郑丽文
郑丽文的胜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参选初期被贴上“朱立伦嫡系”标签,到辩论会上因两岸政策表述模糊遭张亚中炮轰,再到投票前夕郝龙斌阵营突然抛出“郑丽文团队涉嫌财务违规”的指控,国民党的这场“权力游戏”始终伴随着猜忌与对抗。尽管最终郑丽文以3.2%的微弱优势胜出,但党内支持率的分裂已显而易见:她在年轻党员和中间派中获得较多认可,却在深蓝阵营和资深党员群体中支持率低迷——这也为后续赵少康、张亚中的“反常举动”埋下伏笔。
“为什么不选郝龙斌?郑丽文当选,未来国民党的指令谁会听?”10月18日,赵少康在与党内人士私下交流时的这番言论,迅速通过台媒曝光,成为郑丽文胜选后收到的第一个“下马威”。作为国民党“大佬级”人物,赵少康的表态绝非偶然——他与郝龙斌的“铁杆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赵少康曾力挺郝龙斌参选,甚至不惜与朱立伦公开决裂;此次郑丽文击败郝龙斌,直接触动了赵少康及其背后派系的利益蛋糕。
赵少康接受采访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权力分配的博弈。赵少康近年来一直试图通过“台湾民众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扩大影响力,若郝龙斌当选,其“两岸政策顾问”的地位将稳如泰山,甚至可能进入国民党核心决策圈。而郑丽文的胜选,意味着她将主导国民党未来4年的人事布局和资源分配,赵少康担心自己的政治空间被压缩,这才不惜打破“胜选后团结”的党内默契,用“警告式发言”向郑丽文施压。
然而,赵少康的“小聪明”却可能弄巧成拙。国民党内部对其“越界”行为的批评声已开始发酵:前“立委”蔡正元直言“赵少康不是参选人,没资格对结果指手画脚”;年轻党员则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抵制赵少康”话题,认为其“为了个人利益破坏党内团结”。有党内人士匿名透露,赵少康的言论甚至引发了部分中间派党员的反感,“大家不是反对郑丽文,而是反感这种‘输不起’的吃相”。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操作,不仅让赵少康的“大佬形象”大打折扣,更暴露了国民党“资深者特权”与“年轻化改革”之间的尖锐矛盾。
赵少康
相较于赵少康的“明火执仗”,张亚中的“拒接电话”则更具象征意义。作为国民党内“统派”的代表人物,张亚中在选举中始终以“两岸统一推动者”自居,与郑丽文的“维持现状”主张形成鲜明对比。辩论会上,他曾直批郑丽文“模糊两岸政策,是对国民党‘九二共识’核心价值的背叛”,而郑丽文则反讽张亚中“思想僵化,脱离现实”。这种理念上的根本分歧,让张亚中的“拒接电话”并非简单的“输不起”,而是深蓝阵营对国民党路线转向的无声抗议。
事实上,张亚中的沉默背后,是国民党内部“统独路线”的长期撕裂。近年来,随着台湾社会“世代更替”和“本土意识”抬头,国民党传统的“深蓝路线”逐渐失去年轻选民支持,朱立伦、郑丽文等“中间派”试图通过模糊两岸政策争取中间选票,但这一做法又引发深蓝阵营的强烈反弹。张亚中此次拒接电话,本质上是深蓝群体对“路线妥协”的不满——他们担心,郑丽文的上台会让国民党进一步偏离“九二共识”,沦为“民进党2.0”。
张亚中
从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丢失政权,到2016年蔡英文当选后沦为“立法院少数党”,再到2024年选举中再度败北,国民党的每一次衰落都伴随着内部分裂。此次郑丽文当选后的“风波”,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派系利益凌驾于党团利益之上,个人野心压倒集体目标,路线分歧演变为人身攻击。赵少康为郝龙斌“鸣不平”,本质上是“非主流派”对“主流派”的权力争夺;张亚中拒接电话,则是“理想主义者”对“现实主义者”的路线抗议。而普通党员看到的,却是一个“赢了选举,输了团结”的政党。
更值得警惕的是,国民党的内耗正在让其逐渐失去台湾社会的信任。郑丽文当选后,国民党的“政党好感度”不升反降,较选举前下跌5个百分点,而“不看好国民党未来4年发展”的比例则高达58%。有评论指出,当民进党凭借“抗中保台”议题凝聚基本盘时,国民党却仍在为“谁当主席”“听谁的话”争论不休,这种“内耗成性”的形象,正在让中间选民加速流失。
郑丽文在胜选感言中曾承诺“将以最大诚意团结全党”,但赵少康的“下马威”和张亚中的“沉默抗议”,无疑给她的“团结之路”蒙上阴影。11月的权力交接能否顺利进行?郑丽文会选择“清算异己”还是“妥协包容”?赵少康、张亚中的“不合作”会演变为长期对抗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国民党未来4年的命运。
对于国民党而言,当务之急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正视内部分裂的根源:是坚持“九二共识”还是模糊两岸政策?是拥抱年轻选民还是固守传统票仓?是集体利益优先还是派系利益至上?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便郑丽文能够勉强完成权力交接,国民党也难逃“换汤不换药”的命运。毕竟,一个连内部团结都做不到的政党,又何谈“重返执政”?
这场围绕“新主席”的风波,或许只是国民党漫长衰落史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折射出的,却是一个百年老党在时代浪潮中的迷茫与挣扎。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国民党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民进党,而是自己。”若不彻底打破派系枷锁、重塑核心价值,郑丽文的当选,可能只是国民党“下一次分裂”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