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在南海甩出一段高清测试画面,三种飞机同场弹射。
镜头公开后,外界才发现这艘船还没交接就先跑完难度最高的科目。
三种飞机福建舰上同时弹射
有人先谈排水量,有人盯着电磁轨道,可最直白的看点并不复杂。福建舰把歼-35、歼-15T、空警-600一起拎上甲板,一天里完成起落,这事过去只有想象。
甲板试验往往分阶段,先让老型号适应,再上新机。美国航母换装F-35C就是这样,四艘尼米兹级回本土拆舱改线,折腾多年。福特号排水量够大,却还没摸过F-35C,起落日志上空着。
福建舰跳过过渡期,直接让歼-35弹射起飞
舰载隐身机最怕维护空间不够,零件怕暴露,油路电路都要独立隔离。外部估计福建舰得先服役再慢慢挤出地方,结果今天一次性亮相,说明船台上就留好位置,不必返厂改。
歼-35在福建舰上
航母想弹射隐身机,关键不是吨位,而是配套。尼米兹级吨位比福建舰大,可设计年代早,核心舱房满满当当,想挖洞得拆钢板。美国给四艘老舰装F-35C,平均一艘停工两年。福特号原本计划首轮试飞F-35C,却被反复故障拖住。
福建舰电磁弹射连贯测试成功次数多
外海试验追求节拍,必须一次接一次。福特号早期发射器温度、振动、软件都有问题,每修一次就暂停。福建舰从首航试航到这次公开,仅过去一年多,已经跑到三型机同天联调,节奏紧凑。
美国军方曾预测中国会把歼-35先放到辽宁舰练手,因为辽宁舰去年大修过。现在看,辽宁舰依旧用滑跃甲板,歼-35一步到福建舰,预测全打空。
世界上第一艘电磁弹射隐身机航母诞生
这行纪录原本留给福特号,八年过去它还在处理小故障。福建舰把纪录拿走后,歼-35也拿到另一个第一——第一架从电磁弹射航母起飞的隐身舰载机。
歼-35从福建舰上腾空而起
排水量差距仍然存在。福建舰八万余吨,比福特号少两万吨,这两万吨可换更多燃料和机库面积。可如果舰上没有隐身机,再多空间也难换正面对抗优势。福特号没装F-35C,只能继续用F/A-18E/F。
隐身机上舰让战斗力出现跨档
歼-35雷达截面小,更容易前出。电磁弹射让它带满弹带足油,从甲板一起飞就能直奔远区。歼-15T依旧重要,挂弹量高,配合空警-600提供引导,一条航母日平均可放飞上百架次。
福特号的发射器设计理念先进,但现场故障率高。中国团队为福建舰做电磁弹射时,先在陆上连跑数千架次。海上移船后,关键结构与陆基平台保持同规格,减少调试时间。
从产业角度看,这种节省来自造船链条密度。国内船厂布局紧凑,配套企业在同一省份就能完成原料到总装。材料、线缆、液压设备不必跨州运输,少了环节,挣了日程。
下一目标是十万吨级国产航母
福建舰的尺寸已接近极限,但作战需求不会停。中方要想压下排水量差距,只能再造更大的船。目前造船经验和产业链规模都够,问题是方案何时定案、何时开工。
把十万吨级当愿景并非口号,舰载机数量能从现在六七十架升到九十架以上,空警-600数量也能翻倍,续航油料储备更足。福建舰的试验成果可以直接移植,不必推倒重来。
在南海这轮测试里,三型飞机起降间隔被控制到较短时间。官方没有公布具体秒数,但从画面看,起飞完毕后不久就有回收,节拍接近尼米兹级高峰期数据。
外界更关心隐身机日常维护。歼-35全机蒙皮需要低气温环境,福建舰机库安装了温度管理系统。有人拿福特号的气流问题做对比,福特号因内部排气不畅导致持续高温,福建舰没有传出类似消息,侧面说明设计充分。
作战半径也是焦点。电磁弹射让舰载机少了滑跃助跑的油耗浪费,同样油量能飞更远。歼-35带副油箱的情况下,理论作战半径已超过传统舰载机,配合空警-600空中指挥,远区截获概率提高。
福建舰虽然没有正式交接,却已经用事实完成核心科目。队伍收到的不是实验平台,而是一艘能直接拉到任务区的航母。
结语
如果再给中国一艘十万吨级航母,你觉得甲板上会出现哪些新型号?评论区聊聊你的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