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二号机曝光,多个设计被调整,中美六代机进展高下立判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0月,社交媒体上一组“歼-36”二号机的清晰照片引发全网热议。
和去年12月首飞时的原型机相比,这架黄皮验证机的变化肉眼可见。
值得关注的是,三发设计使其最大起飞重量突破50吨,作战半径超3000公里,综合战力直指未来空战核心需求。
反观美国F-47项目,虽宣称“秘密试飞五年”。
但至今未公布实机照片,首飞计划更推迟至2028年。
“歼-36”二号机的清晰照片引发全网热议
机头原本伸出的“小触角”(空速管)消失不见,尾部喷管变成了棱角分明的矩形,起落架轮子排列方式也彻底改变。
最明显的是空速管的存废。
首飞时那根细长的空速管像战机的“探路触角”,负责实时监测飞行速度、高度等核心数据。
毕竟在研发初期,用最可靠的方式获取基础数据是谨慎负责的选择。
而二号机果断移除这一部件,显然是为了隐身性能“做减法”,要知道这种棱角突出的部件会大幅增加雷达反射面积,对追求“全向隐身”的六代机来说是必须剔除的“破绽”。
去年亮相的首架“歼-36”
进气道的变化更能体现设计的精进。
首架原型机采用的嘉莱特进气道虽成熟可靠,但和二号机的DSI进气道比起来,隐身短板很明显。
新进气道的鼓包设计像一块精心雕琢的流线型石块,能自然分离附面层气流,配合向前倾斜的下唇口,把雷达波反射降到最低。
有军迷对比照片发现,这种设计不仅让机头线条更流畅,还悄悄缩小了头部截面积,正好适配“正面交锋”的作战需求。
毕竟空战中被敌方雷达率先发现的概率,往往就藏在这些毫米级的细节里。
尾部的改动则透着“取舍的智慧”。
前几天出现的“歼-36”第二架原型机
原本圆润的发动机喷管换成了棱角状的二维推力矢量喷管,从侧面看呈向内凹陷的矩形,和F-22的喷管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喷管能在俯仰方向直接调整推力方向,让战机做出“眼镜蛇机动”“落叶飘”这类超常规动作,亚音速过失速机动性和高速机动性都会显著提升。
曾有模拟空战显示,用上推力矢量技术的战机,对阵传统战机胜率能达到64:2。
但这改动也有代价,矩形喷管会增大后向雷达反射面积,好在设计团队用一体式襟翼补了这个漏洞。
把原本分段的襟翼改成整体结构,减少了缝隙带来的雷达反射,既弥补了喷管的隐身损失,又提升了维护便利性。
“歼-36”的CG图
最容易被忽略的起落架调整,其实藏着载荷优化的关键。
首架机的串列双轮改成了并列双轮,后起落架更是从单轮变成了横向双排轮设计。
别小看这轮子的排列变化,并列布局能节省机身内部纵向空间,给弹药舱和燃料箱腾出更多位置,双排轮则能优化载荷分布,让战机起降更稳定。
根据这种起落架配置推测,“歼-36”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达到50吨。
这意味着它不只是单纯的制空战机,更可能是兼具歼击与轰炸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承担多重任务。
这些看似零散的改动,背后藏着一套更高效的研发逻辑—多机并行验证。
歼-36二号机,且改动幅度不小
有网友发现,从首飞至今不到一年就推出二号机,且改动幅度不小,说明绝不是单架机在“试错式”迭代。
不同于美国传统的“串联模式”,中国采用的是“并联模式”。
多架原型机分工验证不同指标,比如有的专测气动性能,有的专攻隐身效果,还有的验证武器系统兼容性。
这种模式能把原本需要数年的试飞周期大幅压缩,就像几个人同时干不同的活,比一个人从头做到尾快得多。
美国战机CG图
美国曾造谣说“中国至少造了十多架歼-36”,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但“多架并行验证”是不争的事实。
反观美国的六代机F-47,2025年3月特朗普宣布波音中标时,宣称其“已秘密试飞近五年”,但至今别说实机照片,连清晰的试飞视频都没有。
只有波音发布的动画视频,被网友吐槽是“PPT造机”。
这种进展反差,本质是“性能权衡艺术”与“概念炒作”的区别。
歼-36的每处改动都体现着务实的设计哲学:不追求“全向隐身”或“极致机动”的单一完美,而是根据未来空战需求做优先级排序。
如今中国用“看得见的原型机、摸得着的改动、可追溯的进度”,一步步夯实研发基础。
美国假设战机图
美国则用“模糊的宣称、动画的演示、矛盾的时间表”维持着技术优势的假象。
歼-36二号机的每一处调整,都是对“务实研发”的最佳解释。
从空速管的移除到喷管的优化,从起落架的重构到襟翼的整合,没有炫技的设计,只有对实战需求的精准回应。
这场六代机竞争,比的不是谁的口号更响亮,而是谁的研发更扎实。
当歼-36的原型机在蓝天中完成一次次试飞,当设计团队根据数据快速迭代优化,中国战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突围。
特朗普官宣美国六代机F-47
结语
这种突围,源于对工程规律的尊重,源于对实战需求的敬畏,更源于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成熟。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歼-36三号机、四号机的身影,它们会带着更完善的设计继续进化。
而美国的F-47,若还停留在“PPT宣传”阶段,恐怕等到2028年首飞时,中国的六代机早已接近定型量产。
毕竟,真正的技术突破从不是“秘密试飞”的传说。
而是像歼-36这样,在每一处细节改动里生长出来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