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开口就是一记“狠话”:中国不继续卖稀土,美国就不再进口中国食用油,这话一出,全球市场的神经顿时紧绷。
可问题是,他口中的“食用油”背后,是新能源燃料的关键材料,他想拿来当筹码的“稀土”,却恰恰是美国最依赖中国的命门。
这一来一回,像极了掏出一把空枪,对着自己脚开火,这不是谁吓谁,而是看谁先跳,特朗普的“威胁外交”还能奏效吗?这场博弈,我们得从头说起。
特朗普再度放狠话
威胁变自损:特朗普的算盘,为啥总打在自己身上?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玩“贸易威胁”,但这回,选错了靶子,甭管是地沟油、留学生,还是稀土,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东西,其实都藏着美国的战略软肋。
特朗普在白宫说“我们不需要中国的食用油”,市场听完直接给了他一个大嘴巴,美股一夜蒸发4500亿美元,生物燃料相关板块跌得最惨。
为啥?因为所谓的“中国食用油”,其实指的是中国出口的地沟油,这可不是炒菜用的,而是美国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核心原料。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
过去三年,中国对美出口的地沟油暴涨了14倍,占了美国相关进口的43%,美国想搞绿色转型,可这一刀砍下去,直接砍在了自己未来能源的咽喉上,油价上去了,航空公司成本飙升,减排目标泡汤。
这事儿,就像是砸了自己的新能源饭碗。
更离谱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也没闲着,跳出来说要“重新评估中国留学生入境政策”,听起来像是挟人质谈判,实际上是搬石头砸脚。
图为美财长 资料图
中国留学生在美30万人,一年给美国高校带去超过160亿美元,不光是学费,还是科研的劳动力主力军,再说得通俗点,很多大学的“科研小工”全靠这些留学生撑着,你真敢关门,倒霉的不是中国学生,是你自己那些开不出工资、发不出论文的实验室。
再看稀土,美国嘴上喊着“我们自己也有矿”,可事实是,光有矿不顶用,稀土提纯这门技术活,美国80%都得靠中国。
尤其是高端磁材、电池材料、军工装备,比如F-35战机这种玩意儿,稀土缺一克都装不起来,特斯拉也慌,芯片厂也急,说白了,美国想在这场博弈里当导演,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剧本。
特朗普面临美方内部自相矛盾
更要命的是,美方内部自相矛盾,白宫高层前脚威胁中国商品,后脚又出来灭火,说“不会限制签证”,这不是打自己脸吗?哪来的威胁力?企业看着政策一天三变,干脆收缩投资观望,美联储的研究早就指出,政策不确定性已经成了拖累美国经济增长的隐形炸弹。
结果就是:特朗普喊口号,中国冷处理,美国市场先崩。
精准反制:中国不吵不闹,招招打在“要害”上
面对特朗普这波“嘴炮式”施压,中国没被带节奏,反而一边修内功、一边稳外链,打得美国措手不及。
先说稀土,中国几十年来在稀土行业的投入可不是闹着玩,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提纯技术都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虽然有矿,但精炼环节根本跟不上。
比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原料可以挖出来,可要想提纯,还得把原矿送到中国加工,这就像你家有麦子,但没磨坊,最后还得靠别人给你磨成面粉,中国不仅有技术,还有标准、专利和完整产业链,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再看地沟油,中国也没坐以待毙,当美国放狠话的时候,中国企业已经在加速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2023年,欧盟成了中国地沟油的最大买家,吸纳了出口总量的90%,同时,国内也在扩大生物燃料的应用,内需一涨,出口少了也能消化。
这就好比别人堵你前门,你就从后门走,结果是,美国以为能卡住中国,反被自己卡了喉咙。
说到农业,那更是中国布局最深的板块,早在中美贸易战打响前,中国就已经在南美埋下伏笔,从巴西到阿根廷,中国大量投资港口、铁路、粮仓,签下长期采购合同,现在每月都有几十艘粮船稳稳开到中国港口。
美国农民还在等订单,中国却已经转向南美,这种“十年前埋线,今天生效”的操作,美国想学都学不来。
正在装袋的食用油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RCEP、金砖合作等多边机制,把自己嵌进全球供应链核心,美国搞制裁,中国搞规则;美国拉小圈子,中国拉朋友圈。
就拿RCEP来说,它不仅降低了亚太地区的关税壁垒,还帮中国实现了稀土和地沟油的“曲线出口”,当美国孤军作战,中国早已在构建多边网络,你制裁我一个国家,我就联合十个国家来应对。
这种“网状结构”的抗压能力,是美国那种“拳头思维”根本无法比的。
美财政部长发表"威胁"言论
谁在定义未来?这场博弈,不只是硬碰硬
这一次的贸易摩擦,其实已经不只是中美之间的“谁压谁”,而是全球竞争逻辑的转变,到底是靠威胁压制,还是靠合作共赢?
过去,美国习惯了“我说了算”,可现在,全球化让每一环都变得互相依赖,你想靠制裁拿下对手,结果是把自己也拖进泥潭。
比如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虽然短期内损失了一点贸易额,但同时也在投资非洲、南美的稀土资源,搞技术合作,这种“边制裁,边出口规则”的操作,不但没有引起反感,反而赢得了不少信任。
相关新闻截图
资本市场比谁都现实,特朗普一开口威胁,生物能源板块暴跌,中国一出招反制,相关企业股价反而飙升,这就是市场在用脚投票。
你政策朝令夕改,资本就会跑路,你布局稳、节奏准,资本就会靠拢,在这方面,中国明显比美国有定力。
这背后,是两国战略时间线的巨大差异,中国靠“五年规划”一步步构建产业基础,很多举措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南美粮食通道、稀土精炼专利、地沟油技术标准,这些都是时间换空间的成果。
而美国呢?政党轮替一换政策,今天禁这个,明天放那个,企业也只能跟着抓瞎,这种“短期主义”注定难以赢下长期博弈。
说到底,未来的竞争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制定规则,中国凭借数字丝绸之路、绿色能源标准、跨境电商网络,已经在多个领域建立起先发优势,比如地沟油的可持续航空燃料认证,中国的标准已经开始被国际认可。
而美国还在玩“制裁”那一套,显然已经跟不上节奏。
贸易战也好,科技战也罢,其实比的不是谁动作猛,而是谁更有章法、有耐力、有未来感,中国用战略眼光在布局,而美国却还沉迷于“压服对方”的旧时代套路。
这种思维差异,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
贸易战还能打多久没人知道,但战略谁更高下,已经越来越清晰,特朗普的“威胁外交”看似咄咄逼人,实则是自我困局的放大器。
相比之下,中国以反制促转型,用稀土、地沟油、农业供应链这些看似边角料的领域,打出了组合拳,这不是简单的“斗气”,而是一场关于谁能定义未来规则的较量。
世界在变,规则也在重塑,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喊得响的,而是稳得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