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进战机坠入南海,中国提议免费帮忙打捞,伤害不大侮辱极强
中美会谈当天,美航母开到中国家门口秀肌肉,结果摔了两架飞机,简直是丢人丢到家了。
环球时报报道,10月26日下午,隶属尼米兹号航母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南海执行例行任务时相继坠毁,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调查。
媒体报道截图
先来看看外交部对这次美军坠机的评价,美方有关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的。
美方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外交部还说,如果美方有需要,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向美方提供必要的协助。
另外,中方还强调了一件事,即美方有关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的,也就是说排除了与外机对抗坠毁等原因。
战机停满甲板
两起事故发生在同一航母战斗群、相隔不到半小时;美方迅速展开搜救并确认全部人员被救起,随后启动调查程序,这在常理上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的是,事故地点正处敏感海域,南海。这本身就为事件的国际化、政治化提供了土壤。航母在敏感海域高频出现,军事操作密度增大,事故发生的概率自然提高;一旦发生,牵动的就不仅是几架飞机的问题,而是地区安全与大国博弈的放大镜。
那么,问题来了:美军航母为何频繁出现在南海?官方说“维护航行自由、保障地区稳定”;现实往往是另一个逻辑,以军事存在体现战略存在,用展现武力回应地缘竞争,借“存在即影响”来维系同盟与遏制对手。长期、高频次的航母出没,把高度复杂的舰载机运维置于“常态化高风险”之下。
航母与舰载机的运作,本来就是高强度、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任何维护漏洞、后勤短板或人员疲劳都会被放大为事故风险。
最近几年美军舰载机与航母相关事故并非孤例,从航母甲板作业事故到飞机拦阻系统故障、飞机“落水”事件,都在提示同一个事实:高频部署下,装备磨损与管理压力同步上升。
战机起飞
中方的回应值得解读。外交部说若美方提出,中方愿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提供必要协助。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3个层面:第一,这是人道姿态,体现大国担当;第二,这是政治与法律上的保留,任何跨界协助都须在尊重中国主权与南海法律框架前提下进行;第三,这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地区安全不应靠炫武而建,事故后的协作更应基于地区规则、基于透明原则,而非政治化操作。
我估计这次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编队进入南海,就是冲着中美会谈来的。
航母编队
本来他们的目的可能是,借军演给中方施压,提醒“别忘了我们有航母群”,结果呢?两架宝贝疙瘩瞬间变成“潜水冠军”,怪不得美国人自己觉得这件事不光彩,捂着不敢公开声张。
其实这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盟峰会,并主持泰国和柬埔寨签署和平协议。特朗普看到美国海军坠机的简报后,脸上的表情肯定相当精彩。
对于当前的中美关系来说,这次美军机坠海的小插曲,看似是一场意外,实则是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的时候,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缩影。
美军频繁在南海搞军演,派航母、军机四处“巡航”,摆明了想展示“太平洋是我的地盘”。
可这次两架舰载机在半小时内接连“跳水”,还都是“尼米兹”号航母的家当,简直是给自己的“全球霸权”形象来了个公开翻车。
南海这块“敏感地带”,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美军非要来“秀存在感”,结果飞机自己“沉了”,这不正是“搬石头砸脚”的活生生案例?
美两架舰载机在半小时内接连“跳水”
过去几十年,美国靠军事和经济双重霸权在全球呼风唤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搬石头砸脚”的操作,让中国和其他国家看清了它的“虚实”。
换言之,中方既点明美方高频军事存在带来的风险责任,也为可能的实际救援或打捞合作留下空间。
如果美方提出“需要中方协助打捞残骸或配合搜救”,中方可为之设想的合作包括:允许在中国管辖海域内的人道救援通行,提供海域航行信息与气象数据,必要时派出专业救捞或医护力量协助救援,前提是程序规范、信息透明、司法与安全顾虑得到妥善处理。
任何打捞行动都牵涉海底财产与军事物证的敏感性,必须按国际法与双边沟通渠道来推进,避免把救援当作情报或政治博弈的工具。这样的立场既体现人道,也守住主权底线,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举。
南海周边示意图
过去1年里,美军舰载机与航母相关事故频次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并非巧合,折射出的是美军在装备、训练、运营管理上的漏洞和挑战。
其一是装备世代与维护矛盾,几艘老旧航母与高频出动的机型在寿命边缘频繁运转,维修、零部件替换与技术升级往往赶不上紧张的部署节奏。
其二是人员与训练压力,全球多线部署、轮换紧张、训练与实战任务叠加,使得飞行员和维保人员疲劳累积,风险自然上升。
其三是政治与财政因素的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博弈、国会拨款与政府正常运转之间的波动,都会影响军队后勤、薪酬与维护预算。比如现在美国政府就已经关门,美军士兵工资也处于欠薪状态,自然美国军力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会受影响。
这些事实在逻辑上说明了一点,军事存在不是越多越好,频繁“秀肌肉”换来的可能是更高的事故率、更难以控制的外交风险,以及更大的区域安全成本。
外交部发言人答问
南海不是航行自由的试验场,任何国家在这里的军事行为,都应该以最大程度的风险可控和地区稳定为前提,而不是把高强度部署当作常态表演。中国的立场,是要求外部军事力量在尊重地区法规与和平稳定的大前提下,保持克制、加强沟通。
当然针对美军机坠毁一事,当前最关键的,还是等待美方的事故调查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依程序开展任何可能的协作。其他举动只会导致地区局势的升温,不利于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局面。
最后,美国2架军机坠海提醒我们,军事存在的代价不止是庞大物质消耗,更有政治成本与安全隐患。当美军在南海频繁展示存在时,事故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风险的必然表现。中方在此时提出“人道协助并守住规则”的表态,是负责任的选择,也是对地区稳定的理性贡献。
未来,若各方愿以务实态度推进海上事故通报与救援合作,南海才能少些惊呼、多些制度与规则;若继续把海域当作角力场,类似的事故与危机只会一次比一次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