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作为中国展示国防力量与维护和平决心的重要窗口,连美国都知道要“低调行事”,却有一些认不清现状的国家,非要跑到南海“展示存在感”。
解放军南部战区深夜发文,表示菲律宾拉拢域外国家进行所谓“联合巡航”,作为反制,我国海军位南海海域进行例行巡航,让任何搅局南海、制造热点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在九三阅兵节点挑衅,可谓是“一头撞在了枪口上”,严重误判了中国维护主权与地区稳定的坚定意志。这种挑衅不仅暴露了菲律宾作为美国地缘博弈“工具”的本质,更将其自身国家安全置于险境。
中方在南海巡航回应挑衅
收到解放军警告,菲方应该好自为之
众所周知,九三阅兵是中国向国内外传递信号的“窗口”——既有“能战”的实力展示,更有“必战”的决心宣示。
按理说,任何一个“理智尚存”的决策者,都应该看懂中方发出的信号,可菲律宾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在这一天前后搞小动作,自然是有所图谋的。
一方面,菲方可能盘算着“浑水摸鱼”,认为阅兵期间国际目光都盯着北京,南海这边动静小点就能“蒙混过关”。
菲律宾试图向美递交“投名状”
另一方面,菲方还可能是想趁机把自己包装成“被威胁的一方”,好向美国邀功请赏,展示自己的“价值”,要求美方兑现承诺。
但菲方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响,却对形势有着严重的误判,九三阅兵不仅是展示中国军事现代化成果的平台,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有能力、有决心捍卫核心利益”的明确信号。
菲律宾在此时升级南海动作,这种投机心理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对主权问题的立场从未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摇,阅兵展示的不仅是装备实力,更是“底线不可触碰”的清晰宣示。
从实际效果看,菲律宾的“时机选择”恰恰暴露了其被动性,中菲之间实力差距巨大,菲方拉拢域外国家介入,试图制造“多边对抗”假象。
但中方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军队对南海态势保持“时刻高度戒备”,任何搅局企图都会遭遇精准反制。
九三阅兵后解放军的第一份警告发给了菲律宾
国家安全成了“投名状”,菲律宾成全美国利益
事实上,菲方最近在南海的动作还远不止拉拢域外国家演习这么简单,比如其在巴丹群岛设立军事基地的动作,被普遍视为美国“分布式作战”战略的延伸。
该基地位置敏感,毗邻巴士海峡——这一中国舰机进出西太平洋的关键航道,其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明眼人不难看出,菲律宾自身并无在此部署前沿基地的迫切需求,所谓“强化防御”更像是为美军提供落脚点的借口。
可是美国对菲律宾的“承诺”看似慷慨,实则充满算计,所谓“钢铁般承诺”,本质是将菲律宾包装成遏制中国的“前线棋子”,通过鼓动其挑衅来消耗中国精力,同时避免自身直接卷入冲突。
与此同时,美国战略学界提出的“灰色地带”理论在此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扶持代理人实施低烈度挑衅(如联合巡航、前沿基地建设),既施压中国,又维持“不越过战争红线”的表象。
对美国而言,菲律宾的价值在于其地理位置和低成本操控性——无需直接出兵,只需提供情报、装备和外交声援,就能让马尼拉充当“马前卒”。
菲律宾却天真地以为,这种“卖力表演”能换来美国的实质性保护,事实上,美方早已划清底线:即便菲律宾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大概率也只会采取“非接触式”行动(如巡逻、声援),绝不会为菲方冒险与中国正面冲突。
这意味着,菲律宾在南海的每一次挑衅,最终承受安全风险的只能是自己。
可以预见,当巴士海峡的军事基地成为焦点时,最先被中方反制措施锁定的不会只有美国目标,菲方设施同样难逃其咎,这种“替人火中取栗”的逻辑,让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异化为服务美国战略的工具。
菲方执意挑衅,终将面临后果
菲方同样没有意识到的,还有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底气不足”已愈发明显,尽管其高调宣扬“航行自由行动”,每次行动后,还会大肆宣传,却不敢突破中国海空兵力“跟踪监视、警告驱离”的底线。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姿态,反映出美国对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忌惮:其军工产能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消耗,国内政治更无法承受“对华作战”的高风险。
这个情况,在九三阅兵后,只会更加明显。
在这个背景下,菲律宾无疑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其依赖美国保护的幻想,建立在两个致命误判上:一是认为美国会为菲方“两肋插刀”,二是认为中国会因顾及大局而容忍挑衅。
但现实是,美国的支持止步于“非接触式干预”,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则愈发精准有力。
解放军对美方非法活动的常态化管控(如跟踪监视、拦阻管制),同样适用于菲方挑衅行为——无论是域外势力的联合巡航,还是巴丹群岛基地的军事部署,只要威胁中国主权,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更关键的是,中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决心,源于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担当。
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周边国家的共同家园,历史早已证明,靠牺牲主权换取短期利益的策略终将失败;而选择对抗而非合作的国家,往往成为大国博弈中最先受损的一方。
我们的九三阅兵展示的不仅是装备实力,更是一个国家对和平的坚守与对挑衅的零容忍。
菲律宾若继续沉迷于“当棋子换好处”的幻想,只会发现自己正被推向冲突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