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出席阅兵的“日本政要”,回国后发出警告:日本应该以史为鉴

图为九三阅兵现场画面
观看九三阅兵时,你是否注意到,在观礼台上,有一个特殊的身影。
他不是来自友邦的元首,也不是长期同中国合作的外交官,而是一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那么一个日本前首相,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场合出现,面对镜头、面对历史、面对中国人民,他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回国之后,他又对日本社会发出了怎样的忠告?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鸠山由纪夫的对华立场
鸠山由纪夫的政治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对华立场一以贯之。
他出身政治世家,祖父鸠山一郎曾是战后首任日本首相,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过重要作用。
鸠山由纪夫的的父亲鸠山威一郎
他的父亲鸠山威一郎,也曾担任外相,亲自参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制定,可以说,这个家族与中国关系深厚,几代人都秉持着友华的传统。
鸠山威一郎旧照
鸠山由纪夫也继承了这种态度,他曾多次访华,积极参与中日交流。
在他担任首相期间,公开表态不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呼吁日本社会应该正视历史。
然而这一立场在日本国内并不讨好,他为此在政坛上饱受非议,最终因种种政治压力,提前辞职。
但哪怕卸任之后,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鸠山由纪夫曾多次访华,积极参与中日交流
2013年,他曾亲自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那里,他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单,眼中含泪,双手合十,在纪念碑前跪地,鞠躬致歉。
他不仅在中国这样做,在韩国也是如此,在首尔,他也曾跪在西大门刑务所的纪念碑前,为日本当年的殖民侵略行为表示忏悔。

鸠山由纪夫曾亲自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这样的行为,在日本国内引发强烈争议,右翼媒体称他为“国贼”,甚至有极端分子扬言要吊销他的护照。
尽管如此,鸠山由纪夫从未退缩,在他看来,真正的国家尊严不是靠回避历史,或者掩盖真相建立起来的,而是要敢于承认错、承担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邻国的尊重,也才能让国家在和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鸠山由纪夫讲话画面
他还曾多次表达希望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愿景,他认为中日韩三国应该联手,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维护亚洲的稳定与发展。
他甚至一度提出中日韩,共同对抗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当然这个主张,在日本国内几乎被视为异端。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改名举动,在他一次访华时,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由纪夫”写成了“友纪夫”,他表示希望做中国人民的朋友。
这次九三阅兵,在开始之前就遭到了日方的阻挠,可鸠山由纪夫却顶着重重压力,受邀赴华观礼。
鸠山由纪夫有一次访华时,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由纪夫”写成了“友纪夫”
鸠山由纪夫发出警告
中国举办这场规模空前的阅兵,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为了警示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但这场仪式,在日本政府眼中,却具有反日色彩。
日本政府在阅兵之前,曾通过外交渠道劝阻多国政要不要出席,尤其是驻外机构,被下达了明确任务,要在亚洲和欧洲展开公关,阻止阅兵参与度扩大。
日本首相石破茂
据相关报道,为此日本政府还投入了高达560亿日元的外交预算,目的就是压制这场纪念活动的舆论影响。
但鸠山由纪夫偏偏在这个时候公开宣布,将亲自赴华参加阅兵,这无疑是对日本政府的一次打脸。
日方对此反应极其复杂,官方回应是“不知道、不评论”,但民间舆论却几乎炸锅,右翼分子发起了吊销他护照的联署,保守媒体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媒体报道截图
就连鸠山自己的儿子,也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劝他不要出席。
鸠山纪一郎是日本国民民主党的议员,持有典型的右翼安全观,他在公开平台上表达担忧,说父亲的行为可能损害日本的国家形象。
但鸠山由纪夫对此并不动摇,他知道这趟北京之行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他必须来。
阅兵当天,他站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与来自26国的领导人一起,见证了这场庄严的历史纪念。
鸠山由纪夫见证了这场庄严的历史纪念
中国方面给了他特殊安排,他被安排在了城楼上,与重要嘉宾一同观看全程,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中方对他的尊重,也是一种政治信号,中国不排斥日本人,但希望是那种正视历史、尊重和平的日本人。
而他回到日本后,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
鸠山由纪夫称日本应该以史为鉴
他说得很直白,日本现在面临的不是军事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历史观出了问题,如果这个国家连过去都不愿面对,未来将走得愈加艰难。
他还提醒日本政界,不要在地缘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
这番话一出,日本保守派再度群情激奋,在他们眼里,鸠山由纪夫已经完全背离了国家立场,是个不折不扣的“亲中分子”。
可鸠山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说日本不是不能反思,而是不愿反思,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怎么看日本,而是日本怎么看自己。
鸠山由纪夫接受采访
在中国,鸠山的这些行为收获了极大的尊重,他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人物,但他至少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政治家该有的担当。
他没有回避历史,没有逃避责任,更没有在民族主义面前低头。
他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在日本社会内部,其实一直存在着一股清流。
那是少数愿意正视历史、支持中日友好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从未消失。
鸠山由纪夫就是这股声音的代表,他或许无法改变整个国家,但他至少在历史留下了自己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