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给李在明留面子,特朗普主动摊牌,只给韩国留下一个选择
当着李在明的面,特朗普“狮子大开口”,大到军事、经济上的利益,小到李在明手中的一根钢笔,特朗普全都不打算放过。
尽管只得到了美国最低规格接机待遇,但李在明还是“如愿”见到了特朗普。会晤中,明显“有备而来”的李在明,对特朗普的“功绩”赞不绝口,甚至连签字用的钢笔都送给了特朗普当礼物。然而,这种热烈的会晤氛围,却难以掩饰特朗普“什么都想要”的真实意图,留给韩国的,似乎只剩下一个选择——“服从”。
李在明对特朗普的“功绩”赞不绝口
李在明和特朗普首次交锋,韩方输得很彻底
其实,这次李在明的华盛顿之行,从出发前便被韩媒定义为“高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来自美韩同盟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更源于双方对“核心利益”的认知错位。
尽管李在明试图通过软性沟通缓和气氛,但最终仍未能扭转被动局面,根源在于三大核心诉求的全面落空。
其一,贸易协议的“实质性改善”未实现,7月底美韩达成的贸易协议中,韩国付出了堪称沉重的代价,但并未换来美国对韩国出口产品的“网开一面”,特朗普在会晤中明确表示“不介意重新谈判,但不保证让步”,并强调“韩国将履行已同意的协议”,这意味着韩国期待的“更优惠贸易条件”将沦为泡影。
其二,对于韩国献上的3500亿美元“大礼包”,美国急于“落袋为安”,并不断围绕这一点施压,特朗普也在会晤中反复强调“要落实具体细节”,这种施压本质上是将韩国企业纳入美国产业政策框架,而绝非平等的商业合作,这样看来,韩国想要“蒙混过关”可能没那么容易,其实际负担将远超预期。
图为某港口
其三,除了经济账要“算清楚”,特朗普还在会谈中突然提出“索要驻韩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这一要求显然没打算给李在明留面子,直接触及韩国主权的核心——土地归属权。

这一点是李在明绝对无法妥协的,尽管韩国高度依赖美国的保护,自1953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以来,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一直由韩国“无偿租借”,韩方不仅承担土地费用,还覆盖了70%的基地维护成本,但特朗普还想“得寸进尺”,胃口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巨大分歧,是任何表面上的“融洽氛围”都无法掩盖的,李在明的“充足准备”,在特朗普对实质利益的追求前,显得格外无力,再次凸显美国的核心诉求是“利益最大化”,韩国的任何尝试,最终只会沦为单方面妥协。
李在明签下自己的名字
特朗普对韩国的野心,远超外界想象
在过去,外界对特朗普的外交风格常总结为“美国优先”和“交易思维”,但此次会晤,却暴露出美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其对韩国的诉求已从经济、军事领域延伸至主权层面,试图对韩国来一场“服从性”测试。
经济上,特朗普或许已经将韩国视为“美国产业的延伸”,不仅要求韩国落实3500亿美元投资,更强调“购买美国产品”“创造美国就业”,本质上是将韩国视为“美国商品的市场”和“产业的转移地”,使其成为美国经济利益的“回血包”。
军事上,美国试图从“同盟保护者”变为“主权参与者”,对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所有权要求,是这一野心的典型体现,试图将已经深度绑定的美韩军事同盟,再加上一道“保险”,甚至连表面上的“体面”,都不打算给韩国留。
在这两大背景下,可以看出,美国正在从战略上意图削弱韩国的“外交自主性”,对韩国的要求更直接、更苛刻,且极少考虑韩国的“盟友情感”。
这种改变的发生,一方面固然与特朗普本人的政治风格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和韩国的“安全”高度依赖美国,但其经济总量、地缘位置又使其具备一定“独立操作空间”,特朗普的施压,正是要通过经济、军事的双重绑定,压缩韩国的战略回旋余地,使其在关键议题(如对华关系)上不得不跟随美国立场。
从经济到军事,再到战略自主性,特朗普对韩国的野心是一场“系统性的渗透”,其目标不是维持“盟友关系”,而是将韩国转化为“美国利益的延伸体”,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不要散架的太快。

军事上的绑定让美国“吃定”韩国
特朗普提到中国,要拉着李在明访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会晤中,特朗普又一次提到了中国,以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邀请李在明一同访华,因为这样做还可以“节约能源、保护臭氧层”。
说起来,自从中方发出邀请后,特朗普虽然从未明确访华的具体时间,但总喜欢反复强调“可能成行”,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施压工具。
在中美贸易战暂时被搁置的背景下,“特朗普访华”可能意味着谈判窗口的开启,这种“模糊战术”的运用,既避免了直接摊牌,又能向中方传递压力,一举两得。
当然,特朗普对于韩国也有一番算计,打算用“大国竞争”强化同盟从属,本质上是将韩国置于“中美博弈”的次要位置,这种逻辑下,韩国的“战略自主性”被进一步弱化——无论是对美合作还是对华平衡,都需以“服从美国利益”为前提。
特朗普的言行,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博弈中,国家的尊严往往取决于对“核心利益”的坚守能力。
中国之所以能在外部压力下保持定力,正是因为明确“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可让步”,并通过经济韧性、完整产业链等“硬实力”支撑立场。
反观韩国,面对美国在主权问题上的越界要求,只能沉默以对,但谁都能看清楚,最终退让的必将是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