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察觉不对劲,除了稀土,中方还有一张王牌没用,美国无力反击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从前,美国打压中国,靠的是一招鲜——技术封锁和产业链控制。但如今,这一招似乎失灵了。《华尔街日报》近日罕见发出警告: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效果不佳”,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软肋。
不止稀土,中国手里还握着一张真正的“底牌”——生物医药。中国没有急着出手,但美媒已经开始坐不住了。
美国想“去风险”,结果自己成了最大的风险源。半导体卡不住,中国新能源和医药产业链反而越跑越快。美媒话里话外已经透出焦虑:除了稀土,中国还有一张牌还没打。要是这张牌真翻出来,美国连反击的空间都没有。
《华尔街日报》罕见发出警告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效果不佳”,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软肋
稀土只是前菜,中国的“组合拳”才是主菜
说到稀土,那可是真正的“战略物资”。全世界的高端武器、绿色能源,几乎都离不开它。而中国,牢牢掌握着稀土精炼和分离的核心技术。根据路透社2025年数据,中国稀土精炼占全球92%,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资源。
美国本想靠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另起炉灶,结果发现:产能只有中国的1%,成本却贵了2.3倍,根本撑不起军工体系的需求。比如F-35战斗机,每架就得用417公斤的稀土材料。可美国的稀土库存,连“应急”都撑不住。
图为中美国旗
于是中国干脆出手,2025年对钐、钆、铽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全球价格瞬间暴涨300%,许可证审批时间拉长到一个月,让下游企业一个个“熬汤等米下锅”。美国国防部甚至内部预警:军用设备所需的46种基础原料,全都依赖中国。
但中国这次没一棍子打死,而是精准调控:民用放水,军工卡脖。这不是简单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而是步步为营的战略平衡。
而稀土还只是“开胃菜”,真正让美媒紧张的,是中国手里那张还没翻的“王牌”——生物医药。
图为苹果公司CEO库克
生物医药:一根针能扎破美国的“医疗神话”
你可能想不到,美国医院里用的阿莫西林和布洛芬,有80%以上原料都来自中国。不光老百姓吃的药,就连军队的常规药物、癌症治疗药物,也都得从中国进口原料。
2023年,齐鲁制药的一款中国抗癌药顺铂,在FDA尚未批准的情况下,被美国紧急引进。为什么?因为美国医院已经用不上药了。当时纽约几家大医院甚至因为布洛芬短缺,临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系统性风险的典型暴露。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医院的药品库存通常只能支撑30天,一旦中断供给,整个医疗系统都会陷入瘫痪。
美国医院里用的阿莫西林和布洛芬,有80%以上原料都来自中国
更要命的是,印度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但他们70%的原料药也要从中国买。也就是说,美国想绕开中国,结果发现“拐弯抹角”还是得靠中国。
而中国并没有把这张牌甩出来。它就像一把悬在半空的剑,没落下,但已经让对手开始防不胜防。2025年,美国对中国原料药加征25%关税,结果药价上涨15%,反噬的是自家老百姓。国防生产法案试图扶持本土药企,但到目前为止,只批了3家新厂,规模化生产至少还得等5年。
这场博弈已经不是“谁能封锁谁”,而是“谁敢先动真格”。生物医药的供应链,只要中国轻轻一动,美国的医疗系统就可能直接踩空。
图为中美国旗
没打的那张牌,决定了谁才是局里的“定规则者”
真正让美媒坐立不安的,不只是已经打出来的稀土和药品,而是中国还没亮出的全局能力——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规则制定能力。
新能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锂电池产能占全球70%,太阳能组件占80%,风电设备占60%。不仅产能压倒性领先,连技术标准也开始主导全球。2025年,中国主导了全球近一半的原料药标准制定权,生物医药的核心专利占比也超过29%。
美国总统特朗普
更别说,中国的光伏组件生产成本比美国低40%,还拿下了全球最多的绿色能源专利。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美国本想用“碳税”和“环保标准”卡中国,结果被中国变成了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这才是中国真正的王牌:不是某一项资源,而是系统性、结构化优势。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制造到标准制定,构建的是一个别人想复制都复制不了的“闭环”。
美国当然想“脱钩”,但现实却是,“去风险化”越搞越像“自我风险化”。重建本土产能,不仅成本高出一半,周期还得8到10年。而中国,早就把前后两端都打通了。就算现在停下脚步,也还有足够的耐力维持战略主动。
美媒意识到中国还有更大的牌
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而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谁能在全球产业重构中站住脚,谁能在规则制定中抢得先机。中国没有急着出牌,却已经让对手感到寒意。美媒的“察觉不对劲”,不是因为稀土涨价,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还有更大的牌,没打。
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有相对的主动。美国的焦虑,不是来自中国做了什么,而是中国还没做,就已经影响到了全局。真正的力量,不是冲在前头喊口号,而是能在关键时刻,稳得住手,撑得起局。这场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