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不想将印度“得罪”太狠,特朗普最近多次尝试拨通莫迪的电话,不料这次莫迪立场非常强硬,不仅不接电话,还要访华参加一场重要峰会。
据多家外媒报道,有印度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多次试图通过电话联系莫迪,但莫迪始终拒绝接听,这同时又加剧了特朗普的不满。若该消息属实,不免让人有些感慨,过去莫迪可是美国的“座上宾”,公开场合总把“美印友谊”挂在嘴边,可现在呢?莫迪连接电话的耐心都没了。
图为特朗普和莫迪
关税大棒砸下,印度实在忍不了
印方的“不满”其实非常现实,美国这次加的50%关税,说是“惩罚印度买俄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往印度经济“命门”上“捅刀”。
据统计,印度每年往美国卖约865亿美元的商品,其中602亿都要被高税率波及,这些东西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大多是纺织厂的布料、渔民捞的海鲜、小作坊打的珠宝——这些都是印度底层民众的饭碗,无疑加剧了印度当前本就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有印度智库预估,这些受影响的行业出口可能暴跌70%,这意味着什么?往小了说,是大量工人丢工作;往大了说,是莫迪政府“印度制造”的招牌彻底没戏了。
图为莫迪 资料图
这些年印度政府在国际上到处拉投资、建工厂,就指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拉动经济,现在美国一棍子打过来,直接打醒了印度,此情此景,换谁都得急。
这一情况大大超出了印度的预料,莫迪之前为何对美国那么热情?还不是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可现实是残酷的:美国要印度当“印太战略”的急先锋,逼着印度在南海、台海问题上和中国较劲;要求印度切断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为美国施压俄罗斯的“大计”服务;现在连印度最看重的对美出口都要砍,这不是把印度当“提款机”是什么?
更让印度难受的是,美国根本没把印度当平等的伙伴,“印太战略”中所谓的“合作共赢”,实际是让印度替美国挡中国的枪。
在特朗普上台后,干脆连最起码的体面都不给印度留,关税大棒、舆论谴责一起上,连“印度经济已死”这种狠话都说得出来,印度精英们自然接受不了这个落差。
这次拒接电话,与其说是赌气,不如说是印度终于明白:跟着美国混,连基本的尊重都换不来。
图为特朗普 资料图
转向中俄,印度不是心血来潮
作为应对,莫迪不仅迅速加深了和俄罗斯方面的联系,还一反常态地要来中国参加上合峰会,这些安排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印度被美国逼急后的“求生本能”。
先说俄罗斯,印度和俄罗斯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从军火买卖到能源合作,早就绑在一块儿了。
印度军队里海量的俄制装备,工厂里难以计数的廉价俄油——这时候要是听美国的,和俄罗斯断了联系,就相当于自断手脚。
更别说,俄罗斯最近在国际上被西方孤立,正需要印度这样的“伙伴”撑场面,印度正好能拿这点筹码换点好处,比如更便宜的能源、更“大方”的军火技术转让。
再看中国,过去中印虽然因边境问题闹得不愉快,但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中方也始终没有关上合作对话的大门。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印度的商品卖到中国,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进到印度,这种互补性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在东南亚、中东的基建项目做得风生水起,印度要是能搭上这班车,对自己的经济发展绝对是大好事。
所以,被美国逼着“正视现实”的印度,走到了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是放弃执念选择务实,还是继续左右摇摆,就看莫迪政府今后如何选择了。
莫迪和普京 资料图
印度“变脸”是常态,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对于印度的转变,咱们也不用过于乐观,印度的外交政策向来是“实用主义”当头,今天为了利益靠近中俄,明天要是美国松了口,保不齐又掉头回去。
这些年印度的“变脸戏码”演了不少:一会儿和中国谈边境缓和,一会儿又派军舰去南海晃悠;一会儿说要和美国加强军事合作,一会儿又抱怨美国“欺负人”。
说到底,印度就是个“中间派”——既不想完全倒向美国当“小弟”,也不想和中国彻底闹翻,就想在两边捞好处。
就拿这次拒接电话来说,印度虽然嘴上硬气,但私下里印度石油公司已经在悄悄减少俄油进口了,就是为了留下一丝回旋的余地。
更进一步来说,莫迪主动向中国“靠拢”,说不定心里还存着“等中国松口给点好处,再和美国谈”的算盘,毕竟,印度经济现在压力大,光靠自己扛不住,还得靠外力拉一把。
归根结底, 莫迪拒接特朗普电话,本质上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一次“自救”,美国把关税当武器,逼得印度没法再装糊涂;转向中俄,是印度在现实压力下找的“退路”。
但印度的问题在于,它始终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既想当“大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既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又没那个实力平衡好两边的关系。
对我们来说,印度的“变脸”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印度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合作,我们可以借此扩大影响力;挑战在于,印度的“实用主义”可能让它随时翻脸,咱们得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