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宣称“高端私人定制游”,女子付款后却发现……

承诺的128元自助早餐,实际只有泡面火腿肠;宣称的专车服务,最后却变成了滴滴叫车;说好的包通票,到景点后却要额外再加钱……
如今,随着网络旅游产品的日渐丰富,不少消费者选择在直播间下单。方便、便宜、个性化的服务,直播间里的种种宣传,很容易让人产生消费冲动。近日,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直播间商家的宣传,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服务缩水,甚至在消费者进行维权时,直接将其拉黑……
游客投诉页面 图源:网络
“128元自助早餐”,变成牛奶、泡面和火腿肠
“每日享128元自助早餐”“住三钻酒店”“行程中所有景点门票全包”“24小时接机送站”。近日,游客陈先生在某直播间看到相关宣传后,购买了一份北京三天两晚旅游团购套餐,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不但付款前客服以旅游旺季为由,要求额外加价300元,实际出行后的经历,更是让陈先生叫苦不迭。
黑猫投诉上,落入消费陷阱的陈先生,道出了自己遭遇的这桩糟心事。
游客陈先生在黑猫平台投诉 图源:网络
“直播间中的承诺纷纷塌方”。陈先生向法治网记者历数:他在旅游过程中发现,住宿不符合直播间宣传标准;128元酒店自助早餐变成了牛奶、泡面和火腿肠;而在其向导游反馈后,导游仅以“北京物价高”为由进行搪塞……
受访者供图
“说好的包故宫门票,却被告知没抢到票,导游甚至让我们去找黄牛购买。而颐和园等景区明明说好通票,可实际上却还要再交390元才给。”陈先生表示,事后商家没有任何退款或补偿。一番交涉后,平台才答应给予其320元现金和100元团购券补偿。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陈先生反映的直播间,目前仍在出售相关产品,主播声称“行程中所有门票全包全含,无需再补门票费用,且全年不加价,不存在旅游旺季加价情况”。在直播间显示的宣传图里,也以“全年不加价”字样突出承诺。
直播间显示的宣传图 图源:网络
就陈先生反映的订单与实际体验反差巨大的问题,法治网记者添加客服微信后进行询问,客服回应称,订单与实际情况是完全一致的,行程中所有景点门票包含在套餐费用内,对于行程外的景点,游客可根据个人意愿和需求,自行选择是否购买门票。
法治网记者还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游客有着和陈先生类似的遭遇。游客集中反映,在该直播间购买旅游产品后,实际出行时要么面临强制额外付费的情况,要么遭遇旅行社服务缩水问题。这类频发的纠纷也从侧面反映出,直播间所售的旅游产品存在较为普遍的虚假宣传现象。
网友投诉内容 图源:网络
“直播间的宣传属于商业广告范畴,宣传内容与实际内容不符,违反了广告真实性原则。如果消费者基于虚假信息作出了购买决定,涉事直播间就构成虚假宣传。”《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表示,如果商家虚假宣传,消费者可通过直播平台的官方渠道投诉,要求平台介入,督促商家退款并赔偿。若平台处理不力或商家不予解决,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书面举报并提供详细证据,要求其对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查处。商家拒不赔偿的,消费者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欺诈的民事责任,退一赔三。
定制游沦为“拼团游”,想维权却被直播间拉黑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直播间里的虚假宣传,“拼团”也正成为线上旅游消费新痛点。
殷女士就被某直播间中宣传的“高端纯玩私人定制游”所吸引。主播称,景点可调、行程可调,住高端四钻酒店,行程中所有景点门票全包,享有独立用车服务,保证一家一团……这让殷女士心动不已,当即拍下两单“三天两晚上海定制私家游”,期待着一场温馨美好的家庭之旅。
上海私家定制游直播画面 图源:网络
然而实际旅行体验如何呢?据殷女士及同行游客介绍,酒店环境差,与出游信息中高端四星酒店图片天差地别,景点门票也需游客自行排队购买,行程中接送游客并非旅行社专车,而是客服帮忙滴滴叫车。不仅酒店、餐食等服务货不对板,殷女士还发现自己竟被“卖给”了其他公司。
殷女士在直播间订了“高端私人定制游” 图源:网络
殷女士称,抵达上海首日,定制游仅仅是“叫车接送”,第二日迪士尼之旅勉强维持私家游,但到了行程最后一天,“一家一团”的定制游变为30人的旅游大团,专属定制沦为常规“拼团游”,行程混乱,服务严重缩水。
殷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商家没有向消费者出示任何形式的合同,客服只在微信上发来一段文字说明,并无主动发送旅行社资质证明及其他相关信息。“事后我们要找商家理论,却发现已经被直播间拉黑。”殷女士说。
殷女士被拉黑 图源:网络
法治网记者添加了该旅行社客服微信后,针对直播间宣传的定制游的形式,询问属于拼团还是私家游。客服随机发来一条行程安排,明确回复是“拼团游”,但提供专车服务,所有景点门票包含在服务内,无任何隐性消费。
图为聊天记录 图源:网络
不过在涉事直播间里,主播却宣称“一家一团”“私家定制团”。当记者点开购物车链接时发现,套餐标注为“高端定制拼团”。

购物车链接内容 图源:网络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尹玉律师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对旅游业务作出委托的,应当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征得旅游者的同意,并与接受委托的旅行社就接待旅游者的事宜签订委托合同,确定接待旅游者的各项服务安排及其标准,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尹玉律师提醒,如出现拼团,被转卖,遭遇服务标准降低等问题,应当立即与相关旅行社联系,反映相关问题,协商解决方案。此外,游客可以拨打“12301国家旅游服务热线”、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进行投诉,并提交留存的相关证据。游客还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
有商家为规避平台监管,引导消费者私下交易
“直播间名称与旅行社名称不统一,直到付款时我才发现。”与殷女士同行的游客说。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主播同时为多个旅行社带货。他们往往强调旅游产品的高性价比、充实的行程安排等服务项目,但难以了解每个旅游套餐及旅行社的真实情况,或刻意隐瞒相关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些商家为规避平台监管,引导消费者私下交易,埋下纠纷隐患。而除非消费者强烈要求,否则有的商家并不会主动出示旅行社资质和合同内容。
“我在直播间下单付款后,客服来电称下单有误,引导我从平台退款并添加客服微信重新下单付款,其他游客也有类似情况。”殷女士说。
对此,马丽红律师认为,平台应对入驻的旅行社及其代言主播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宣传内容与资质信息一致。定期组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违规外包、售后失联等乱象,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将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的主播和旅行社纳入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马丽红表示,直播间购买旅游产品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冲动消费的风险。因此,她建议消费者重点关注和留存以下几类信息与凭证:第一,商家资质与产品情况,留存宣传承诺证据。对于旅游产品,特别要关注其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二,付款前务必仔细阅读全部电子合同或协议条款,留存支付凭证。第三,注重沟通记录,尽可能通过平台官方聊天工具进行,避免单纯电话沟通和私下交易。
而针对未经消费者同意被“拼团游”的现象,尹玉律师建议,旅行社应在格式合同中对‘可拼团’等条款进行显著提示,并要求其附转团后的具体服务标准,以保证消费者能够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根据自身意愿进行选择。在监管层面,相关文旅部门应严格监管、重点检查,或推行‘转包备案制’,要求旅行社在转团前向文旅部门提交地接社资质、委托合同及游客同意书,降低其违规操作带来纠纷的风险。同时,应规范直播间主播行为,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不得随意将消费者信息转卖给他人。
“唯有监管部门、商家与消费者齐心协力,方能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一段舒适、美好的经历。”马丽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