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杯“上了锁”:究竟是现实的需求,还是家长的焦虑|深度报道

商家“给水杯加点料”情景演绎的广告
开学季,一种水杯在市面上悄然走红,那就是带锁的水杯。
深一度搜索了此类水杯,发现这种带锁的水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纹杯,一种是密码杯,平均价格都在百元以上,部分品牌或型号在两百元以上。而这种价格不菲的水杯,有不少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咨询“很犹豫,该不该买?”
“看了好多校园欺凌事件,现在越来越担心孩子在学校喝水不安全。”“现在很多小孩恶作剧,会往水杯里放各种东西,买个指纹杯放心一点”,在这些杯子的评论区,不少家长吐露了他们的焦虑与不安。而在产品展示区中,不少商家也贴出了与此相关的资讯,甚至有商家的广告干脆就是小朋友向同学杯子里投放异物的情景演绎,以此来证明“带锁水杯”的重要性。
“商家可能确实利用了家长的焦虑,但家长的焦虑从哪里产生的呢?它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实,家长确实是看到了一些信息,从而产生焦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看来,“水杯上锁”这件小事,并非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决定因素,但它却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产生变化的缩影。
带锁的水杯
2025年9月1日,徐林的女儿上小学了。
在正式开学前,徐林给孩子置办了许多学习用品,其中就包括指纹锁水杯。那是一个550毫升的吨吨杯,一个126元。“之前看到一些新闻,就会有些担心。”他说。
他所说的新闻,一则是指2023年某地一中学,两个学生趁体育课期间返回教室,将具有清洁漂白作用的混合液倒入同班学生的水杯内,导致多名学生出现不适症状;另一则是指2025年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一个五岁小孩给他的饮料里加了洗手液。这些消息让徐林产生了不安全感,基于安全考虑,他给女儿买了指纹杯。
“可能孩子本身也没有恶意,他就是好奇,想看一看对方喝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这些东西对人的伤害很大,他们是没有办法预见这种后果的。”徐林说。
徐林告诉深一度,孩子上幼儿园时,就是老师带着玩,小朋友也不会接触粉笔、修正液之类的东西,家长自然也就不太担心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当孩子进入小学后,“我担心小朋友会有情绪波动,或者会好奇,就把修正液这种东西放到同学水杯里。”
徐林说,自己的女儿此前并未遭遇过这种恶作剧,他作为一个80后,也不记得自己曾遭遇过这种恶作剧,“我甚至都不记得班里有没有提供过水。”但这并不能打消他的顾虑,“现在短视频很火,你都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能看到、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给水杯里投异物的)概率相比我们那个年代,肯定要大得多。因为小朋友获得的信息更复杂。”
除了防止被投入异物,卫生也是家长们购买指纹杯或密码杯的需求重点。广东佛山的赵音告诉深一度,除了防止别人往水杯里加异物,她也不愿其他小朋友向女儿借水喝。“我不是介意别的小朋友喝我家小孩的水,我可以倒给你喝,但不能共用一根吸管。”赵音强调,她认为这不是洁癖,作为医务工作人员,她担心有些口腔健康有问题,或者卫生习惯不好的小朋友,跟女儿共用吸管,可能带来一些病毒。“什么带状疱疹病毒、幽门螺旋杆菌,都可以通过体液接触传播。喝水有吸就有吐的动作,别人在跟你共享吸管时,有没有把口水吐进去的那个动作,你也没法知道。”
采访中,不少家长对深一度提到,对于水杯的需求来自于看到“水杯投毒”相关新闻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但大部分家长表示,这只是“以防万一”,并不将其视作小朋友们故意为之。
有家长向深一度记者表示,购买指纹水杯,是看到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后愈发感到担忧。尽管她的孩子及班上同学目前均未经历过水杯恶作剧,但她觉得商家并非危言耸听:“这种事情毕竟也有啊。”
深一度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某家指纹杯的广告,广告显示,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女孩向男孩展示自己有了新水杯,男孩称:“不就一水杯么,有什么好嘚瑟的”,等小女孩被老师叫走后,小男孩自语说“给你水杯加点料”,然后拧动水杯盖子,“怎么打不开”。
视频下方有一行小字“此剧情演绎为反面教材,无不良暗示”。对此,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解释,《广告法》要求,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广告通过校园恶作剧的反面教材演绎,整体导向是提醒家长关注孩子饮水安全,并借此宣传水杯的安全性能。并且广告标注虚构演绎,尽到了必要的提示义务,因此在导向性上是合规的。”付建称。
赵音认为自己之所以买指纹杯,是它恰好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指纹杯,她就会给女儿准备透明水杯。至于广告,“我记得应该是有这些宣传,要不然商家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吧。”
赵音坦称,去年她带女儿出去玩时,有小朋友向她女儿借水喝。“我女儿愿意借,但我不想借。”赵音说,“那个小朋友牙黑黑的,我觉得他的口腔卫生没有做到位。”

赵音给孩子买的水壶
并不好用
“很多小朋友不爱喝水,如果指纹锁不好打开,就更不爱喝了。”一位山东烟台的小学老师告诉深一度,去年她带二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带过指纹杯,没用多久就又换成普通杯了。
不少家长指出,指纹锁水杯的确有解锁难的问题。一位江苏的家长给孩子买的指纹杯可以录10个指纹,但孩子录了10个指头的指纹后,每一个都不能顺利打开。
“不是很灵敏,十次里可能会有一两次打不开,但换个指纹就能开。纠结了两天还是退掉了,怕孩子在学校打不开没水喝。”
徐林也觉得指纹锁不是很灵敏,孩子在校喝水时,得把每个手指都试一遍,由此,喝水频率明显降低。“在幼儿园时,500ml的水杯,她一天能喝两杯,但现在这个550ml的水杯,每天带去学校的水,回来还剩将近一半。”
“现在小学生的书包已经很重了。”湖南的家长雷潇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但又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今年4月,女儿告诉她,这学期班内有一个同学的水杯里被放了“水宝宝”——那是外形为一粒粒五颜六色的小珠子的玩具,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迅速胀大至原来的数倍。
带锁的水杯比普通水杯重。深一度记者发现,有一款聚丙烯外壳、不锈钢内胆的密码杯,540ml的水杯,净重570g,如果灌满水重量可达1kg。而其它同等容量的普通水杯大约只有300g。
最后,她决定给孩子买个透明水杯。她提醒女儿喝水前要先看看里面是否有不明物体和异味。如果有,一定要倒掉并向老师反映。她本想着,连书包都给女儿换成带锁的,只是女儿大大咧咧觉得麻烦,她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赵音还希望能够知道女儿每天喝多少水。她告诉深一度,目前她给女儿买的这款水杯,只能看到指纹解锁的次数,看不到解锁的时间。有些水杯则可以通过指纹解锁的频次,反映小朋友喝水的次数,“但其实有时候孩子虽然打开了瓶盖,他可能正在玩,并没有喝水。那你怎么去监督她多喝水?”她希望能看到孩子一天在哪些时间段喝水,喝了几次。
赵音女儿的班上,现在只有她用指纹杯。“我跟她说,无论什么样的水杯,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喝水,所以你不要觉得用指纹水杯就觉得我好了不起,叫这个帮我拧一下,那个帮我拧一下。”赵音说。老师倒是对水杯没有特殊要求,想带什么样的就带什么样的,万一孩子没水喝向老师求助,老师还会给孩子找个一次性杯子。
徐林给孩子买的水壶
左右为难的老师
实际上,多名接受采访的小学老师对深一度表示,自己并不赞同学生用这样的水杯。“原则上,如果我们班出现多人杯子上锁的事,我肯定会问问孩子怎么回事。如果只是好玩,不影响孩子健康,锁了就锁了;如果是因为大人焦虑,导致影响孩子行为,那肯定要跟家长沟通,我认为这牵涉到对班集体的信任问题。”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老师王薇说。“才一年级的孩子,都是非常单纯可爱的,他们不会想到还能这样干。所以家长也要反思,是不是带着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幼儿或小学生的世界了。”
河南开封一位正在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老师刘洋则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都有一个身份转换的过程。幼儿园里是老师都围着学生转,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但上了小学之后,一个班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那样实时关注孩子。因此,在升入小学前后,有必要先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有时,过渡教育会放在幼小衔接的班级里。北京市朝阳区一名幼儿园老师李娜称,所谓的幼小衔接有四大准备——心理准备、能力准备、知识准备和习惯准备,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进入一年级时,能很快地适应规则。作为老师,她觉得“水杯上锁”这个现象并不好,但作为母亲,她能理解家长的做法。“家长之所以防备,是因为可能有很小一部分现实,家长看到了。”
而王薇则告诉深一度,她所在的地区,要求一年级老师开学一周甚至两周不上新课,以行为规范教育(课堂纪律、与人交往等方面)为主,之后开始上新课,进度也不会很快,行为规范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她鼓励家长和学生大胆跟她沟通,“有时候也许是误会,说出来可能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但家长们“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我不想去恶意揣测其他小孩,但改变不了别人只能保护自己,老师在学校也不可能100%观察到所有孩子,只有家长上点心。”有家长对深一度说。
“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不适应,其实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对孩子的要求太不一样了。幼儿园阶段孩子基本上就是玩儿,但一旦进入到小学,
例如课程、社会行为规范上的要求等,一下就提高了许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解释,为了让孩子能够更顺利地适应变化,家长、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如学习习惯、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徐珊认为,家长可以在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时,就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孩子在家里怎么跟家人相处,往往在外面就会怎么与别人相处。因此,家长跟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应该尽早按照真实社会的模式去进行。家长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应该尽早帮儿童获得社交能力和抗压力。”
赵音从女儿上幼儿园起,就给孩子带“第一杯水”——尽管幼儿园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专用水杯,杯上还贴了孩子们的名字和标识。她觉得,自带水杯不仅是为了健康安全考虑,也是一种让孩子逐步学会收纳整理、培养归属意识的锻炼。
“首先,孩子知道她只有这一个水杯,就会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其次就不存在别人找她借水喝的情况了。我跟孩子说,为什么给你买这个水杯,就是自己用自己的水杯喝水,跟用自己的筷子吃饭是一样的道理,她就有了归属意识。”
在她看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是每个小朋友成长的必经之路。“让小朋友学会成长,你没有带水杯,就没有水杯喝水,下次出去玩就要带水杯,你不能次次找人家借水杯喝水。别人借给你,你就有水喝,不借你就没水喝,那如果别人也没水了怎么办?”
商家在广告区贴出关于水杯被投放不明物的资讯作为卖点,但无一是正规媒体报道
家长不要“强调”
开学前,徐林专门跟孩子聊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话题,“我跟她说,如果在学校遇到问题,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回来一定要跟爸爸妈妈讲,让爸爸妈妈来帮助你去判断这个事情是需要告诉学校,还是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别的小朋友找你反复借东西,第一次第二次可以借,到第三次就可以拒绝。你要判断他是真的需要,还是在跟你闹着玩。”
而针对“可能发生的水杯投异物”,徐林也给孩子打过预防针。“我跟她说过,可能有些孩子比较皮,就给你水杯里弄一点东西,你喝了之后可能对身体不好,爸妈担心会有这种情况,就考虑给你买个保温杯。”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太严肃地去跟孩子交流这个事,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孩子还不太会往这方面去想。”
在徐林看来,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是跟社会发展有关的。“就像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都上锁,这更像是个人隐私的东西,跟社交关系不大。”
徐珊则称,重要的是,家长是否将这种担忧和焦虑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经济条件允许,为了安全买了这样的水杯,但没给孩子反复强调,则不会对孩子的心理有强化作用。但如果家长反复跟孩子强调,喝完水要随时扣上水杯、要注意别让别人动你的水杯等等,老给孩子这些提示,也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
之前,他们的工作人员去做讲座时,常常会分享一个案例:有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就会反复提醒孩子,一定要小心同学,他们可能会欺负你,你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很弱等等。家长给孩子预设了这样的场景,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或焦虑感,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就会带着防备心理去面对同学,那他在跟同学交往时,态度可能会带有敌意或回避,最后,这样的孩子反而可能跟同学关系不好。
“但其实家长的焦虑才是源头。他的焦虑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说水杯到底会给孩子产生多大影响?不只是水杯这个东西产生的影响,而是家长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心态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徐珊解释道。
刘洋也觉得,小孩接收信息以家长和老师为主。老师或者家长说什么,他都会比较在意。如果家长一直给孩子强调某些事,那孩子肯定在心理上或者潜意识里比较重视这一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肯定还是要有的。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反而会让孩子有负担。”
在她看来,孩子之间的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得那么严重。一般的小打小闹都不需要怎么处理。玩闹过了火、打一下骂几句,老师会把当事双方叫在一起,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们意识到到底是谁做错了,以后该怎么做,很容易就能解决。
“环境也很重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老师夸奖某个行为好,他就会这样做。老师批评某个行为不对,他一般不会去做。”在她看来,带锁的水杯有点特殊化,如果一个孩子特殊化,大家反而可能会觉得他小题大做。“老师希望班上谁都不要搞特殊,尤其是不赞同学生拿很贵的东西。”刘洋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林、赵音、王薇、刘洋为化名)
记者/杨宝璐 实习记者/张皓雯 刘圆圆 陈思羽
编辑/宋建华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