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台湾同胞“一键投诚”,国台办幽默点赞,民进党却直接破防了
近日,一个意料之外、看似荒诞的APP风波,点燃了两岸舆论的火药桶。
它没有在任何平台上架,也没有真实的开发团队,却凭借几张截图和一段视频,迅速在社交平台刷屏。
网传“归家”APP截图
它叫“归家”,一个模拟台湾民众“回归祖国”的虚拟软件,功能包括“投诚登记”、“台军动向上传”、“积分换福利”等,让人眼花缭乱。
据传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已有13万人“注册投诚”,这一数据虽然没有官方渠道核实,却足以引起岛内政坛巨大震动。
绿营立委在立法院连日质询,陆委会紧急表态,民进党高层更是频频发声。
媒体报道截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方面态度平和,甚至以“网友创意”为由点赞了这场网络风波,称之为“统一愿景的生动体现”。
那么归家APP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民意?民进党为何对此反应如此剧烈?
一款APP的杀伤力
就在这几天,“归家APP”的相关截图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传开,APP界面清晰展示了“投诚登记”“举报台独”“积分换福利”等功能,每个菜单都设计得有模有样,不仅有详细说明,还有用户数量、排名、积分等细节。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积分系统”,上传台军信息或推荐他人注册可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鸡蛋、大米乃至电子产品。
“归家”APP首页
这套系统被不少台湾网友调侃为“最接地气的统战工具”,在岛内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转发截图并配文比选举送面纸有诚意、这APP我能打满分等,也有人表示想看看有没有办法真的领到福利。
虽然APP并没有上架,甚至没有开发出来的迹象,但台媒、政界却当真了。
很快,有网传数据称已有13万人登记,特别是台北、新北、高雄三地人数居高,这个数字在岛内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政论节目和议员质询的热门素材。
虽然没有人能验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来源,但它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网络玩梗的范畴。
在台湾高举五星红旗的民众
一套设计精巧的截图,为什么比真实的应用还具有穿透力?
政坛反应比群众还激烈
11月5日,大陆国台办首次对此事件作出回应,发言人张晗表示,“归家APP”是网友的个人创意,没有上线,也没有实体开发。
并指出,这种创意体现了两岸民众对统一的美好愿景,还批评民进党草木皆兵,反应过度。
网友评论截图
一句“统一愿景”让岛内政坛炸锅,绿营立委接连发声,称这是典型的“认知作战”。
立委王定宇在立法院公开表示,这款软件是“钓你个资的陷阱”,称登记者“愚蠢到叛台”,甚至可能遭遇诈骗。
另一位立委许智杰则说,它是“渗透工具”,可能会破坏岛内社会信任,要求安全机构彻查传播源。
更极端的声音开始出现,岛内某些激进媒体甚至呼吁“战争状态下击杀登记用户”,引起舆论巨大反弹。
而台湾陆委会的表态则显得更为谨慎,称并未在任何平台发现该APP,但如果存在,将依法下架处理。
网传13万台湾同胞“一键投诚”
与此同时,岛内一些安全单位也开始追查截图源头,怀疑是否存在大陆“技术干预”。
政界的激烈反应与APP的虚拟性质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强调“这只是虚构”,越是显得焦虑和不安。
在这一过程中,大陆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强调“归家”只是网络创意,并未介入开发。
国台办发言人
但大陆网友却成为这场风波的主角,展开二次创作狂欢,有人建议把名字改为“投了么”或“统一通”,有人设计新功能如清除痕迹、反台独排行榜。
那么岛内政客为何对一个不存在的APP如此紧张?他们到底怕的是什么?
归家APP看似荒诞,但它的设计非常精巧,投诚入口简化到只需填写姓名、地址与电话,便可“领取大陆身份证号”,举报系统把“台独”变成积分任务,上传台军动向还能获得实物奖励。
它把统一这件本来很宏大的事,转化成了一个“生活任务”,让用户参与感十足。
大陆网友对此反应热烈,称其“接地气”“创意十足”,认为这是统一话语“技术化升级”的典范,同时也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实验。
通过娱乐化手段,把复杂的政治话题融入日常生活,让参与者在轻松中完成一次态度表达。
而在台湾,反应却是两极分化的。
有年轻人表示“挺有趣”“想试试看”,也有中老年人担心“是不是钓鱼网站”。
更多人则好奇这个APP是否真的能换到鸡蛋,甚至出现了“APP积分兑换攻略”的虚构教程。
截图显示“周边已登记人数”“社区排名”,营造出“大家都在做”的氛围,这种“数字暗示”比任何宣传更有吸引力,甚至让人产生“再不登记就落后”的错觉。
一个笑话一般的创意,为何能引导真实的舆论走向?
结语
归家APP的热度虽然看似昙花一现,但它背后的社会效应和政治反应,却远未平息。
它让人看清了台湾政坛对两岸统一议题的神经敏感,也展现了大陆在话语构建上的技术转型。
一场没有服务器的风暴,却撕开了岛内政权最脆弱的神经,也让更多人开始正视一个问题,台湾民众和大陆之间,一直都是心连心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