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延长关税休战期,美财长就预定要和中国同行,再见一面,他的背后意图是什么?难道真的以为,他对中方开出条件,我们就会乖乖照做吗?
近日,中美宣布将关税“休战”再次延长90天,这一举动似乎只是短暂的平静,其表面下暗流涌动,如今的中美,不光是在进行关税较量,更是围绕着一系列复杂的议题展开博弈。而此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番言论,如同在这场棋局上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接着中美关税“休战”的消息,贝森特表态称,美国期待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将作为美国降低对华关税的前提条件。并且他还指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再一次和中方代表进行贸易谈判。
这一说法到底意指何方?为何芬太尼问题会在此时被拎出来成为谈判筹码?
芬太尼问题,可谓是美国自家后院的“火灾”。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政府就曾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自身的监管不力和药物滥用文化泛滥,而非因为中国。
特朗普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
那么,美方此举背后的算盘是什么?显然是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方在未来的贸易谈判中让步。考虑到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要寄希望于短期内促成突破,未免过于天真。因此美方开出的条件,看似是在谈判桌上“放大招”,实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试探。
更令人侧目的,是贝森特对中美元首会晤的态度转变。就在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对外表示,两国将达成贸易协议,到年底可能举行元首会晤。
然而,贝森特的发言仿佛泼了一盆冷水。他迟疑地表示,虽然中方已递出邀请,但特朗普尚未正式回应,也没有敲定会面的具体日期。
这又释放了什么信号?毫无疑问,这种不确定性让外界对中美谈判的未来充满疑虑。难道美方觉得,目前从谈判中捞的油水还不够吗?特朗普一向追求“美国优先”,若狭隘地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谈判的复杂性。
并且特朗普这边,其实有不少动作都显得意味深长。
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税
首先,他曾公开对印度实施经济制裁,以购俄石油为借口,加征25%关税。这操作带来了警示意义,暗示着不满的情绪,也在向其他国家炫耀着他的施压手段。尽管对中国发起类似制裁的威胁并未真正落实,但中国显然从中读出了信号,美方有意在谈判中继续增压。
其次,特朗普对延长“休战期”的最后一刻签署行为,更是耐人寻味的动作。中美原已提前达成共识把“休战”时间再次拖长,然而在最后时刻,特朗普才最终拍板。这等作风,无异于向世界宣告:主导权握在美方手里。
从美方的这些再三折腾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中美谈判虽是关于关税,但在更深层次的含义上,它涉及到了系统性的问题。美国希望凭借单一的焦点问题,比如芬太尼,来主导谈判节奏。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难以持久。
参与中美经贸会谈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
中美彼此间的分歧如果无法通过坦诚对话解决,只会激化矛盾。至于特朗普是否能从中捞到多少政治资本,就要看最后的谈判结果是什么了。
随着中美“休战期”的延长,两方都获得了一个缓冲阶段。然而,这一暂时的平和不意味着分歧已经彻底消除。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把握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宝贵窗口期,是一道不仅关乎双边,也涉及全球经济的考题。
未来的90天,可能是决定性的重要节点。中美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以寻找解决分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正如中方强调的一样,芬太尼的问题乃是全球挑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找到出路。
如果美方抱着“强取豪夺”的态度坐在谈判桌前,恐怕只会事与愿违。这不仅关系到两国的未来,更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各国都在密切注视着中美这一盘大棋的走势,因为其影响力无疑会波及到整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