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哀嚎:被中美夹击,地狱般的屈辱没完了…

【文/观察者网 王一】结束长假返岗的欧盟官员们,这周迎来的不是轻松的秋季,而是一份沉重的“地缘政治成绩单”。
欧盟新闻网站“欧洲动态”(Euractiv)9月3日毫不留情地盘点了欧洲过去几个月的外交挫败:6月北约峰会上出现的尴尬场面、7月与美国签署的“严重失衡”的贸易协议以及中国未派高级官员赴布鲁塞尔出席欧中建交50周年峰会。
“现在,关于欧洲时刻的讨论已让位,取而代之的是对欧洲陷入‘屈辱世纪’的恐惧,类似于中国19世纪遭列强凌辱的‘百年国耻’时期。”“欧洲动态”网写道。
波黑《萨拉热窝时报》1日也拿英国百年前强迫中国签署屈辱性条约作比,直指欧盟正面临自己的“百年屈辱”。英国评论网站“UnHerd”8月也发文嘲讽说,欧盟用贸易协议掩盖美国总统给予的羞辱,但与1842年的中国不同,欧盟没有在战斗中失败,而仅仅是屈服于几个月的关税“惩罚”。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eu)上月底干脆用大标题哀嚎说:“欧洲的‘屈辱世纪’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欧洲媒体用“欧洲投降的夏天”“ 屈服之夏”“地缘政治屈从之夏”来自嘲过去几个月的外交战绩时,香港《南华早报》9月5日发文指出,糟糕的是,这种地狱般的夏天已无缝衔接到秋天。
报道称,欧盟机构“返校日”(La Rentrée)一开始,媒体就爆料说,因美国司法部施压,欧盟委员会打算推迟对谷歌的反垄断罚款,引发舆论和欧洲议会的愤怒。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司长萨宾娜·魏扬德(Sabine Weyand)在议会遭到“拷问”,议员们威胁要否决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议。欧洲议会法国籍议员玛丽·皮埃尔·韦德伦(Marie-Pierre Vedrenne)放话说,“面对将关税当作勒索武器的人,欧盟不能再屈服了”。
接下来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中国“九三大阅兵”,《南华早报》称,这些活动加深了外界的观感,即当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引领全球政治步伐的时候,欧盟却步履蹒跚。中俄印领导人在上合组织峰会上亲密聊天,两天后,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同框观看阅兵的画面刷屏全球,更凸显“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成形。
面对这些,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3日只能无力地嚎叫,错误、不负责地称这一“专制联盟”,不仅是在反西方,也是在直接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3日发表讲话 视频截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她的言论进行了强烈谴责。郭嘉昆表示,欧盟有关官员的言论充满了意识形态偏见,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公然鼓噪对立对抗,既是对二战历史的不尊重,也损害欧方自身利益,十分错误极不负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但其实,从卡拉斯的胡言乱语中,可以看出欧洲深深的危机感。《全球科技战争:中国争夺主导地位》一书作者、前驻华记者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近日在一次活动中评价说,“当我观看中国阅兵时,我脑海中的想法是,它展示了中国的军事专长,但远不止于此”,“它还宣告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我认为这将在未来许多年内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引发长期震荡”。
《南华早报》称,欧盟领导人多年来一直试图在将欧盟包装成一支地缘政治力量,却功亏一篑。最近几天和几周,美国和中国已经展示出,欧盟的这种哗众取宠只有在得到真正力量的支持的情况下,才能令人信服。
卡拉斯3日在一次演讲中也承认,欧洲经济实力强大,但军事力量“从来都不够强大”。
报道举例说,力量的对比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更加明显。就在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几天后,印度总理莫迪在天津出席了上合组织峰会,而欧盟一直想与印度达成贸易和安全协议。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提醒他们欧盟缺乏的现实政治。
“大国政治不是一场晚宴,人们因为诙谐的谈话而被邀请。”比利时埃格蒙特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Egmont Institute)大国关系分析师斯万·毕斯科普(Sven Biscop)分析指出,只有不可或缺的力量才会被邀请参加峰会,而支撑这一切的“信用赤字”,在欧盟未能有效回应特朗普关税时被加深了,这使得欧盟已被中国视作可忽略的参与者。
欧委会正寄希望于与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达成自贸协定,开拓出一个覆盖7亿人口的新自由贸易区。

欧委会3日通过了该协定,但协定文本仍需要递交欧盟各成员国及欧洲议会审批,得到“有效多数”批准才能最终敲定。法国、波兰等成员国此前明确表示,该协定“不可接受”,他们认为来自南共市的廉价农产品流入欧盟市场,将削弱欧洲本土农业的竞争力。
为劝服反对成员国,卡拉斯将贸易协定上升至地缘政治高度警告称,如果与南共市协定的谈判失败,欧洲在潜在伙伴眼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受损,欧盟的地缘政治信誉和国际话语权也将面临削弱。
然而,在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看来,欧洲仍沉浸在所谓的“民主对抗威权”的旧叙事中,在美国已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之时,欧洲还在等待“美国恢复成正常国家”,但那一天不会再来,“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为应对这种屈辱论情绪,欧洲主要政治领导人需要提出自己的项目,向欧洲民众乃至全世界发出信号,他们决心抵抗百年耻辱,同时确保欧洲能够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欧洲动态”网站3日直言,深化单一市场、批准诸如南共市自贸协定这样的新贸易协定,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在共同防务、基础设施和技术上的大规模投资,并以共同举债作为资金来源,才能真正改变欧洲的政治与经济格局。
延伸阅读
外国游客被中国震醒:原来欧洲如此落后
从街头的无人出租车,到无人机外卖、机器人服务员,这些“未来感”十足的场景在中国早已成为日常。随着它们频繁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刷屏,不仅圈粉了大量海外观众,也吸引着他们来到中国。
“游客涌向中国一睹赛博朋克未来。”香港《南华早报》8月29日报道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专程前往中国,体验这股科技潮。
来自德国的观众观看中国机器人
居住在中国香港的法国人马克·居翁(Marc Guyon) 8月初决定去上海旅游,他此行的重点并非这座城市的装饰艺术派建筑,而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和酒店送货机器人。
“这太令人震撼了,中国看起来就像未来世界,”马克说,“似乎所有的外国人都有同样的反应,很多人在网上分享这些内容,我也会。”
《南华早报》注意到,这种情况正越来越普遍,在社交媒体的驱动下,海外正掀起一股中国“科技旅游”潮——游客专门飞到中国,就是为了体验先进的科技和城市景观。
近年来,随着中国放宽免签政策,外国游客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海外社交媒体关于中国旅游的内容也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短视频平台TikTok上,带有“#chinatravel”(中国旅行)标签的视频数量已超过21.5万个,其中三分之一是过去一年内上传的。许多热门帖子将中国的大城市描绘成科幻目的地,着重展示了让很多海外观众觉得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如刷掌支付、无人机送外卖、无人驾驶出租车等。
2025年7月30日,四川成都,外国游客与四足机器人互动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被称为中国的“赛博朋克之都”,很多发布在Instagram Reels、YouTube等平台的视频都惊叹于这里壮观的城市景观。
报道称,这些视频很受欢迎,并且似乎已经对旅游业产生了影响。旅行社“China Highlights”的负责人诺拉(Nora Qu Ou)表示,近年来,赴华“科技旅游”的需求急剧增长。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尤其是来自欧洲和新加坡的游客,会要求我们在行程中加入科技体验的项目。”诺拉说。

她表示,这些需求包括无人驾驶汽车体验,或者在长城点一份由无人机送来的外卖。对许多客户而言,这些体验已经成了旅行亮点。
诺拉说,这些项目的满意度极高,“客户告诉我们,这是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瞬间。”
早在2018年,“China Highlights”就开始把科技元素纳入游客行程,当时流行的体验还是二维码支付、智慧便利店这些新鲜事物。如今,数字化生活方式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诺拉说,外国游客常常在抵达中国之前就下载好了支付宝或微信。
“China Highlights”现在专注于为外国游客提供“互动体验”,例如带他们去配备了机器人服务员的餐厅、通过天花板悬挂的传送带来运货的超市,或是带他们乘坐高铁。
一名外籍观众向技术人员咨询服务类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及自己国家落地应用的可能性
报道称,提供此类体验的不止是中国旅行社,一些海外旅游公司也希望在中国这股“科技旅游”潮中有一席之地。
荷兰商业顾问、中国科技爱好者埃德·桑德尔(Ed Sander)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中国科技之旅”。2023年以来,桑德尔一直为10至20人的海外游客团提供导览服务,带他们参观阿里巴巴、小米等中国科技公司运营的设施,并体验送货机器人和高铁等项目。
这样的旅行方式不但吸引了外国科技爱好者,还有希望了解中国创新生态的投资人。桑德尔说,他们往往会被见到的事物震撼到。
“许多参与者都对中国的先进程度感到惊讶,”桑德尔说,“此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受到有偏见的西方媒体的影响。参观结束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客观了。”
对一些人来说,这样的反差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冲击。桑德尔说:“他们意识到这里的发展速度有多快,而欧洲的发展速度有多慢,这多少像是被当头棒喝。”
报道指出,随着中国进一步放宽边境政策,赴华旅游热潮似乎还将持续。
目前,中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国人入出境数量稳步增长,达到3805.3万人次,同比上升30.2%;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71.2%,同比上升53.9%。
中国两个知名的科技中心——上海和深圳,也迎来了外国游客数量的大幅增长。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接待外国游客98.41万人次,同比增长44.7%;上海接待外国游客312.1万人次,同比增长53.3%。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表示,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沉浸式体验不断升级,离不开中国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等一系列便利来华人员措施的实施落地。
林剑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免签等政策措施,积极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便利度。中国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