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结束,中方用10字谈成果,特朗普预告将与中方通话

备受国际关注的中美第四次贸易谈判已在马德里落下帷幕,经过2轮的谈判,双方就相关问题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
中方发布了会谈成果
在谈判结束后,中方发布了会谈成果,其中中方就用“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这10个字概括此次谈判。紧接着,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预告称,他将在本周五与中方高层通话,他还称贸易谈判非常顺利,中美双边关系非常稳固。
带着火药味的握手:这两天谈判是咋破冰的?
不过谈判前的气氛可真不算好。这边刚要准备开谈,美国商务部突然就蹦出来说,要把23家中国公司放进出口管制的名单里,还都是半导体、生物科技这些敏感领域的。这消息一出来,本来就紧张的氛围更僵了。
中方代表团团长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一开口就把话说透了:“把经贸的事儿往政治上扯,根本没法好好谈。中方是带着诚意来的,但核心利益上,咱绝不让步。”这话一落地,基本就定了调——要解决问题,但底线绝不能破。
第一天的谈判从早上9点一直聊到半夜,两边围着关税减免、市场准入、技术合作这些事儿来回扯。美方那边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俩人老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清单”,想在农产品进口、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地方压中方让步。
图为会谈现场
中方也没软,直接摆数据说话,说美国这几年对中国搞的单边制裁,把两边企业都坑着了,要求美方先把那些不合理的限制给取消了。中间吃晚饭的时候,有记者看见中美谈判的人在餐厅碰到,虽说就简单点了个头,没说啥话,但也没那种剑拔弩张的劲儿,这倒让外面看的人对第二天的谈判多了点盼头。
真正的转机是在第二天。两边都把重点放在了TikTok的事儿上——这个有1.7亿美国用户的社交平台,一直是中美经贸摩擦里的重头戏,吵了好久了。
中方提了个办法:一边按规矩走技术合规的流程,一边让企业自己去谈商业合作,这样既不越界,也不耽误事儿。美方一开始还死咬着要“数据本地化”,要求比单纯的商业合作多不少,不过中方拿出了TikTok合规运营的详细报告,一条一条跟他们掰扯清楚,美方的态度才慢慢软下来。
最后两边总算达成一致,说用合作的方式处理这事儿,也给后面具体怎么操作定了个大概的框框。等谈完的时候,都过去整整36小时了,比一开始计划的时间多了一倍,真是熬人。
十个字里藏门道:“坦诚、深入、建设性”到底啥意思?
李成钢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谈判一结束,中方就用“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这十个字总结成果。别看就十个字,里面藏的信息可不少。
中国商务部负责国际贸易谈判的李成钢,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特明白:“‘坦诚’就是两边不藏着掖着,有分歧咱就直说;‘深入’是说聊的话题又广又透,没浮在表面;‘建设性’就是咱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了。”这么一解释,国际上那些看热闹的人,也能明白这次谈判到底捞着啥实在的了。
图为美财长贝森特
先说说“坦诚”,其实就是两边都敢把敏感事儿摆到明面上说。就拿关税来说,中方直接挑明了:美国现在给中国加的一些关税,早把两边企业都坑惨了,得给个准信,啥时候能把这些不合理的关税取消?
美方也没绕弯子,说担心贸易逆差太大,希望中方多买点美国的农产品、能源。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外交辞令,有问题说问题,有诉求提诉求,就这么实在的态度,后面才能谈拢事儿。
就像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的副会长霍建国说的:“能把分歧摆到明面上,本身就是进步,说明两边都真想解决问题。”
再看“深入”,这次聊的话题可比以前全多了。除了老早就谈的贸易那点事儿,两边还第一次聊到了怎么减少投资的麻烦、怎么一起做数字经济这些新领域。
中方细细说了这几年是咋扩大市场准入的,比如把外资不能进的行业清单缩了缩,还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美方也回应了中方的担心,说会重新看看针对中资企业的投资审查政策,别搞得太苛刻。
有意思的是,不光聊两国之间的生意,还说到了全球供应链稳不稳定、怎么一起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大事——看得出来,中美作为大国,也没忘了该担的责任。
最关键的还是“建设性”,这可不是喊口号,是真有实打实的框架共识。除了TikTok的解决方案,两边还在农产品检疫标准互认、医疗器械能不能进对方市场这些事儿上,达成了初步一致。
虽然这些成果还得走各自国内的批准流程,没那么快落地,但至少给后面的合作铺好了路。更重要的是,两边说好以后定期开会商量,别让小问题攒成大麻烦——这种定好规矩、常沟通的安排,就是“建设性”最实在的体现。
特朗普突然变口气:发社交还约通话,为啥?
这边中方刚说完谈判成果,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忙起来了。他先发了条内容,说“贸易谈判挺顺的,中美关系也稳当”,接着又说本周五要跟中方高层通电话。这话跟他以前动不动就拿关税吓唬人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好多美国网友留言说“这画风变得也太快了吧”。
你仔细看特朗普发的内容,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地方。他在长文里居然承认“美国在不少领域已经没那么大优势了”,还举例子说“以前一天能造一艘船,现在一年都造不出一艘”——这种肯说自己不足的话,跟他平时喊“美国最伟大”的调调完全不一样。

图为美国总统特朗普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特意提了句“欢迎外国公司带着投资和技术来美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制造业大国递橄榄枝,想拉着一起合作。
有分析说,他之所以突然变口气,其实是美国国内经济压力逼的——想让制造业回流,结果没达到预期,老百姓也老抱怨关税太高、东西变贵,这些都让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新琢磨对华贸易政策。
特朗普说要通话这事儿,也不简单。按美国的政治规矩,总统亲自掺和经贸谈判,通常说明这事儿已经升到战略层面了。
有知道内情的人说,这次通话可能会聊三件要紧事:一是赶紧把农产品采购的协议落实了,别让美国农场主再着急;二是商量好怎么减关税,别让市场乱了套;三是聊聊能不能在能源、基建这些领域合作。
这些事儿不光关系到美国老百姓的日子,还影响全球经济稳不稳定,看得出来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实打实的合作,把经济政绩搞好看点。
不过专家也说了,别对短期的成果太乐观。特朗普第二任期搞贸易政策,明显是“动作快、范围广”,刚上任就给不少国家加了关税,思路也从“公平贸易”变成了“美国优先”。这种情况下,中美经贸关系还是有不少不确定的地方。
就像霍建国说的:“这次谈判有成果是好事,但想长期稳定,美方得改改动不动就单边施压的毛病,真用实际行动让人看到诚意才行。”
眼看周五就要通话了,国际市场也有了动静。美股道指在谈判成果出来后涨了点,尤其是跟中国做贸易的那些板块,表现特别好;人民币汇率也稳下来了——能看出来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变好是有期待的。
这次马德里的谈判,不光让停了好久的中美贸易对话动起来了,也给不太稳的全球经济添了点暖意。
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怎么把“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氛围,变成实打实的政策和行动,这才是中美两边接下来要一起面对的事儿。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成果公布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网评 | 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需要一个“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