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地艺术家和社区学者共同发起,这个“大但人文艺术彩绘”试图让墙面成为讲述与聆听的公共场所,而非单纯的装饰。他们知道每一面墙背后都藏着故事:祖辈如何把旧门再搬回新店,青年志愿者如何用几块空地搭起临时展览。于是,创作团队把口述史置于工作坊核心,把民间艺人的技艺融进彩绘,仿佛把时间拉成可见的线。
1137成为一个符号,代表时间的段落、人物的聚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为了确保作品的层次感与真实感,选材也讲究地域性。地道矿物颜料、植物胶、墙体本身的温度共同塑造出新的呼吸。项目并非一次性涂刷,而是一段与社区共同完成的过程:先在纸上勾勒草图,再在墙体做临时标记,随后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参与着色、描线、填色。
随着颜色逐步落定,墙面仿佛展开的档案,向路人述说历史的碎片与生活的温度。两句“2句话讲清楚”的口号隐含在墙面的纹路里:第一句,像是对路人最简的指引,告诉人们把分散的故事连成一条路;第二句,给每一个驻足者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记录者与传播者。
第一部分的意义,不在于涂满墙面,而在于把社区的声音聚拢、让公众成为共同的叙述者。
艺术家与居民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哪一段故事值得被放大,哪些日常细节需要被记录下来。墙上的每一笔都源自真实的对话、一次次现场的参与与共同的检视。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参与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驱动。学校、社区中心、老年人活动室的访谈,成为绘画的前期材料;年轻人则用社媒、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帮助故事以新的形式传播。
我们看见一面墙把陌生人变成朋友,把路人变成合作者。这样的转变在很多城市并不容易,但在1137的语境里,彼此信任、开放包容成为最鲜明的底色。未来的延展不仅停留在墙体本身。影像展、数字档案、VR导览、与周边商户的联动都在构想之列。线下的公开讲座和现场工作坊会持续开展,让参与者走进颜料的世界,理解技艺的根源,同时也把社区的复杂性转化为可以学习的课程。
对于热爱艺术、关心公共空间的人来说,参与的入口很简单:参观、报名参与涂绘、或购买周边产品。限量的原画复刻、彩绘明信片、带有艺术家手绘签名的画册,都是向创作团队表达支持的方式。更多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查看档案、记录、以及来自不同代际的访谈片段。每一个细小的参与都成为驱动未来公共艺术的原力。
如果你在现场,或许能听到墙面背后传出的声音:孩子的好奇、老人对往昔的追忆、青年对理想的呼唤。这些声音交汇在1137的图景中,让我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最后给出两个简单的邀请:第一,来到展览现场,感受每一个色彩背后的温度;第二,加入工作坊,亲手涂上一笔、讲述一段故事、记录一个口述史片段。
也许你会在墙面的脉络中发现一个完全属于你的小故事。若你愿意,购买相关周边也在支持这个项目的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