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大扔子:教育工作者如何用创意教具提升课堂趣味性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李际泰2025-09-11 03:00:28

老师会说要用趣味教育,但真正落地往往需要一种“投掷”的艺术:把看似枯燥的知识,用有温度的教具掷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互动中自发地发现、思考、表达。这里的“老师的大扔子”并非指体力上的暴力,而是比喻:一件设计得当的教具,像一颗精准投向学生心中的球,落地后激发参与、引发对比、推动讨论。

创意教具的核心并不在多么炫的包装,而在于它能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把孤立知识串联成情境,让学习变成一段可操作的任务。以数学为例,一块简单的毛绒骰子、几个彩色卡片、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投掷垫,就能把概率、统计、组合七类知识串起来。把知识点设计成“任务目标”和“可观察的证据”,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符号和动作。

再看语言与文学科,我们可以用“道具叙事”来提升表达与理解。比如用一个旧旅行箱、几张照片、一段声音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用道具讲一个故事、角色对话。这样既锻炼了表达,又训练了推理和同理心。创意教具不是装饰品,而是学习的触发点:它让抽象变成具体、被感官直观捕捉、被同伴即时反馈。

教师在选取教具时,应把安全、可操作性、成本、可回收性放在前位。低成本不等于低效,甚至有时更易于教师在日常备课中灵活使用。一个“扔出去”的工具,需要有清晰的回收路径:学生如何归还、如何重复使用、如何延伸到后续的学习任务。参数化设计很关键:一个教具对应一个学习任务清单、一个评价指标和一个扩展活动。

要让课堂真正“爆发”,需要把教具与情境、规则、评估结合起来。规则设定不应过于繁琐,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反馈、可以继续挑战更高层级的问题。比如把“扔出”与“接住”结合,鼓励学生快速回应、勇于尝试失败,教师在旁点亮反馈、及时纠错。

教师需要用“反思日志”记录每次教具的效果:学生的哪些点被点亮?哪些活动需要调整?哪些学生群体需要额外的关注?通过持续迭代,创意教具会像熟悉的工具箱,随时为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投掷-落地-反馈”的完整闭环。教具的多样性也要服务于差异化教学。

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具可以设定开放式任务,让他们探索更深的概念;对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提供简化版本的道具和明确步进,减少挫败感。这种“可调教具”理念,是让每个学生在同一课堂中找到合适的起跑线。如果同时呈现多种感官刺激,学习体验会更完整。颜色、声音、触觉、动线设计都能增强记忆网络的连结。

当学生在扔出的教具落地时,教师要用简短的提问、对比性提示、同伴互评,来把即时反馈“固化”成长期记忆。结尾:老师的大扔子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在课堂设计中的协同。它需要学科目标、学生兴趣、教具品质、课堂节奏的共同作用。掌握它,就像会在风暴来临前预判方向的船长一样,能让课堂效率和趣味性同时提升。

例如在科学课,目标是理解热量传导,教具是一组温度传感器和纸夹,任务是让小组测量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并给出解释。教具的制作与选材:优先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确保安全且适合学生年龄。简单易制,如卫生纸筒、泡沫块、彩带等;或购买性价比高的模块化教具。

课堂活动设计模板:前导任务、核心任务、拓展任务、反馈环节。每个任务对应一个教具与一个评估指标。评估与反馈:不仅看答案,更看过程证据。记录学生在使用教具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协作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案例分享:历史学科如何用“史料箱”进行情景探究;地理学科用“地形卡片+投影遮罩”进行地貌认识;语言学科用“道具演讲板”提升表达自信。

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参与:家长可以参与玩具回收日、家庭科学小实验、线上线下互动挑战,形成学习共同体。风险与边界:确保包容性与安全,避免抢占注意力的过度玩具化,确保教具服务教学目标而非喧嚣。总结:当教具成为课堂的共时空连接点,学习就会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老师的“大扔子”变成了引导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自我发现的桨,轻松投出,精准落地。

女人自我关怀的影像旅程:在精拓影视发现属于你的宁静时刻
责任编辑: 高尚德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